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微微一笑,随即轻巧地取下了眼镜,开口道:“既然众多朋友都提议我不再佩戴,那我就听从大家的意见,不再戴了。”
这场直播中的短暂交流,仿佛是对整个活动的缩影,亦是对雷军自涉足汽车行业以来态度的体现:聆听,继之以抉择。自发布首款车型SU7时的焦虑与憧憬,至如今发布YU7时的震撼与从容,雷军与小米汽车团队,在这条被舆论与关注聚焦的明亮道路上,疾速前行,同时也备受瞩目。
6月26日,正值小米首款SUV车型YU7的发布会,故事达到了高潮。
在那一晚,雷军揭晓了YU7的定价:起售价为25.35万元。这样的价格并不便宜,它同样长期萦绕在雷军的心头。但出乎意料的是,市场的反响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甚至包括雷军本人。
“三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
“一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
7月2日的直播里,雷军回想起初次目睹这一数据的情景。“初见这(三分钟)大定数据时,我顿时感到震惊,”他直言不讳,“反复查验后才向现场观众透露。”
这并非修辞手法,而是一种切实的震撼。对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小米汽车,一个成立仅四年、交付首辆车不过数月的新兴力量,以近乎狂野的方式,再次激起了整个行业的关注。紧接着,在短短18小时后,小米汽车再次对外公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数据:锁定订单的数量已突破二十四万辆。
数字虽冷峻,却承载着真金白银的信赖,还有漫长一年后的期盼。欢愉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汹涌的质疑之声。这几乎成了小米公司与生俱来的命运——在庞大的流量中崭露头角,亦必在激烈的争议中不断壮大。
雷军知道,他必须回应这一切。
在直播过程中,雷军并未对任何尖锐的问题进行回避。他表现得如同一位尽职尽责的产品经理,细致入微地逐一剖析并解答了外界所提出的种种疑问。
对于“大定”数据的真实性,存在一个主要的疑问。许多人认为,小米所谓的7天无理由退货的“犹豫期”实际上是一种营销手段,涉嫌误导消费者。
所谓的“犹豫期”看似有些神秘莫测,实则各行各业普遍采纳的做法。雷军直言不讳地指出,“所以,我们在数据统计上与所有汽车制造商保持一致。”他没有进行任何辩解,仅仅是陈述了行业的通行做法。这其中的含义是,小米并不需要,也不打算创造一种独特的统计手段来美化自己的形象。
第二个疑问点更为尖锐:“那些YU7的订单,是否全部源自SU7的用户转移而来?”
若是此事属实,YU7的成就将遭受严重削弱。这表明小米仅仅是在内部进行了一次用户迁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拓展新的市场。在YU7发布之前,这可是雷军及其团队最为忧虑的问题之一。
在此,我要向大家透露,小米SU7以及SU7 Ultra的订单量仅占YU7总订单量的不到15%。雷军公布了这一关键数据。紧接着,他进一步解释说:“这一比例远低于我们的预期,这让我对YU7的产品实力和公众评价更加有信心。”
这份数据让他如释重负。它表明YU7并非SU7的替代品,而是凭借自身实力赢得了新用户的青睐。同时,它也阐明了为何YU7上市后,小米公司连续三次提升SU7的订单量预期,从最初的8000辆增至14000辆。这两款车型正相互协作,而非相互消耗。
既然数据质量如此之高,为何不对外公开24小时内的锁单数量?这构成了第三个疑问点。
18小时之内,不可撤销的订单量已攀升至24万,而当我提到24小时后,我决定不再公布数据,雷军的回应流露出几分无奈,却也透露出他特有的“雷军风格”的清晰,“避免无谓的讨论和质疑,实在是没有必要。”
他似乎对持续的数字争执感到疲倦。在他眼中,与其将精力投入到对外界的自我证明中,不如专注于解决更为关键的任务——那就是生产和交付。
在解决内部疑问之后,他进一步讨论了外部所面临的困难。随着YU7销量激增,部分竞争对手开始实施所谓的“抢夺”策略,试图说服原本打算购买YU7的用户取消订单,转而购买他们的产品。
雷军在直播中透露,他仔细研读了那些所谓的“截胡”技巧。“坦白讲,这些内容并不十分精确,甚至含有部分诽谤和扭曲之词。”他语调平和,却显坚定,“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每个产品都有其独特之处,自信地阐述其优势即可,无需进行诋毁。我不建议同行采取此类行为。”
他提出建议,该行业需致力于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产品耐用性以及提高产品质量。这体现了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心。既然你的订单已预排至58周之后,你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发表这样的言论。
喧嚣过后,雷军更关心的是,到底是谁在买YU7?
他在直播中首次详细披露了YU7的用户画像:
平均年龄约33岁,比SU7的用户大了3岁。
女性车主比例为30%,比SU7高出4.5个百分点。
iPhone的用户比例达到了52.4%,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SU7,高出4.4个百分点。
销量前三的城市:上海、杭州、北京。
这些数据描绘出了鲜明的景象:一群更加成熟、消费能力更胜一筹、对科技与设计品质有更高追求的城市精英,构成了YU7的主要驾驶群体。同时,销量最高的三个城市,也是特斯拉Model Y销量最高的三个城市。这表明,小米YU7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从最强劲的对手手中吸引着消费者的青睐。
这也印证了雷军在定价上的判断。
YU7的售价在众人眼中显得难以捉摸,然而在小米公司内部,决策过程却出奇地高效。“就在发布会的前一天,我们进行了彩排,大家一番讨论后,仅用五分钟便确定了价格。”雷军对此事仅以轻松的口吻带过。
然而,这所谓的“五分钟”并非全然无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确实有过一些顾虑,担心超过25万的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这并非虚言。实际上,对于中国品牌而言,25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价格界限。
最终促使他们作出决定的,正是对产品实力的坚定信心。“我认为我们的产品实力相当出色,在品质与安全性方面我们都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因此内心充满了信心。”雷军如此表述。
这种底气从何而来?
我深知小米涉足汽车领域必将受到百万网友的严格挑选,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因此,雷军对于自己的处境有着极为清晰的认识。自四年前下定决心投身汽车制造以来,他始终将产品质量视为重中之重。
他详细描述了自己深度投入测试过程的故事,无论是每年的冬季测试还是夏季测试,他都亲自参与其中;仅从北京到上海,他就独自驾驶完成了两次全程。这种亲身实践的态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这个汽车领域的初学者能够真正了解汽车。
从SU7到YU7,对雷军而言,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大的转变在于,小米汽车已不再是行业的新手。他不禁感慨万分。在研发SU7的过程中,他宛如一位初涉江湖的学子,怀揣着纯真与无畏,更多的是对行业的深入学习与敬意。然而,随着YU7的巨大成功,他开始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源于数十万用户的期待,源于承诺的履行,还源于整个行业的关注。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宽容”的新手,而是肩负着重托的“老兵”。
这种压力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显露无遗。面对有关小米是否将推出红米品牌的汽车的问题,他态度坚决地回应:“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计划。”他进一步阐述道,鉴于小米汽车尚处于初创阶段,公司必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确保小米汽车项目顺利进行。
在被问及出海的具体安排时,他透露了一个极其谨慎的时间规划:“在优先处理完国内交付任务之后,预计要到2027年左右才会开始考虑海外市场的拓展。”
他在直播中竟然主动向观众推荐了其他品牌的汽车。“若是您急需购车,我建议您可以考虑国产的新能源车型,例如即将亮相的小鹏G7、月底即将推出的理想i8,还有,特斯拉的Model Y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番言论,一方面是对自身承担的庞大交付任务进行心理舒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胸怀与自信。他不再仅仅将他们看作是竞争者,而是视作携手拓展我国新能源领域市场的“盟友”。
直播即将结束之际,雷军再次展现出了他那广为人知的、略带理工男风格的幽默感。当有人提及他在SU7发布会上的承诺,即计划在2025年掌握叉车驾驶技能时,他微笑着回答:“待这阵忙碌过去,我便去学习。”
雷军从互联网巨头转型为亲自投身汽车制造,进而成为两款热销车型的“厂长”,每一步都备受瞩目。他曾经公开表示,在YU7发布前夕,他心中有三重忧虑:首先,SUV市场竞争异常激烈,Model Y的表现尤为强劲;其次,他担心消费者对YU7的设计风格持保留态度;最后,他还担忧定价策略过高,导致市场无法接受。
如今,市场用超过24万的锁单量,给了他答案。
喧嚣声犹在耳,漫长的交付之路仍在继续。然而,对于雷军而言,这个夏天的经历已经足够刻骨铭心。他通过一种近乎透明的手段,向世人呈现了一家企业从初创到崛起的完整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他在这段旅程中所有的深思熟虑、焦虑不安以及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