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米YU7发布会举行期间,现场诸多观众提前离场,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雷总的演讲未能吸引他们。然而,经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在提前给亲朋好友拨打电话,商讨YU7的配置事宜,并且已经提前输入了相关信息,准备在22:00准时开启抢购订单。
短短3分钟内完成了20万订单,1小时内大定数量达到了29.8万,开售18小时后锁单量更是突破了24万,周四晚上的朋友圈被“晒YU7订单”和“见证车圈历史”的消息充斥。
24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若仅以小米汽车新建的二期工厂的计划产量以及产能提升的进度来计算,其几乎等同于两年内的总产量,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 Y今年上半年的总销量。这个数字堪称“创造了汽车工业的历史”,毫不夸张。上一次创造这一纪录的还是特斯拉的Model 3,它在北美上市后的24小时内就接到了18万份订单。
自从一款颇具竞争力的新车问世,朋友们谈论的焦点已从“这价格你觉得如何?打算预订一辆吗?”转变为“你抢到现车了么?何时能提车?”小米最新发布的YU7车型,其预计交付时间如下:标准版大约需要53至56周;Pro版大约需要48至51周;而Max版则预计在33至36周内完成交付。即便借助了黄牛的力量,但毫不夸大地说,小米YU7无疑对“现象级新车”这一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看来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Labubu刚刚开始走红,我建议大家“暂缓冲动,先观察一下是否真的喜欢,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不要盲目加价购买!”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让人不悦。不仅耽误了大家分享动态,似乎还影响了大家的盈利机会。
然而,我转而思考,车辆与毛绒玩具性质迥异,因此我决定以更为客观的态度对YU7进行剖析。那些已锁定订单的朋友不妨直接跳过(或者考虑是否还需等待),已下订单的朋友们不妨将其作为参考(毕竟还有几天的时间可供反悔),而尚未下单的朋友们则可以将其当作一种消遣(反正现在锁定订单,今年恐怕也难以提车了)……
YU7的产品力,到底什么水平?
今年开春,特斯拉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信息,他们或许未曾料到,雷总当时仅用两个字做出的回应,在半年之后竟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YU7的早期宣传及产品发布会上,雷军对Model Y进行了激烈的对比。
对于小米而言,与特斯拉相抗衡是顺理成章之事,因为其目的就是要将销量冠军的位置取而代之。然而,鉴于你们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熟悉,你们应该清楚,Model Y 在产品力上早已被国内竞争者远远抛在身后,因此,今天我们就挑选了市面上(或即将推出)产品力最为突出的9款主流中型纯电SUV,与YU7一较高下,不谈品牌和营销,来评判YU7的真实实力。
仅对比售价来看,其实小米 YU7「并不便宜」。
官方指导价显示,特斯拉Model Y之外,YU7的后轮驱动型几乎位居同级别车型中最昂贵之列;而其顶级的Max全轮驱动型,除了蔚来ES6(不含BaaS服务)之外,亦属价格最高的。这并非最终选配费用,以我选择的 Pro 版本为例,若仅选择 21 英寸轮毂、珊瑚橙内饰、豪华音响系统以及车载冰箱,车辆价格便从 27.99 万元上升至 30.29 万元。若选择 Max 版本并“将所有可选配置一应俱全”,整体售价恐怕会逼近 40 万元。
为了应对 YU7 的广泛攻击,众多同类纯电动 SUV 汽车品牌纷纷调整了售价和推出促销活动,比如智界 R7 整车提供两万元现金优惠以及六万元的购车优惠。预计在 YU7 正式上市后,其他竞品车型也将推出各种促销措施,这无疑将引发一场激烈的竞争。毕竟,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愿意耐心等待长达一年的时间来提车。
尺寸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众多消费者可能并未留意到:在当前的价格区间内,小米YU7堪称市面上所能购得的最大尺寸的纯电动SUV。
数据显示,YU7在车身长度、宽度以及轴距方面均胜过同级别的纯电SUV车型,而即将推出的理想i6在轴距上与YU7持平,达到了3米。然而,或许因为其“运动”定位,YU7在同级车型中几乎是车身高度最低的。
在未进行试驾体验之前,我们可以从尺寸上推断出一些信息:尽管YU7沿袭了传统燃油车所采用的“长车头”设计理念,然而,其同级车中最长的3米轴距有望弥补车内空间的不足。然而,车内纵向空间的表现(包括坐姿是否舒适、头部空间是否充足)还需进一步验证。
在尺寸方面,几款热门纯电动SUV中,与小米YU7最为接近的当属尚未上市的理想i6。此外,我们不久前刚刚体验了小鹏G7,尽管其轴距与G6相同,但即便在不折叠第二排座椅的情况下,其后备箱空间依然宽敞,足以容纳13至14个登机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对于那些对车辆尺寸和空间有特别需求的朋友们,我们建议您对这些车型进行一番比较。
小米YU7自然也是依托纯电平台对储物空间进行了相应的弥补,比如开辟出的141升前备厢,还有全车36个收纳点,比如后排座椅下的储物抽屉,同样十分实用。然而,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考虑到其更倾向于面向家庭用户的用车需求,理想i6在车内空间方面理应比YU7有更佳的表现,因此有此需求的消费者不妨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此外,就这个价格区间的纯电动SUV而言,续航里程和快速充电功能同样至关重要。
小米YU7无疑是一款续航力极强的车型,其搭载的96.3度磷酸铁锂电池使得CLTC续航里程达到了835公里,堪称续航王者。此外,其770公里的续航成绩,更是使其在四驱纯电SUV领域成为了续航的佼佼者。
尽管Model Y、智己LS6的低配75度版以及蔚来ES6(具备换电功能)等车型都普遍采用了800V的高压系统,然而它们在超快充性能上仍存在区别。特别是极氪7X搭载的金砖电池,其5.5C的超快充速度在10.5分钟内即可完成10%-80%的SOC充电,这一表现也在我们之前进行的超充性能对比测试中得到了验证。除了这一点,小米YU7的5.2C版本在SOC从10%充至80%的过程中仅需12分钟,这一成绩依然堪称出色;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配备三元锂电池的5.2C型号仅限于Max版本的车型使用。
总体而言,目前装备800V技术的主流纯电动SUV在充电效率方面表现优异,彼此间的差距并不显著。考虑到实际充电桩的功率各异,这对外界用户日常的充电体验影响有限。即便对于尚未采用800V技术或充电速度较慢、续航能力相对较弱的蔚来和乐道车型,依然拥有“换电”这一极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因此,针对那些家中尚未配备充电设施的个人纯电动汽车用户而言,我并不觉得续航里程是小米YU7的决胜优势。
讨论完电池的持久使用能力和充电效率后,我想谈谈性能方面。众所周知,电池的充放电速率以及散热性能不仅关系到充电和续航,还对整体性能产生一定影响。我个人认为,小米YU7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
在发布会现场,雷军公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YU7纯电动车在24小时内完成了3944公里的行驶里程。在此之前,这一纪录是由奔驰CLA原型车所保持的,其成绩为3717公里。这项挑战全面评估了电动车电动系统的性能,不仅检验了该系统在21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下持续行驶的稳定性,而且对三电系统在经历多次极限充放电过程中的效率及散热性能进行了考验。
搭载小米V6s电机后,Max版小米YU7的百公里加速时间达到了惊人的3.23秒,这一成绩远超同级别车型,完美契合了其运动车型的定位。而YU7的后驱版同样表现出色,加速成绩为5.88秒。环顾四周,即便是智己LS6高功率版的后驱车型,YU7也能轻松超越,成为同级后驱车型中的佼佼者。
若你有所疑问,是否这台SUV真的有必要追求这样的加速性能?简而言之,虽然并非必须,但在SU7 Ultra的引领下,小米YU7的加速性能却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性能,在底盘悬架配置方面 YU7 也算是「给到顶」。
自 Pro 版本起,便搭载了闭式双腔空悬以及CDC系统。从理论上讲,与单腔空悬相比,YU7 Pro 或 Max 版本车型的底盘调节范围更广。换句话说,就是运动模式更加动感,舒适模式更加舒适,同时,其稳定的支撑性能也更为出色。
此次YU7新增了“晕车缓解功能”,有效减轻了能量回收过程中的冲击感,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都变得更加平稳,车辆侧倾的稳定性也有所提升。实际上,这种变化很容易理解,车辆行驶时不再前后晃动,左右摇摆。实际感受还需通过试驾来验证,因为硬件配置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驾驶体验,不同厂商的调校差异相当显著。然而,从SU7的底盘调校来看,小米在这一领域显然有所建树,而YU7则可能更倾向于“家用舒适,但不会像船一样摇晃”的调校方式。
现在这个档次的纯电动SUV,不仅要在空间、操控和电动化方面展开竞争,更是各大品牌展示智能化实力的主要战场。若不能推出一些新技术,将缺乏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的能力和资本,更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价值和溢价。我个人觉得,小米YU7在智能化方面,虽有一些亮点,但总体上缺乏新意和突破。
智舱部分,YU7最引人注目的特色非「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莫属。尽管宝马在早期概念车上便已展示过这一理念,并计划将其应用于即将发布的首款「新世代」车型,但小米却抢占了先机。这种P-HUD方案相较于传统HUD,成本上要高出两倍甚至更多,然而在我看来,它所带来的情感价值远超其实际使用价值。小米的负责产品开发的人员同样明白这一点,因此在这款1.1米P-HUD的用户界面设计上,他们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巧思,比如那个能够根据车辆重心变动而在左右两侧“游移”的小河狸图标……它和蔚来NOMI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难以抗拒其魅力。
谈及HUD,近期我们体验的小鹏G7配备了华为最新联合研发的87英寸AR-HUD,该系统投射至前方10米处。在强光条件下,其亮度、投射距离、畸变控制以及与智能驾驶信息的融合、路面贴合度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实用性方面更是略胜一筹。
除了HUD技术,YU7在智能驾驶舱芯片以及用户体验方面,同样带来了一些令人惊喜的亮点。
在智舱芯片领域,同级别的竞争对手普遍选择了主流的车规级8295芯片,而华为系列产品则搭载了麒麟9610A和990A芯片,小鹏汽车则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颗自研的图灵AI芯片。这颗芯片用于运行本地部署的大模型,旨在增强智能语音功能、多模态交互体验,并推动AR-HUD技术提供更为沉浸的驾驶辅助显示。
小米YU7独具匠心,搭载了消费级的高通骁龙8 Gen3处理器,其4nm工艺制程在工艺与性能上均超越了车规级的8295P芯片。预计在AI处理和图形渲染方面,其表现将更为出色。加之利用手机供应链的优势,成本上也具备显著优势。然而,在高负载状态下,其功耗控制和稳定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在智能驾驶领域,该级别的车型几乎囊括了市面上所有顶尖品牌。小米YU7系列车型均配备了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尽管在算力上,与“算力巨头”小鹏G7的三颗图灵AI芯片2200TOPS相比,似乎稍显不足,但YU7的算力也达到了700TOPS,依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借助激光雷达技术,我们能够对在极端环境中的智能驾驶传感器数据采集安全性进行优化,进而显著提高智能驾驶的整体安全性。
小米YU7此次全面配备了1000万像素的端到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于Clips的具体内容此处不予详述,相关信息网络上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查阅。简言之,经过小米的测试,YU7对道路的感知更为深入,通过路口更加流畅,遇到障碍物时的避让更为精确,会车时的绕行操作也更为顺滑。
然而,众人皆知,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并非短期内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尤其是对于小鹏、理想和华为等企业而言,若要实现领先,他们很可能需要经历所有先行者所经历的挑战。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进步,或许正是讲述其优质汽车产品后续发展故事的最佳切入点。雷军在发布会上透露,小米计划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首期投资高达57.9亿元,并组建了一个超过1800人的专业团队,同时小米AI实验室也将为其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鉴于此,我们或许需要对小米给予更多的时间等待。
此外,小米YU7还拥有一些与同级别其他车型有所区别的精致细节设计与配置,比如具备可调节功能的EC型天幕系统(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