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出现一种新现象,许多年轻人自称要“躺平”或“摆烂”。这些人整天待在家中,手机一直拿着,有时甚至不想做饭。职场前辈和父母对此感到不满,认为他们缺乏进取心,在虚度光阴。然而,学者们指出,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难以言说的苦衷和现实问题。
“躺平”和“摆烂”:年轻人心里那点儿苦,憋不住了
近年来,“躺平”与“摆烂”这两个词汇频繁出现,深受年轻群体喜爱。它们不仅是网络流行语,更是年轻人面对生活困境的一种自嘲式表达,实则是无奈之举。年轻人常拿自己开玩笑,但这反而形成了一种处世态度。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躺平”被评选为年度十大网络热词之一,表明该词已广泛传播,许多人都用它来描述自身状况。
提及“躺平”,就是表现得若无其事,外界发生任何风波也无法触动内心分毫,甚至会主动决定不去思考任何事,任凭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后来变得更为广泛,涵盖了不想过度加班,工作不再那么拼命,也不参与无谓的竞争。本质上是追求生活安逸,内心安宁,并非执着于获取多少财富,也不是必须达成某种成就。那些既要照顾长辈又要抚育晚辈的上班族,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当实在支撑不住时,他们选择了放弃抵抗。你指责他们缺乏担当?其实他们已无其他选择,如同经常被过度使用的设备,若不让它得到休息,最终必将损坏。
那个“躺平”的叫法格外耐人寻味,据说源自篮球运动(NBA)的情境,原本是指表现欠佳的队伍,为了招揽更优秀的新星,刻意输掉比赛。渐渐地,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既然已经无法挽回,索性不再努力,任其发展”,这与咱们常说的“作废品当废品用”的思路相仿。产生这种想法,往往是因为人们察觉到,无论多么使劲奋斗,也无法扭转局面,既然徒劳无功,倒不如从一开始就放弃尝试。这种情况确实令人沮丧,不过也能算是一种缓解精神压力的途径。
老一辈看不懂,专家们怎么说?
年长者,尤其是年长的叔伯阿姨,见到年轻人那样,便认为他们缺乏进取心,安于现状。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代沟”,许多家庭因此产生争执。部分媒体也跟着煽风点火,频繁宣传“不应躺平,不能摆烂”,使得年轻人承受巨大压力。
但中国人民大学的温铁军教授却持有不同看法,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若自己处在青春年少之时,也会选择无所作为!此番言论一出,引得众多人士纷纷探究:所谓“躺平”“摆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年轻人为何会倾向于这种生活方式?
温教授曾以卓别林作品《摩登时代》为例,这部电影描绘了工业迅猛发展、城市快速扩张的时期,人们如何被社会与机器所塑造,以至于工作方式变得机械化。这种持续的塑造过程,令许多人难以承受,他们感到自己与所处的时代脱节。
温教授表示,当下的生活相较于往昔变得更加纷繁和艰巨。往昔的工作或许仅涉及单一任务的反复操作,而今不仅要求效率,更需具备创新思维与卓越品质。如此一来,个体极易陷入精神疲惫、动力匮乏的状态,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耗竭”。一旦精神疲惫,便迅速对职业与生活失去热情,易怒且缺乏耐心。当前的工作状况,总是关注个人的工作时间、工作成果以及项目进展,长时间加班和过度竞争使人感到非常疲惫,内心充满忧虑。许多人都认为稍微放松一下是犯了错误。
因此啊,青年人采取“佛系”与“散漫”的态度,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渴望摆脱那些限制,积极寻找一种不那么辛苦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呢?
为啥年轻人觉得努力也没用,身体也扛不住了?
许多年轻群体倾向于选择“躺平”或者“摆烂”,这源于他们自身经历:即便竭尽全力,依然有许多事情无法妥善处理,内心那种“无力感”十分真切。当前社会环境下,单纯埋头苦干已经不够,还需要掌握一些旁人未知的技巧,思维必须敏捷,能够比他人更早地洞察事物。一旦年轻人意识到自己只是普通人,就会明白想要提升社会地位,也就是所谓的“阶层跃迁”,绝非易事。想要在城市购置房产,想要财富自由随意消费,想要事业取得成功,这些期望简直如同攀天般困难。因此,“躺平”这种心态,就是希望远离那些空洞的“人生宏愿”,不想白白耗费精力。他们更想把心思放在眼前,享受当下,别老为遥远的未来瞎操心。
从生理角度讲,如今生活节奏迅猛,负担沉重,使人持续处在高度警觉的情形中。譬如,清晨被铃声惊醒,接着要搭乘地铁,工作方面压力重重,还要勉强对人展现热情,手机里消息更是纷至沓来,这些都在不断刺激着人的神经。偶尔紧张尚可,但关键在于:现代人几乎每日都这样紧绷着。身体仿佛一直处于燃烧状态,肾上腺素与皮质醇这些应激激素持续分泌,使人时刻保持警觉、运转良好。
这样下去,身体会持续承受过大压力,最终神经系统或许会失常,身体容易产生不适,新陈代谢也会失调。一个人总是反复经历消耗和修复,大脑就会变得迟钝,进入一种“自我防御状态”。这并非表示真的懒惰,而是大脑为了防止身体崩溃,主动降低人的活力和执行力。如同您的设备电力仅存百分之五时,它会自行启动节能状态,终止非必要进程,显示屏调低亮度,处理效能也随之降低。这并非您失去使用手机兴致,而是系统为避免过度消耗能源而采取的措施。
不只咱们这儿这样,全世界都一个样:人累了想歇着,这是本能!
这种生活态度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各国都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几乎每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都会涌现出部分选择安于现状的人群,即便是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现象。
例如,在日本存在所谓的“御宅族”,同时也有所谓的“低欲望社会”;在韩国,则出现了“三抛世代”(即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育);就连欧美地区,近来也兴起了“安静离职”(即仅完成本职工作,拒绝加班和过度竞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所指的“躺平”概念相近。简单来说,当社会发展过于迅猛,快到个体难以适应时,人们自然会渴望“放慢节奏”,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
有些人的确如此,总把“好好休息”视为过错,硬逼着年轻人拼命工作,与其他人无谓竞争。然而一旦众人精疲力竭,完全停歇,那些先前鼓吹“奋斗”的老板和受益者便慌了神,急忙指责“躺平”与“散漫”是严重错误,不可饶恕。
最后说几句:别老是批评,多理解理解
这种状态啊,并非意味着生命就此终结,也并非表示完全不再作为。它更像是提供了一个休止符,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认真思索,究竟此生追求何物。社会层面,也不应只推崇那些奋力向前的身影,而应尊重那些渴望暂歇的心灵。温教授曾指出,不同代际间存在认知差异,这是时代变迁使然,思想观念随之演变。
因此,我们与其总是进行批评,不如加强体谅。只要年轻人不做违法之事,不干扰他人,他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我们都应给予尊重。有担当的人,并非必须时刻拼命拼搏。能够享受安逸,内心安稳满足,这比任何事物都更为关键。去探究“为何他们不愿努力”,比单纯责问“为何不努力”更有价值。
这种现象其实也在启示我们:社会是否过于强调对抗和急功近利?我们是否应当为每个人保留余地,使他们能够稍作停顿,探寻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而非必须遵循既定范式?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