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这一概念描述的是,无论遭遇何种艰难困境,内心都能保持平静,对此既不产生情绪波动,也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抗争。他们选择放弃奋斗,不再追求成功,采取最消极的态度来对抗社会的压力。年轻人选择躺平,实际上是在选择一条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道路,他们脱离了加班、晋升、赚钱、购房等传统的人生轨迹,以自己的方式来对抗外界对个人的束缚。
诸多关于“躺平”的至理名言亦颇为丰富:“若可随波逐流,那又何必孜孜以求?”“感受如何?若觉得惬意,那便足够,因为我选择了躺平。”
那么,关于“躺平”这一现象,有没有相应的心理学理论能够进行阐释?年轻人是否应当倡导“躺平”这样的观念呢?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舞台上长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我们不仅生产出各类产品,还将它们运往全球各地。为了拓宽国际市场,我们对于各个行业都设定了更高的标准,这不可避免地要求员工提升工作效率和加大工作强度。在众多发达国家,人们通常只需工作40小时,而在一些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人们甚至开始实行每周只需工作四天的制度。尽管“996”、“007”的工作模式在众多劳动者中依然存在,甚至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已经变成了我们戏谑的话题。
众多人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和职业疲劳,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之所以面临如此繁重的工作负担、任务无法按时完成、频繁加班,并非因为个人能力有限,而是因为工作强度过大,使得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难以完成任务。
他们开始心生疑虑:为何工作接连不断,让我失去了原本的生活,这一切究竟有何价值?“躺平”的观念便由此萌生。
社会普遍期望青年人勤奋劳动、应对事务游刃有余,否则若年轻人选择“安于现状”,那么其他社会成员将不得不承担更多负担,这本质上是一个寻求平衡的问题。这种平衡关乎每个青年人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和谐,亦或是劳动者自身在工作与生活间的均衡。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研究表明,最理想的时间观念便是所谓的BTP,即平衡时间观。
我们应当重视历史与现时的正面元素,并致力于塑造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目前的工作压力过大,这导致我们甚至难以腾出精力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这种平衡能够同时满足工作、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个人的生活需求。
掌握你的工作职责、洞察你的行业需求,对行业需求的理解更为透彻将赋予你工作的主导地位,唯有如此,你方有可能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腾出更多闲暇来享受个人生活,摆脱“躺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