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名为“躺平”,它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个词汇的含义可以表述为,
这个词语指的是身体倒下,不再充满斗志,不再追求成就,同时也是一种最省力的生活方式,进入没有欲望的状态。“躺平”的代表人物是“三和大神”,他们是一群住在深圳龙华区人力资源市场附近的劳动者,“三和”是那片区域最大的劳务中介机构名称。他们四处漂泊,靠临时工作维生,收入每日结算,仅够勉强糊口,只要还能活命就宁愿闲散。
近义词:“丧”“佛系”“咸鱼”等。失落感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表现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的状态,常用“我几乎丧失了行动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沉浸在低落情绪中”等话语表达;超然物外则形容对世间万象的淡然处之,倾向于被动认命当下的处境;无欲无求是形容缺乏理想抱负的标签,源自周星驰影片《少林足球》中的台词:“若无人生目标,与游鱼何异?”
有些人大学一毕业,就选择不立刻就业,选择在家中无所事事,甘愿做一名不为人知的存在;有些人厌倦了大公司的长期加班,决定回到家乡,寻求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有些人无法忍受职场中虚伪的社交,于是去麦当劳做临时工;有些人认清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从大城市搬到了小城市,在咖啡店担任服务员。
部分学者指出,众多此类现象中,部分青年显现出回避责任、缺乏方向、难以确定人生价值等倾向,这与他们自幼承受的学业重压、大学阶段即开始的激烈竞争、工作后的事务性工作等情况密切相关。这种状态并非某个国家所特有,英国存在所谓的尼特族,他们既不继续学业,也不寻找工作,更不去接受职业培训或辅导,终日无所事事,日本则有低欲望人群,而美国则出现了归巢族,这些人曾离家在外,如今又回到了父母身边。一个经济体发展至某个程度时,社会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变得丰富多样,过度工作带来的额外收益不再显著,由此会造成一部分难以获得有效帮助的年轻人群体。
时常,“躺平”并非意味着甘于平庸,而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爆发时刻。在某个网络社区里,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博士观点颇具见地:这种状态的核心并非消沉,也不是鼓吹人认命,而是保持理智。当周遭喧嚣不断时,我们更需沉静下来,看清现实状况,淡泊物欲追求,借此机会进行内省。也许未来某个时刻我们能奋力跃起,但在条件具备之前,还是要学会安于现状。
颓废、淡泊、无所作为并不代表年轻群体消磨个性,它们更像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拓宽眼界来看,“躺平”其实是一种戏谑,属于正常的情感释放。好比海外某些青年曾被冠以“垮掉的一代”的称号,但历史证明,那个时期那些人并未溃败,反而通过激昂的生命探索和理想挑战,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许多人走过一段时间的困惑求索,最终还是会重新踏上充满活力的生活道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说,“躺平”这种现象,也只是这段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短暂插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