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此次发布会上,雷军透露,在4月30日之前预定标准版用户将享受到车载冰箱、25只扬声器的音响系统以及Nappa真皮座椅等福利。而Pro版用户在此基础上,还将额外获得免费电动尾翼。雷军幽默地表示:“冰箱、电视、沙发,通通免费赠送。”
发布会结束后,小米集团(ADR)股价一度上涨接近7个百分点;据钛媒体App从小米官方渠道获取的最新资讯,小米SU7自上市起4分钟内预定量突破一万,7分钟内预定量达到两万,27分钟内预定量突破五万。
小米的营销实力堪称无懈可击,达到了顶尖水平。若非近两年余承东在汽车领域引发的“遥遥领先”热潮,传统汽车制造商在营销层面的较量,简直可以说是遭遇了降维打击。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米意图将SU7的极高人气转化为实际的销售额,仅仅依靠卓越的营销手段显然是不够的。根据大定数据,后续的交付工作或许会面临重重困难,更不用说在尚未有一款量产车型交付的情况下,小米便宣称掌握了多项“第一”和“唯一”的技术。
若这些自诩领先的同行技术在未来大规模生产交付时出现失误,小米汽车将迅速面临质疑与尴尬。鉴于此,雷军在发布会接近尾声时,动用了情感策略,期望大家对于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给予更多的理解与耐心。
没有“惊喜”的定价策略
实际上,无论是接纳还是批评,最终影响一切的还是集中在车型的定价策略上。
在揭晓每款车型的价格之前,雷军特意为大家进行了一番计算。他指出,即便特斯拉拥有180万辆的销售量以及卓越的运营效率,其利润率也仅有9.2%。雷军进一步表示,以Model 3目前24.59万的定价,若以财报中的运营利润率进行估算,其售价至少需达到22.3万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稍后,雷军对SU7进行了介绍,着重指出小米SU7标准版的配置全面超越特斯拉Model 3,选材精良,且在产品上市之初的采购成本极高,因此在定价方面确实面临一定的压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最终,该车型的起售价定在了21.59万元,与业内此前预估的20万元左右相差无几,并未突破20万元大关,令人稍感失望。
实际上,若深入探讨,大家普遍希望小米能够重现昔日手机市场的“价格杀手”形象,再度为年轻人带来首辆智能电动汽车。雷军曾在微博上举办了一场关于小米汽车预期售价的投票活动,其中最高票数所对应的9.9万元,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市场需求。
然而,不论是从产品定位还是品牌形象考量,比亚迪成功推出了售价9.9万元的新能源车型,而目前的小米汽车显然还无法达到这一水平,即便是19.99万元的价位也难以实现。近期宣传中,雷军已不再强调小米汽车价格偏高的问题,转而着重强调其是50万元以下驾驶体验最佳的选择。
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对于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来说,它们的首款车型往往对品牌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塑造作用。小米汽车虽然进入市场较晚,但它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能够显著减少试错过程中的成本,无需再像之前的造车新势力那样,必须依靠模仿特斯拉来摸索前进。
小米品牌在公众心目中象征着高性价比,这也使得小米手机在追求高端化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雷军显然不会让小米汽车重蹈小米手机的覆辙。毕竟,在当前国内汽车市场中,10至15万元价格区间的产品竞争激烈程度,简直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入场时间较晚,并且考虑到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阶段已经结束,小米汽车似乎只能选择发展中高端市场。
在国内汽车制造领域,20万元被视为一个品牌定位的关键界限。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那些售价超过2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往往会被冠以新豪华的称号。对于小米来说,其首款车型SU7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聚焦于中高端消费市场。
该定价策略的目标十分清晰,若小米SU7取得成功,那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向更高价位的市场领域进军,还是深入到大众化的低价车型市场,品牌都将拥有更为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
2023年,小鹏汽车在高端市场遭遇挫折,蔚来汽车则采取了降价策略,这两件事都清楚地展示了当前中高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之激烈。进入这个市场的时机,对于小米来说,已经不再是最理想的。在行业淘汰赛的关键阶段,小米若想进军高端市场,面临的是极氪007、小鹏2024款P7i和特斯拉Model 3等竞争对手的“暗中觊觎”。此外,在本次发布会上,雷军反复提及了亏本销售、赠送越多亏损越大的观点。
今年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愈发激烈,小鹏P7、极氪001、智界S7等众多竞争对手呈现出围攻态势,这或许也促使小米对自身的定价策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雷军在谈及定价的细节时指出,在纯电汽车领域,除了特斯拉之外,他并不清楚还有哪家企业能够实现盈利。小米汽车SU7的定价策略,一方面需确保消费者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有能力承担相应的亏损。原价22.9万元,而顶配版曾标价35万元,然而车企的降价策略让我们感到困惑。因此,我们决定以最大的诚意回馈消费者,将标准版的售价定在比model 3低3万元,而MAX版则定价为29.9万元。
雷军直言不讳,这款小米SU7的起始售价为21.59万元,这一价格是在发布会之前才最终确定的。由此可见,即便是以小米自身的角度来看,对于这款小米SU7在未来的市场表现,心中依然充满了不确定和担忧。
小米SU7能否成为雷军最后一次创业的完美开篇?
小米手机之所以能在当时风靡全国,关键在于它以1999元的亲民价格,为消费者带来了价值5000元的智能手机体验。换句话说,超高的性价比构成了小米手机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那么,小米汽车的用户价值是否也将是超高性价比呢?答案显而易见,并非如此。
雷军在之前的手机发布会上,频繁以“我们米粉”称呼,似乎有意取悦年轻消费者。然而,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情形却有所不同。他并未过多提及“米粉”,转而多次强调小米汽车在豪华度上可媲美保时捷,在性能上则与特斯拉相匹敌,以此来突出其高端的市场定位。无论是在新车发布之际,还是在上市发布会上,雷军都很少提及“米粉”,而是着重强调了小米汽车的高端定位。
那么,当小米汽车不再迎合年轻人对性价比的期待之后,它又将凭借何种因素来吸引消费者呢?
雷军提供的解答既直接又清晰,他通过一系列以“第一”、“唯一”、“最”等词汇开头的形容词,对极致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以此来说服消费者。需知,在当前电动汽车领域,竞争激烈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电力驱动、电池和电控为核心的三电技术;二是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为关键点的智能化技术。
在小米SU7的三电系统中,其着重突出的便是电机的转速表现。官方资料指出,小米推出的超级电机V6和V6s,其转速可达21000rpm,这些电机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并且被应用于小米SU7上。小米认为,这标志着其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得到了回报。以转速为关键,小米正致力于向电机性能的极限发起挑战。
然而,这真的是用户目前所追求的吗?即便马斯克也指出,加速和扭矩等性能,在电动车中算是成本最低且相对无趣的环节。对用户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日常驾驶的实际感受。
在这方面,小米再次玩起了文字游戏,声称“远超同级的真800V技术”,“同级产品中续航高达700km的前置定语”,“电池温度仅比同行高一度达101度”,“加速成绩仅需2.78秒即可超越起步响应时间”,“提供多达16.8亿种驾驶模式”。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为了实现100项“最、唯一、第一”的设计目标,小米可谓是费尽心思,总能在用户不易察觉的细节上展现出所谓的行业领先地位。
至于这些所谓的“最顶尖、独一无二、首要”的技术是否符合用户需求,这显然并非当前“雷式营销”所关注的焦点。
在智能化体验的关键领域,理应来说,凭借其卓越的生态能力,小米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本应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绩。雷军曾明确指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生态系统”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优势。然而,截至目前所展现的内容来看,小米在智能化领域的成果并未达到外界的期待。
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雷军曾这样评价小米SU7:“其智能驾驶表现与特斯拉Model3相比毫不逊色。”然而,目前看来,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已纷纷完成了覆盖全国范围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NOA)布局。而小米汽车虽然刚刚公布了其城市NOA的进展情况,但我们实在难以想见,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在短短数月内跻身行业领先行列。
在智能座舱领域,高通骁龙的8295系列车用座舱芯片早已成为行业内的常见配置,而小米SU7智能座舱的显著特点,或许在于其可翻转的仪表显示屏,以及沿袭传统燃油车设计的实体按键布局。尽管如此,这些特点或许已经达到了用户对小米智能座舱的期望水平。
最终,备受瞩目的小米生态链迎来了新的进展,官方宣布随着SU7的正式推出,小米成功构建了“人车家”的生态圈。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表象上的闭环,距离真正的商业闭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小米并未在SU7上充分展示其生态能力的创新潜力。小米着重展示的车手互联、后排平板车控等功能,其实在其他品牌的产品中早已有所应用。
若要寻觅其他品牌未曾涉足的领域,小米SU7的车辆操作系统兼容苹果的CarPlay功能,后排配备的平板电脑亦能适配苹果iPad。这使得小米汽车对苹果用户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然而,在生态建设方面,即便是在本次的上市发布会上,雷军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目前小米汽车在生态闭环的构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雷军宣称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务必取得成功,尽管为此投入了数百亿资金才完成了首个成果。但这份成果中,硬件参数显示出了超越对手的优势,却唯独缺少了用户最重视的、从使用体验出发的技术功能创新,这或许正是新兴汽车品牌难以避免的挑战。
只能说,考虑到小米集团目前优异的财务状况,小米SU7进行试错所付出的代价还是存在的。究其原因,去年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账面上高达1363亿的现金储备,确实为尝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小米SU7在公众舆论中的日子可能不会太平顺,众多竞争对手在小米SU7发布会之后纷纷展开了自我宣传,这种行为虽然带有一定的借热度的嫌疑,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集体反击的态势。至于最大的变数,可能就是来自“米粉”们的反应。实际上,自从小米汽车问世以来,它是否能够达到现有“米粉”群体的期望,已经变成了悬在小米汽车和雷军头顶的一个关于“良心”的拷问。
但这款产品的起售价为21.59万元,是否真的对得起“米粉”们的期待,这或许已经超出了雷军和小米团队的考量范围。他们目前更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生不逢时”的舆论环境下,成功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智能汽车发展道路,这实际上才是决定公司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就雷军个人来说,若小米SU7此次能够旗开得胜,这不仅意味着他此番创业之旅将圆满落幕,同时也标志着科技企业亲自投身汽车制造领域,终于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常笑,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