易车讯最近,比亚迪汉L推出了新车型,用极具吸引力的定价策略进入了20-3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依靠实现油和电的速度相同、拥有快速充电技术、全部配备激光雷达驾驶辅助等关键特点,在国产新能源领域中成为了领先者,这表明中国品牌已经从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竞争,转变为了依靠技术来决定市场规则,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从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变,也对其他热门的纯电动车型形成了强大的挑战。
此刻,我们选取正受瞩目的人气汽车小米SU7,同汉L EV进行细致的全面分析,审视新能源行业的领军品牌推出的最新高端轿车汉L EV,是否能够超越前者。
平台对比:超级e平台,跨时代的技术护城河
在能源革新的时期,科技是决定性优势所在。依靠科技创新的汽车制造商才能持续发展,而不是依靠制造噱头、利用网络效应这种短暂的现象。要明白汉L为何如此出色,必须了解它的卓越e架构。
超级e平台是全球第一个实现1000v以上SiC全领域高压量产的平台,其最大充电电压达到1000v,最大充电电流能够达到1000A,最大充电倍率可达到10倍。凭借这一强大基础架构,汉L EV的峰值充电功率达到了惊人的1兆瓦,即1000千瓦。通过这样的充电能力,汉L EV仅需5分钟就能行驶400公里。可以说,汉L EV的充电速度已经和传统加油的速度一样快了。
凭借代际差异带来的技术领先,汉L EV依托千伏高压系统,即便无需借助品牌专用兆瓦级充电设备,其高压系统也能兼容常见公共充电设施。在公共快充设备上,汉L EV的充电速率也超越多数其他纯电动汽车;若采用双枪充电方式,同样能够达成兆瓦级快速充电效果。
所以比亚迪在汉L EV上采用了较小的电容量搭配极速充电策略,两驱车型CLTC标准下可行驶701公里,四驱车型CLTC标准下续航里程为601公里,车辆配备了全领域1000V高压架构和百兆安培快速充电技术,五分钟内能补充400公里的续航,充电功率的最高纪录达到了每秒十二公里。
小米SU7基于公司莫德纳架构打造,旗舰MAX款搭载800V系统,装配宁德时代提供的101kWh电芯,CLTC标准下行驶距离可达八百公里,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基础版与PRO版则使用400V技术,虽然行驶能力同样令人满意,但在充电速度方面,与全部采用1000V的汉L EV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实际上,在电量补充方面,小米SU7和汉L EV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小米SU7的电池容量更可观,单次补充电量的行驶距离更远,比较适合进行长距离、不频繁的电量补充;而汉L EV在充电速度上表现突出,其兆瓦级别的极速闪充技术遥遥领先,比较适合对充电效率有较高期待的用户。个人觉得,汉L EV的路线或许更顺应潮流,毕竟在行业内部,超快充技术、高压平台持续问世,同时超充站点的铺设也在加速,将来小容量电池搭配极速闪充的模式,很可能是整个产业追求的方向。
内饰设计:坚持中式设计,智能由内而外
在能源革新的时期,车厢内部的较量,并不仅仅是外观的比拼,更在于环境的营造和用途的拓展。比亚迪汉L在这方面的表现都十分出色,而且其成果相当令人满意。
比亚迪汉L的内部装潢将东方艺术风格和当代工业设计理念完美结合,飞檐的设计元素借鉴了古代建筑中庑殿顶的经典轮廓,利用简洁的横向轮廓线创造出具有庄严感的内饰空间层次,还采用了立体化竹木材料,使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审美达到和谐统一,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在智能层面,比亚迪汉L配备的DiLink 150智能座舱系统,依托于国内首个4纳米工艺的车规级SoC芯片构建的顶级平台,形成了全新的智能沟通模式,包含视觉沟通、全方位娱乐环境的共同发展,促使智能驾驶舱实现了根本性飞跃,同时借助可远程更新的AI功能核心,在确保驾驶安全的基础上,对座舱沟通方式进行了全面革新。
设备配置上,配备15.6与10.25英寸的两个大型显示屏,并整合HUD显示系统,形成三屏联动布局,首次应用可动态转换壁纸或三维地图的双系统桌面界面,兼容全方位语音交互、立体化车辆操控以及情境化智能响应,全面融入DeepSeek R1全性能AI计算平台,共同构建了包含众多出行应用场景的智能驾驶辅助环境。
汉L高达66.9%的居住比例,使得车厢容积有了显著提升,能够提供超越同级的乘坐感受,前排成员的肩部区域宽度为1.51米,后排乘客的肩部区域宽度为1.46米。
后座三座布局借助人体工学原理的弧形构造,在膝盖区域、腿部区域、横向区域均达到领先水准,确保三人同乘时倍感舒适。此外,汉L EV的前备箱在同级别车型中最为宽敞,容积达到160升,尺寸也最为深邃,内部空间布局极为规整,装载能力十分出色,堪称同级佼佼者,在享受型配置方面,汉L车内标配了交互式环绕智能座舱氛围灯,配备了HiFi级定制丹拿16扬音响系统,还搭载了车载冷暖冰箱和智能香氛系统,为驾乘人员营造出家的舒适体验。
小米SU7在智能座舱领域具备显著特点,其以Xiaomi HyperOS系统为基础,通过澎湃OS实现车辆系统与移动终端、家庭电器的流畅衔接。配置方面搭载高通8295处理器,为智能座舱提供了出色的操作感受,完全符合年轻群体对前沿科技和高效便捷生活的期待。
小米SU7运用轿跑式尾门设计,后排头顶距离较小,并且中间地板存在凸起部分。前方座位区域表现一般,后方脚部位置较为宽敞,但头顶距离略显紧凑,身材较高的使用者会感到不太舒适。在便利功能配置方面,例如冰镇箱和影音系统等,小米SU7逊色于汉L车型,汉L配备压缩机驱动冰镇箱,能够迅速降温,还可以制作冰块,在长时间行驶过程中,无论是为婴儿温奶还是保存药品都非常实用。su7运用半导体制冷设备,降温能力欠佳,在酷暑时节性能下降显著,而且必须额外支付费用才能配置。
两款车型均为最高级别版本,不过汉L EV拥有诸多小米SU7不具备或需额外付费才能获得的功能,包括为副驾驶配备的腿部支撑调节装置和腰部支撑系统,为前排座椅提供按摩服务,设有副驾驶侧后排调节控制钮,第二排座椅支持通风和按摩功能,后排配备独立空调系统,前后座均采用多层隔音玻璃,并且装配了丹拿品牌音响系统。
辅助驾驶对比:从辅助驾驶普及者到辅助驾驶引领者
比亚迪致力于推动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旗下众多车型几乎都装配了这项功能,使辅助驾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选项,而是人人都能体验的服务。汉L作为品牌旗舰,完美融合了比亚迪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尖端技术。
汉L初始阶段就拥有非凡的感知能力 B 辅助驾驶激光系统(DiPilot 300),整个系列都配备了激光探测设备和英伟达Orin-X处理器。凭借先进设备,汉L可应对都市驾驶十种典型状况,涵盖信号灯辨识及计时、交叉路口智能通行、全方位绕行与避让、环岛操作、重型车辆优先让行、光线骤变眩光处理、复杂车道线或无车道道路行驶等,仿佛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在引导你穿梭街巷。
在停车环境较为复杂时,汉L整个车系还配备了六种不同操作方式,涵盖在狭窄空间内通过遥控完成泊车、车辆停稳后直接泊入、无需划线的停车位泊车、T字形停车位泊车以及侧向或斜向车位泊车、用户自行选择车位进行泊车、还有低速行驶时的紧急制动功能MEB,这些功能能够应对超过三百种不同的停车状况,无论是空间狭小的地方还是驾驶经验不足的司机,都可以顺利将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
安全是最高的奢望,也是辅助驾驶必须具备的条件。凭借天神之眼,汉L始终保障安全行驶。提前判断准确,反应迅速,制动平稳是天神之眼高级辅助驾驶的主要能力,也是其难以被超越的优势之一。对于把家庭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对自动驾驶技术抱有保守心态的人,汉L这种稳扎稳打的辅助驾驶系统,可能是现在智能化的关键“稳固支撑”。
小米SU7标准版车型没有安装激光雷达,完全依靠视觉系统工作,驾驶辅助处理器选用了基础型号的英伟达Drive Orin,其计算能力仅达到84TOPS,在感知能力和计算力方面,都不足以支持智能驾驶系统进行长期的技术升级。在PRO和MAX版本中,SU7装配了一枚激光雷达,配备了十一个高清摄像头,设置了十二个超声波雷达,以及三套毫米波雷达,依托自主研发的BEV感知方案,其自动驾驶功能表现相当出色。
汉L所有车型都配备了激光雷达驾驶辅助系统,该系统功能丰富,技术成熟,依托比亚迪庞大的车辆数据基础,汉L的辅助驾驶表现更贴近人类驾驶习惯,启用后更显人性化且操作流畅。小米SU7的数据积累尚不充分,整车仍需更多行驶里程和实际测试来完善,加之入门级车型缺少激光雷达配置,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宜静宜动,坚守每一程
汉L EV运用前双叉臂搭配后五连杆的铝合金悬挂系统,同时配备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管理系统以及iCCT智能舒适管理系统,这些配置能够在车辆启动加速、转向变道、制动减速等不同场景下灵活调节车身状态,使车辆整体表现更为稳定,乘坐感受更加安逸。而且当前云辇-C能够实现道路远期探测,运用光学设备观察前方路面,预先调控支撑系统以应对不平稳,减弱破损路面和缓坡的震动,为座舱乘客带来百万级别公务车的乘坐感受。
小米SU7的Max版本配备了空气减震系统,其悬挂结构与前双叉臂、后五连杆保持一致,操控调校更侧重于动态表现,而空气减震系统的作用主要是优化车辆行驶姿态。
底盘配置上,两款车辆选用了如出一辙的悬挂系统,小米SU7装备了空气悬挂装置,标准型和PRO型则配备了常规悬挂,至于汉L EV,其所有型号都安装了云辇-C技术。小米SU7的底盘专为运动设计,即使悬架设定为柔和模式,行驶中的路况反馈依然非常明确,这种特性迎合了驾驶者希望亲自掌控车辆的用户群体,而汉L EV的悬架系统则兼顾了软硬两种调校方式,这种设计更能满足家庭用户多元化的使用场景,既可以平稳安静,也能提供灵活的驾驶体验,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
动力配置:极致与均衡的较量
汉L EV四驱版本配备后置电机,其输出功率达到580千瓦,最大转速可攀升至30511转每分钟,该项性能指标在全球量产车型中居于首位,双电机组合的总功率为810千瓦,从静止加速到百公里仅需2.7秒,从百公里提速至200公里仅需4.7秒,最高行驶速度可达305公里每小时,其性能参数完全符合电动方程式赛车的技术规范,对于同级别的行业竞品而言构成了颠覆性的挑战。
小米SU7 Max版驱动系统综合输出功率达到495千瓦,百公里冲刺仅需2秒78,最高时速可破265公里每小时,其动力表现于同类车型中堪称卓越之选,然而对照汉L EV所拥有的1102匹马力,仍稍显不足。
这两种车型的电机都是目前市场上性能最强的配置,不过控制策略有些区别,汉L EV的电机输出扭矩在转速范围内分配更加均衡,所以中段和后段加速都感觉顺畅,高速超车时动力储备更充足,小米SU7的电机在起步阶段扭矩数值更高,因此低转速时动力响应更直接,但后段加速的持续动力相比汉L EV要逊色一些。
写在最后
比亚迪依靠自身优势建立了深厚的设备壁垒,任何关注比亚迪的人都清楚,作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比亚迪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标杆。DM-i 技术打破了日系混动的市场主导地位,刀片电池又为安全规范树立了新标杆;智能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消除了技术上的障碍,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改变了行业竞争态势,比亚迪的每一次行动都推动着行业向前发展,现在兆瓦闪充技术的出现更是让竞争对手感到压力倍增。
小米汽车具备智能生态特点,源于手机领域长期发展形成的智能座舱能力,凭借富有活力的外观造型、卓越的驾驶性能、车辆与家居设备无缝连接等功能特性,吸引了众多年轻科技迷的关注。
对驾驶操控和车机互联有要求的年轻群体,小米SU7更加匹配。而追求快速充电和全面需求的用户,比亚迪汉L EV则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