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美国的年轻人也开始集体躺平了。
近期,我听闻一则奇幻新闻,据悉,随着“躺平”潮流的广泛传播,美国雇主们纷纷表达不满——他们感叹,现今的年轻人似乎毫无进取心。
现今的美国,一股躺平的风气正广泛蔓延,在年轻人的社交圈中涌现出众多奇异词汇,诸如“悄然离职”、“简约周一”、“放松身心”等。
那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呢?我简单做一个解释。
所谓的安静离职,实则并非真正的离职行为,它仅仅是履行个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领取应得的报酬,同时拒绝接受老板的任何心理操纵和空洞承诺,并且对加班行为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最低限度星期一指的是,在每周工作的起始日便启动节能状态,尽量避免工作,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偷懒,以此来通过休息恢复体力的方式,防止到周三时精力耗尽。
至于舒活,其含义尤为丰富,它意味着坚决拒绝参与内卷现象,坚决摒弃过度的竞争态势,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初衷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和宠物的生计,并坚决拒绝他人强加给自己任何额外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现今的美国年轻人似乎对任何劝导都无动于衷,对于宏伟的蓝图也提不起兴趣,任何说教似乎都难以打动他们。他们坚定地追求一种“躺平”的生活方式。更有甚者,一些美国00后为了能拥有更多时间投身于游戏,不惜放弃那些薪酬优厚的工作机会,转而选择那些薪酬较低但能让他们更早下班的工作岗位。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些低薪职位能够保证他们每天下午五点就能准时下班。
目睹此情此景,美国的老年人们深感痛心,他们在网络空间中愤怒地指责这些年轻人缺乏梦想与追求,将其比作咸鱼,并断言这一代00后是美国即将衰落的一代。
他们之所以如此激愤,那是因为在他们年轻时,他们的精神风貌与今日截然不同。
当前网络上广泛指责美国“躺平”现象的老年群体,他们普遍在1946年至1970年这一时期出生,即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如特朗普便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终身致力于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法,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那个时期,在美国,只要你敢于拼搏、勇于挑战,努力付出总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社会绝不会让你失望。
不信我们一起看看那个年代的美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在20世纪30年代末,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项重要的法令,即《全国劳资关系法》。这项法律的实施,赋予了美国工人与雇主进行合法协商的权力,若工人们对工资或休息时间感到不满,他们甚至有权通过罢工和示威来表达抗议。美国法律对此给予了全面的支持。
二战时期,为了确保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罗斯福政府显著提升了资本所得税率。在最高峰时期,美国资本家每赚取的100美元中,高达90美元需上缴国库,再由政府进行二次分配。这样的政策使得那个时代的美国民众得以获得薪酬更优厚、工作环境更宜人的职位。人们深知勤奋工作定能获得回报,因此普遍充满斗志。
当时美国甚至专门颁布了一项劳动法规,该法规定员工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若超时则必须支付加班费,严禁所有无偿加班的情况发生。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美国工人们无不欢欣鼓舞。
尤为关键的是,美国还设立了社会福利补助,这项措施究竟有何功效?不妨这样讲,常有人质疑国家繁荣与个人月薪3000元之间的关联性。这项社会福利保障明确告知,未来若遭遇经济困境,你无需独自承担风险,国家将全面支持你渡过难关。同时,若国家经济繁荣昌盛,你亦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获得应得的利益。总之,你与国家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风险,共享繁荣。
为什么美国梦会在那个年代大流行?
在那个年代,美国民众普遍坚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普遍怀抱着一种身为社会主人的自豪感。
不妨浏览一下网络上的评价,历代的美国都存在着众多批评之声,然而在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里,美国的兴盛得到了全球的认可,而今那些被称为红脖子的美国人所怀念的,正是那个辉煌的时期。
在那个美好的时代,一个美国男性仅需轻松找到一份职位,便足以轻松支撑起一家五口的生活,包括他的妻子、三个孩子以及两条宠物狗,他们能够居住在宽敞的住宅中,并且每年还能享受两次环球旅行的乐趣。
这样的美好生活在如今,美国人是如此地向往和追忆,你又怎能不心生向往呢?
自然,也正因为那时他们吃得过多,生活过于优裕,所以那段时期,美国涌现了众多新的思想观念,诸如女性权益运动、同性恋合法化运动等,均在那时代广泛传播开来。由于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们便转而追求其他方面的权益。
上世纪70年代,经济状况不佳,美国政府启动了责任转移策略。他们主张国家不应承担保障个人生活的责任,而是每个人都应独立承担自己的人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鼓励依赖他人,因此从80年代起,美国政府大规模削减社会福利,并对资本家实施减税政策。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推行税制改革,将资本家税率从46%骤降至33%。他坚信这种“劫贫济富”的做法不合理,且会阻碍经济发展。在他看来,依赖失业救济的贫困者,不过是贪婪的福利女王,是美国社会的蛀虫。
当对资本的限制开始松绑,当对底层的支持开始减弱。
美国贫富分化现象日益加剧,自90年代起,该国最富有的群体财富急剧膨胀,与此同时,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数量也急剧增加。
美国高层及大资本家亦对退休金体系提出批评,意图摆脱对底层民众的责任。据我所查阅的数据,在1980年以前,美国有高达46%的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全面的退休保障;然而,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骤降至仅为15%。
最为神奇的是,即便是大资本家也在竭力摆脱自身的责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一名员工加入公司,他们所有的技能培训和学习规划均由公司承担,员工个人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这是因为当时的企业家们认为,员工所掌握的技能是为了为公司带来利润,因此这笔费用应由公司承担。此外,过去在美国,许多公司还会为员工提供住所,因此美国涌现出众多以某家公司员工为主体的社区。
然而,如今的美国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不论考取何种证书,还是学习哪项技能,都必须由个人独立完成。唯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技能,个人才有资格进入企业。事实上,许多美国大学生为了获得进入企业的基本资格,不得不贷款完成大学学业,随后用未来5至10年的收入来偿还这笔贷款。从根本上说,这实际上是将就业前的技能和知识培训责任完全推给了美国民众。
住房问题同样存在,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企业都不会为员工提供住所,而是督促他们迅速贷款,从而承担起庞大的债务负担。
一方面,社会福利受到了大幅度的减少;另一方面,企业正急于摆脱自身的责任。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企业和员工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从原本的利益共同体转变成了现在各自为政的状态。
因此,对于21世纪降临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并不觉得国家的兴衰与自身有何直接关联。当你向他们提及,为了使美国重振辉煌,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时,他们只会以冷漠的态度回应你:这与我每月3000美元的收入有何相干?
纵然农场主的牛奶销售状况极佳,但这并不能对农场中的牛马居住条件产生任何改善,因此,倒不如专心守护好自己的那片土地。
自21世纪开启,特别是自2008年始,随着社会逆袭的机遇日渐稀少,美国房价不断攀升至难以触及的高度,美国的年轻一代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们终于意识到,为了支付大学昂贵的学费,他们必须自己贷款;毕业后,他们还得自己贷款购买住房;结婚后,育儿费用更是大幅增加。层层累积下来,承受压力的唯有他们自己,而从中获利的是那些财富滚滚的资本家。因此,他们开始了无声的反抗,拒绝购房、购车、结婚,这三大行为已成为当代美国年轻人的显著标志。美国之所以生育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完全是得益于大量移民的涌入。
东亚国家年轻人所谓的“躺平”现象并非独有,即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若面临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压力与责任超出合理范围的情况,其年轻一代同样会作出选择。这或许可视为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亦或是生物生存本能的体现。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躺平”这一行为上,美国人确实在全球范围内领先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