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风点火激怒项羽,巧妙安排鸿门宴,举起玉玦示意楚霸王,紧急召唤项庄献剑起舞……鸿门宴的总策划范增这一连串紧密相连暗藏杀机的手段,让刘邦处境极其危险,如同砧板上的鱼一样被人摆布。然而,范增虽然费尽心思,最终还是放走了这只已经到手的猎物。
范增到底因何导砸了这出好戏?
(一)自视过高
秦朝灭亡之际,项梁在吴中地区发动起义,向西部挺进,屡次取得胜利,抵达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南部)。他热情会见了一百多名骑兵加入他队伍的刘邦,并且大方地给予他五千名士兵和十位将领,支持他带领部队夺回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同时,他派侄子项羽带领军队猛烈攻打襄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当确定陈胜已经遇害后,项梁把部下将领召集到薛县,一起商议接下来的计划。
他传唤项羽和刘邦了解战斗情况。项羽攻下襄城后,由于“襄城抵抗激烈未能攻克”,他将全城百姓和士兵全部杀害;刘邦则成功夺取丰邑并且兵力不断增强。项羽和刘邦因此成为关系密切的同伴,担任项梁的重要助手。
范增虽已七十高龄,平日深居简出,却心思敏捷,此次也参与了会议,针对当前群龙无首的局面,向项梁提出建议:秦朝覆灭六国时,楚国最为无辜,楚怀王被掳至秦国后杳无音信,楚地百姓至今仍感惋惜。陈胜起事反抗秦朝,未能拥立楚王的后裔而自行称王,其统治必然“昙花一现”。项梁从江东起兵,楚地将领们纷纷前来投奔,是因为他祖辈世代担任楚将,具备拥立楚王后代的合法身份。所以,我提议扶持楚王的后代,将其作为对抗秦朝的象征,号召全天下的起义军!项梁非常赞同,派人到民间找到正在“放羊”的楚怀王孙子熊心,“就立他为楚怀王。”
范增的计策顺应了民众的期望,确实起到了将天下反秦力量团结在楚怀王身边的显著作用,也让他声名鹊起,从此成为楚军的核心谋士,被项羽敬称为“亚父”。然而,他过分看重了自己的能力以及与项羽的关系,渐渐变得自高自大,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为日后的隐患埋下了种子。
(二)低估项羽
项羽和刘邦在薛地相识后,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听从项梁的安排,两人联合起来攻打城阳。城阳被攻陷后,项羽又进行了屠城。楚军集中力量进攻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与此同时,项刘联军向西扩张势力,来到雍丘附近,和秦军展开激战,取得了辉煌胜利,李由被斩杀。项梁因为过于自信,结果被秦军消灭,当时项刘联军正在全力攻打陈留,但陈留城防坚固,难以攻下。
那对关系密切的同伴听闻项梁去世,仔细思量得失情况,认为:如今项梁的军队遭遇挫败,士兵们感到害怕。因此决定分开兵力撤退,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彭城以西,刘邦的军队驻扎在砀。楚怀王为了安抚这两支重要力量,任命刘邦担任砀郡的长官,封他为武安侯,统领砀郡的军队。同时封项羽为长安侯,赐予他鲁公的称号。
秦军将领章邯战胜项梁之后,向南推进,越过黄河去攻打赵国。楚怀王为了解救赵国,任命宋义担任主帅,项羽担任副将,范增担任参谋,率领军队向北救援赵国。同时,楚怀王命令刘邦向西攻取土地,进入关中地区。双方约定,谁先进入并平定关中地区,谁就将成为王。
项羽提出要和沛公一同向西进入关中,却遭到众多老将的一致阻挠。他们翻出项羽多次屠城的旧事,向楚怀王进言:“如今项羽勇猛暴戾,现在不能派他。只有沛公一向宽厚仁德,可以派去!”楚怀王最终没有同意项羽的请求,而是派遣沛公向西攻占土地。于是,这对曾经亲密的战友沿黄河两岸分开进军,他们的军队锋芒直指秦朝的首都咸阳。
可以看出,项羽与刘邦原本是并肩作战一同推翻秦朝政权的亲密伙伴。项羽的高贵气质以及楚军的整体战斗力,决定了项羽完全没有杀害刘邦的动机和理由。
项羽在鸿门宴前想胖揍刘邦,原因有三:
首先,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楚军一路艰难作战,不顾一切与秦军主力激战,历经艰辛抵达函谷关时,却得知“函谷关有(沛公)兵守关,不得入。”项羽本就怒火中烧,“又闻沛公已破咸阳”,更是怒不可遏。依照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承诺,意味着咸阳这块肥沃之地被刘邦轻易夺走。项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自然怒从心头起,这才挥师击破函谷关;
接下来,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遣专人向项羽暗中举报“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这无疑是在公然挑衅项羽和楚军的威严,项羽若想不反击他都很困难。
最终,范增煽风点火,声称:沛公当年在山东,贪恋钱财,喜爱美色。如今进入关中,财物一无所取,妇女一个不碰,可见他的志向绝非一般。我派人观察他的气运,发现都是龙虎之相,呈现五彩祥云,这是天子的气象啊。务必赶紧攻打,不可错失良机。
范增确实有敏锐的洞察力,立刻察觉到刘邦“把守关隘,不让诸侯进来,就能称霸秦地”的图谋。不过,他提出的“迅速进攻不要错失良机”的提议,和项羽决心“消灭刘邦的军队”的决策有很大不同:范增主张“立刻对刘邦展开毁灭性打击,趁他势力弱小时彻底消灭!”
项羽不过打算给目中无人的刘邦一点教训罢了。换句话说,项羽从头到尾都没有要杀害并肩作战的伙伴的想法。范增以为稍微煽动一下就能让项羽这个性子急的人与生死与共的战友立刻反目,显然是看轻了项羽的头脑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失误频频
项伯的叔父项羽,为了报答张良昔日救命之恩,趁着黑夜赶往刘邦的军营,透露了楚军的机密作战方案。张良和刘邦联手劝说他,他回到军营后为刘邦向项羽求情,说道:“沛公若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来呢?如今人家立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他还建议项羽:“等刘邦明天来求饶时,你可以借此机会消除隔阂,好好款待他。”项羽被“不合道义”这个说法束缚住了思维,当即同意了。
得知项羽朝令夕改后,范增气急败坏,连出昏招,失误频频。
他犯的第一个错误,是迫使项羽同意“宴席上臣用所配玉珏作为暗号,只要您点头或示意臣就让人动手”的口头约定。
项伯往返一趟花费时间太长,范增年纪大了本该早就休息,因此他不知道项羽已经转变想法也算合乎情理。项羽已经答应叔父宴请刘邦,事情已经成为定局,范增只能顺势而为。
然而,范增不肯错过刘邦这个险象环生的机会,再三劝说项羽在酒宴上采取行动。但项羽心里认为出兵攻打刘邦已经是不合道义的行为,在酒宴上动手更是会招致天下人耻笑的“不义之举”,所以断然拒绝。范增强行逼迫项羽许下口头承诺,这让项羽更加反感。于是,当范增在酒宴上多次用眼神示意项羽,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动手时,项王故意沉默不回应。
范增的重大过失在于,他擅自插手,安排项羽的儿子项庄,借口舞剑,企图找机会刺杀刘邦。
项羽再愚钝,也明白范增意在摊牌,内心颇为不快:谋士未经许可便调度将领,况且项庄与项伯,一个系出己门,一个乃长辈。前者求胜心切,攻势凌厉。后者奋力抵挡,步步紧逼。兵器无情,误伤任何一方都是家族的骨肉。所以,项羽对范增的步步紧逼感到厌恶。
范增的重大过失之一,在于樊哙闯入帐篷责备项羽时,他竟保持沉默,和项羽一样没有任何回应。
范增何等聪明,绝不会听不出刘邦所谓“我进入关中,丝毫东西都不敢动用,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仓库,等待将军到来。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情况。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怎敢反叛呢”的说辞,和樊哙所谓“如今沛公率先攻破秦朝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动用,封闭宫殿,军队退回霸上,等待大王驾临。因此派将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情况”的托词如出一辙,显然事先已经达成了共识。范增对樊哙擅自闯入帐篷的蛮横和强词夺理毫无回应,任凭樊哙颠倒黑白指责项羽一番,使得项羽非常难堪,项羽怎能不感到沮丧。
范增的重大过失之一,在于毫无防备,让刘邦等人于茅厕深处图谋策划,毫无顾忌。
刘邦等人离席去洗手间,范增自然不便阻止他们。既然非要置他们于死地,现在岂不是再次派人对刘邦、张良、樊哙三人动手的好时机?况且从“沛公已经离开,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沛公”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等人上厕所的时间,已经长得让项羽怀疑他们已经在厕所里淹死了。在这漫长的等待之中,范增始终端坐酒宴,毫无举动,甚至不派人暗中观察他们,放任刘邦等人得以脱身,他的智力如此低下,怎能称作“奇谋妙计”?
范增的第五个错误在于,他收下张良献上的玉斗,得知刘邦已悄悄离开,已赶往军营后,他非常生气,把玉斗放在地上,用剑敲碎了它。这种行为非常无礼,和项王收下玉璧放在座位上相比,简直没文化了。不仅如此,范增还因为愤怒而当面责骂项羽,说:“唉!你这个小子不值得和他商量。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把失败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到项羽头上,为自己思谋不周找借口。
所以,鸿门宴的总策划范增由于过分看重自己的能力以及认为能轻易影响项羽,却低估了项羽的才智和情操,也未能欣赏到他英雄般的气概,在宴席期间接连犯错,最终导致这出精彩的《鸿门宴》演出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