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20万单!1小时,28.9万单!”
6月26日,小米YU7凭借一串令人瞩目的数据,成功刷新了汽车工业的历史记录,并对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进行了重新定义。
然而,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小米汽车不仅自身,还连同整个行业一同陷入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漩涡:产能的紧张、声誉的反转、竞争对手的忧虑、设计的争议……这是一个以流量为核心驱动的汽车行业新篇章,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戏剧化形式逐渐展开。
流量盛宴的帷幕已然拉开,但盛宴之下,暗流汹涌。
流量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被流量“反噬”这事,小米有前车之鉴。
2024年3月28日,雷军身处于璀璨的聚光灯下,举办了一场堪与苹果发布会相媲美的“科技春晚”,正式将小米SU7推向了消费者的视野。短短4分钟内,预定量便突破了万次,这一成绩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热议。那时的雷军,被誉为“劳模企业家”,是“科技极客”,更是米粉们心中的偶像。
然而,仅仅一年光景,这位被誉为“流量之王”的人物便陷入了舆论的风暴中心——安徽的高速交通事故、SU7 Ultra碳纤维机盖引发的争议……那些曾令他引以为豪的网红营销手段,如今却变成了损害品牌形象的利器。
水能兴舟亦能覆之,随着流量的增长,争议也随之增多。展望YU7未来的走向,不难预见,它将受到网友和同行的严格审视,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熟悉的剧情再次上演。
雷军深知流量这一工具的双面性,显然已察觉到其中潜在的危机。他忧虑的不仅仅是流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同行可能出现的过度吹捧。对此,他迅速采取了行动。
4月18日,雷军举办了一场个人直播,这场直播变成了专门辟谣的专场,他试图终结这场“造神大戏”。在直播间,他几乎对所有的网络热门话题都进行了回应:他并非高考状元,未曾考过700分,人生低谷时期账户里也未曾有过40亿的存款,请大家帮忙澄清这些谣言。
直播临近结束,雷军还说:
“我其实是个社恐,网上有人说我真会营销,我都没话说了。”
讽刺之处在于,这场本意是‘降温’的辟谣直播,竟然演变成了一场现象级的流量狂欢:直播期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01万以上,点赞总数接近2亿,单场直播增粉量超过83万,直播时段内始终占据热榜榜首位置。
在6月26日举行的小米YU7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再度面对众多媒体记者,就小米汽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交流,并对之前外界广泛关注的诸如“流量反噬”现象、负面舆论等热点话题作出了回应。
这就是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状况,无论哪一家企业无论多么热门,其舆论环境都异常复杂。面对这个时代的变迁,小米将保持谨慎,确保每句话都表述准确无误,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因为任何微小的不足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在流量沉寂之后,首个问题已浮出水面:截至7月2日,YU7标准版的交付周期已经延长至58至61周,即便是顶级的Max版本,消费者也需等待39至42周,而SU7的交付时间也达到了38至41周。目前,SU7积压的订单量高达十几万辆,尚未得到妥善处理,而YU7又新增了近29万辆订单,这使得待交付的总量逼近50万台。
北京亦庄的相关文件显示,小米在工厂建设和产能扩张方面已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然而这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其一期工厂的月产能上限仅为2.5至3万台,目前已达到满负荷运作状态。二期工厂的投产虽然缓解了产能不足的问题,但初期产能有限,后期需竭尽全力才能与一期工厂相媲美。至于三期工厂,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预计最快也要到2026年才能实现投产。
“卖爆”现象已经演变成一种系统性风险,在面临超过50周的交付周期时,不少消费者开始反思:我是否真的需要这款产品,抑或是被市场上的热潮所影响?
友商降价应对YU7冲击波
小米YU7的此次“爆单”现象级程度,对竞争对手们造成了普遍的冲击,并引发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广泛恐慌。
《晚点 Auto》披露,小鹏公司迅速对G7的定价进行了调整,预计售价可能从23.58万元大幅降至20.99万元,果断突破21万元的心理防线——这种不惜成本的“割肉求生”策略,显然是为了避开YU7的强大竞争。
智界对市场的反应极为迅速,YU7发布当天便推出了2万元的限时补贴,综合补贴更是高达5.4万元,补贴期限至7月31日。外界普遍猜测,智界此举很可能受到了小米YU7的启发。
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阿维塔07、岚图知音等车型,与YU7展开激烈竞争,瞬间对其销量阵地造成了巨大压力。以极氪杭州奥体中心店为例,YU7发布后的首个周末,展厅的客流量锐减,同比下降52%;而原本日均销售3-5台的极氪7X,两天内仅售出1台。
小鹏G7尚未正式亮相,便已感受到了YU7带来的压力。在何小鹏的小红书平台上,众多网友纷纷发表意见,认为小鹏G7的外观不如小米YU7吸引人。如果G7的外观能更出色一些,那么消费者就不会选择购买YU7。这一现象直接揭示了在流量驱动下,消费者对于外观的极致追求已经超越了对于品牌历史和技术参数的关注。
图源:小红书
大家一起围攻光明顶,没想“列强”竟是你小米。
为了抵御小米YU7带来的竞争压力,其他竞争对手纷纷采取了抢夺订单的策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目前包括智己、蔚来、极氪、智界以及阿维塔在内的多个品牌,都已着手实施“先下手为强”的抢夺策略。
以蔚来品牌为例,若消费者选购蔚来旗下的车型,将获得5000元YU7锁单定金的报销;至于乐道车型,同样享有5000元定金的报销,但需由店长提出申请并完成报备手续;而购买萤火虫车型,则可获得2000元定金的报销。
极氪的销售团队透露,消费者预付YU7的定金可以报销,但不同地区的政策有所差异。以四川为例,已支付YU7定金的顾客若转而购买极氪,有望获得积分奖励。而在长沙,选择YU7的购车者若转投智己,则能享受定金退还的优惠;至于西安,YU7的购车者若转购智己,其定金将被转化为电卡费用,可在全国多数充电站使用。
关于其他品牌“抢购”的情况,雷军表现得相当豁达,甚至主动向消费者推荐了其他品牌的车型。在7月2日的直播里,他这样说道:“若大家急需购车,我认为国产新能源汽车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即将推出的小鹏G7、月底即将亮相的理想i8,还有,Model Y同样值得考虑。”
同时,我们也对某些同行采取诋毁手段抢夺订单的行为表示了不满:坦白讲,那些内容并不准确,甚至包含了一些诋毁和扭曲,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每个产品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只要自信地展示自己的长处即可,无需进行诋毁。
不管怎样,小米发起的这一场“订单战争”单方面挑起,已经让整个行业陷入了普遍的焦虑情绪,大家都在不惜一切代价地争夺那些被YU7潮流所影响的、为数不多的消费者关注。显而易见,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一款“爆款”产品能够瞬间改变竞争格局,使得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变成了只能被动防守的“恐慌者”。
“美学平权”时代,原创设计还重要吗?
造车的基本思路在于将车辆成功销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汽车制造商普遍认同技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然而,市场对YU7的反馈却表明,外观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这一现象促使整个行业重新思考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必须让原创设计的价值屈服于追求流量的策略?
从被称为“保时米”的SU7,到被戏称为“法拉米”的YU7,小米汽车的设计风格始终在高端典范与巧妙借鉴之间徘徊。
小米YU7发布官图的当天,法拉利官方发布了一条充满深意的动态,展示了他们定制的绿色车型,并在配文中着重提到了“家族的传承以及创新精神”,这一言论被众多网友解读为对小米的一种暗示。
图源:法拉利微博
Shin,小米汽车的设计负责人,在视频中明确表示并未借鉴法拉利的车型设计。与此同时,雷军通过社交媒体发文指出,“小米YU7不仅继承了小米汽车系列的设计风格,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提升”。依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若要构成外观侵权,必须实现五视图的1:1复制。然而,YU7在引擎盖的线条和尾灯的细节处理上进行了调整,目前处于一种“触犯边界但未违法”的模糊状态。
这种“撞脸”问题并非首次出现。去年,首款车型SU7因外观与保时捷Taycan相似,而被戏称为“保时米”。面对这一争议,保时捷仅以“心有灵犀”四字轻描带过。
有网友抱怨称:“未来制造汽车只需两步——首先挑选与豪华车型相匹配的,然后更改名称并贴上相应标志。”
图源:小米汽车
面对3分20秒内涌入的20万订单,众多汽车制造商难以不效仿小米的造车策略,该策略向所有车企,特别是那些深陷销售困境的品牌,揭示了一条看似可行的生存之道:,
与其投入大量资金和漫长岁月去进行原创设计的研究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不如选择一款已经在市场上得到验证的豪华车型,对其外观进行精确的“对标”,进而实施快速且风险较低的本土化改进。
传统汽车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虽然身份为职业经理人,可能难以模仿同行的营销策略,但在造车领域,他们或许能够精确模仿小米的做法。电车通预测,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等知名品牌的标志性设计元素,将被众多CAD图纸不断拆解与重构,进而成为新一代“热门新车”的设计原型。
面对这一发展态势,消费者的看法出现了分歧。其中一部分人对此表示热烈的欢迎,认为这是“美学平等”的体现,使得普通大众只需支付普通品牌的价格,就能享受到与顶级超跑相媲美的设计美感,从而满足了他们对“面子”的追求。
然而,有一部分人对此深感忧虑,他们觉得这标志着品牌原创精神和核心自信的集体崩溃。若持续如此,汽车设计将面临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真正的创新将受到压制。长此以往,不仅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会受到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写在最后
3分钟20万订单的成绩,既是王冠,亦是枷锁。
这场由流量主导的盛宴,终究要面对现实,电车通也抛出四问:
在产能方面,交付时间以“年”作为计量单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在设计中,一旦“撞脸”问题成为品牌难以摆脱的印记,原创的尊严又将何去何从?
各行各业纷纷追逐着流量的幻象,然而,又有谁能静下心来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呢?
当“类似何人”的重要性超越“真实身份”,当“流量”成为评价设计价值的首要指标,汽车产业在投身于流量盛宴之际,是否无意中将自身的尊严彻底摧毁?
流量终会退潮,唯有口碑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