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出疑问,表示企业名称似乎并非国家事业单位性质。对方立即解释,称其机构全称为北京中青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是园区负责运营的单位。他还补充说明,经过培训的人员将留在园区内企业工作。
记者接着访问了“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平台网站”,发现了一份《关于以中关村软件园名义发布的实习生、实训生招聘信息的说明》文件,里面指出“没有以任何名称或允许其他单位在网络上发布‘实习生’‘实训生’‘就业实训生’等招聘信息”。
记者把这份"说明"递给了中关村软件园杜老师,杜老师接着回信说:他们原先的单位名称是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2010年人才基地规模有所扩展,现在改称为中青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中青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的办公地点依旧设在原园区九号楼,工作人员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老成员,接手了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之前承担的所有任务。”
记者接着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检索“中青才智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查到该公司被工商部门记入“经营异常名录”,其核准的营业项目里面不包括“教育培训”这项业务。
关于“杜老师”声称某企业为软件园区负责机构,记者深入查证得知,中关村软件园区系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办并运营,中青才智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并非该园区的负责机构。
尽管质疑声不断,“杜老师”还是向《法制日报》记者递送了相关资料,资料表明参与培训须缴纳“实践费用”,有两种缴费途径,学员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种。一种支付方案是一次性支付17800元,另一种是工作之后再付19800元,具体为工作满两个月后,在一年之内分批还清,工作之前无需缴费,并且实习期间可以获得1500元的现金补贴。不过,学习期间需要承担每月300元到450元的住宿开销,日常开销需自行解决。
记者透露培训开销巨大,暂时难以筹措相应资金。"杜老师"解释道:该项贷款属于就业专项,无需提供任何资产作为抵押或信誉担保,实际学费将由国家认证的金融机构预先垫付。
记者透露1500元补助仅够支付三个月的房租便用完,杜老师指出,若实习期间仍面临经济压力,可申请生活费用贷款,记者追问贷款流程,询问学员需自行前往银行办理还是由公司协助申请,杜老师说明此事由软件园负责处理
记者询问申请贷款需要准备哪些文件,“杜老师”表示自己也不明白,似乎只需提供身份证件。
记者了解到,去银行贷款一般都需要贷款人本人前往。
接着,“杜老师”让记者把毕业证、学位证、学信网照片发给对方,对方审核无误后才可告知去办公地点的事宜。
“洗脑”后推出贷款培训建议
过去一年,我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名为“培训贷”的骗局,对方以知名企业为名,实则经营着一家培训机构,安排专人单独进行说教,持续否定你的专业能力,质疑你的职业选择,趁你意志消沉时,又极力称赞他们的培训项目,推销他们的职业发展方案,诱导你报名参加他们宣称的个性化职业培训,并且收取高额的培训费用。
要是你说手头紧交不起培训费,他们就会建议签个文件,等培训结束后从你的薪水里每月拿走一部分。河南人周小泉现在在北京做快递,他说他做这份工作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好早点把欠款还清。他觉得这些人不道德,专门利用那些家庭条件不好、急着找份工作养家糊口的毕业生来骗钱。
周小泉透露,培训企业不遗余力渗透高校环境,有时发放问卷,有时举办论坛,有时借招聘之名,借助强硬言辞突破学生心理屏障,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然后顺势推荐参加培训课程。
这家培训组织有时会预先招募一些人员,在公共论坛和互动问答板块制造正面评价,目的是防止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产生疑问。部分机构还会在公司内部显眼处放置某些知名企业的标志,意图让应聘者和学员产生联系,以此塑造企业的正面形象。
学生打算参与学习班,但经济上有顾虑,教育机构便抓住机会,建议通过借贷渠道筹集学习开销,又或者用一些不真实的理由,引诱年轻人去申请借款。
十几位受骗的学生透露说,申请贷款时,几乎全程由培训机构独自经办,不见任何贷款机构的代表,仅凭一个电话或草率签署文件即可办妥全部手续。面对各式各样的工作需求,培训课程费用也高低不一,学费多在万元到两万之间,而贷款的利息率一般都超过百分之十。
另外,一位受骗的学子透露说,一旦打算中途终止学习,就必须向教育机构支付原学费两成的所谓“赔偿费”,在某些情况下,这笔“赔偿费”的比例甚至达到了总费用的四成。
有位大学生被欺骗后透露,被告知中途退出要付“违约金”,他仔细盘算后发现,自己已经学了大部分课程,退出时需支付的“违约金”数额超过培训费用,退学时,培训费按天折算,但还要扣除5000元“违约金”,部分学员以曝光公司为筹码才拿回退款,不过他们仍然支付了一笔“违约金”。但是,即使离开学习项目,参加者依然承受着每月需向借款方支付款项的压力。
受骗者维权或困难重重
那么,受骗的学员是否可以起诉?
北京律师周云称,学员同借贷公司的借款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学生须按期归还贷款;关于学生付给教学机构的费用,能够以违反约定为由提起诉讼,例如,部分教学机构不具备办学许可,承诺的就业薪资标准未实现等。
这种“培训贷”行为涉嫌构成合同诈骗。从民事角度分析,属于标准的教育服务协议争议,学员若要追回已付的培训款项,必须终止协议或取消协议。依据合同法规,可取消的协议主要包括因重大认知偏差达成的协议,协议订立时明显不公平的协议,以及一方采用欺骗、强迫方法,或利用对方困境,导致对方非自愿签订的协议。合同的解除,主要涉及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周云向记者阐述,申请解除合同需关注细节,首先,要确认签订合同时,培训供给方是否存在欺骗情形,其次,要核实签约期间,培训供给方是否进行虚假宣传,从而造成重大认知偏差。
周云认为,申请认定合同无效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是否具备培训教学的资质以及是否持有办学许可。然而,接受培训的人完全没有责任吗?并非如此。‘培训贷’主要面向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在签订合同时已经成年,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果没有导致合同失效的情形,则需根据各自的责任承担相应后果。
不过,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此类维权困难重重。
实施消费贷款诈骗手段,往往涉及借款人与商户、服务方相互勾结利益分成,例如先前有媒体报道过的“医疗美容信贷”,或商户误导申请者借款,而申请者本人并不清楚已获批贷款。“技能提升信贷”的步骤看似常规,申请者知情并提交申请,部分学生也确实参与了相关课程学习。
相关专家向笔者表示,当前培训领域出现的信贷欺诈问题,关键在于招生过程中引入了某些因素,导致一些本无意愿参与培训的人最终选择了报名,这些人因此产生了受骗的感受,当他们在培训结束后对结果不满意时,这种感觉会变得格外明显。
陷入“培训贷”后维权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法制日报》记者经过长时间调查后发现,“培训贷”主要发生在IT行业培训领域,而非其他行业。相关业内人士指出,IT“培训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其整个流程在法律上没有明显问题,几乎没有可以起诉的方面,因此一旦贷款发放,就很难找到有效的维权途径。近来涉及骗取贷款的案件频繁见诸网媒,主要缘于众多当事人无法通过司法途径维权。
大学生即便在资金周转紧张的情况下,也无法获得贷款资格。他们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同时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弱,因此不符合借贷的基本条件。如果某些培训机构或借贷平台对大学生开放借贷业务,那么这些机构或平台本身就存在不规范之处,不符合正常运营的准则。
江苏银行负责贷款事务的江雪向《法制日报》记者表示,贷款并非可以随意申请的。个人方面,必须拥有稳固的经济状况和偿付能力,当面临一定的资金需求时,才应审慎考虑在自身可承受范围内的贷款,以此应对暂时困难。因此,对于没有稳定经济收入、欠缺风险控制能力的大学生来说,除了助学贷款这类特定贷款外,应当回避消费性质的信贷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