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劝导大家平时要多钻研、多琢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际遇。不要整天跟着别人附和,没有任何独立思考本领和自我判断能力地到处参与喧嚣,碰到什么自己不明白、不懂得人和事就不管不顾地乱发议论,这种做法毫无意义。完全白费宝贵光阴和精力,在他人虚构的幻境中浑浑噩噩度过一生……譬如将历史当作虚构故事阅读,人们倒不如去欣赏些通俗内容!
今天咱们要聊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范增。这位先生为何如此知名呢?皆因西楚霸王项羽的缘故!后世普遍认为项羽败亡,是源于刘邦那句“项羽有个范增却不能重用,这就是他被擒的原因”。因此觉得项羽失败是活该。然而却鲜有人探究项羽为何不采纳范增的建议?
事实上,袁绍在后世也显现出类似问题,每当提及他为何败于曹操,便指出他未能采纳沮授、田丰、逄纪等人的合理建言。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件事,倘若成败的规律果真如此明了,历史与人生还会显得纷繁复杂吗?项羽、袁绍这些人物并非愚钝,他们为何不采纳某些智者的建言呢,要透彻理解这一点,才有实际意义!人们才能真正领会哪些人、哪些言论即便轮到自己,也不会听从。这才能体现以史为鉴的真正作用!
我们当中少数人,确实逻辑思维很糟糕。他们如同稚童一般,完全凭借个人偏好来评判事物和人生,如此怎能获得成长呢!
不说下去了,以免再有人指责我过于苛刻,给我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其实并非针对谁,只是厌恶这类人。但可以客观地考察一下范增这个人,或许能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范增是居鄛人,平时在家好出奇计。咱就称之为民间智多星吧。
这位老同志何时进入历史视野呢?陈胜战败后下落不明,他的部下开始内斗,都渴望继承陈胜的政治遗产,陵县人秦嘉便拥立景驹,广陵县人召平则假借陈胜名义,封项梁为楚王,并任命他为上柱国,催促他迅速率军北上。项梁率军北上后,轻易击败了秦嘉和景驹,从而成为当时声望如日中天的反秦领袖。由于反秦力量彼时过于零散,故在薛地召集了结盟会议,史称“薛地会议”。范增正是在此期间,离开家乡居鄛,前往投靠项梁。彼时,他的年纪是多少呢?七十岁。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去思考一下!
范增当时已经七十岁高龄,楚国被秦国消灭才过了大约十四年。也就是说,楚国覆灭时,范增正值五十多岁。这就让人产生疑问,像范增这样富有谋略的人,会不会只是楚国的一个普通民众?所以,必须认真思考范增的政治地位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于项梁召集薛地会议之时,距离天下反秦、战火纷飞已经过了一年,六国纷纷重建,楚地也遍布反秦武装,范增这么久却没有任何行动呢?这就引出了疑问,你范增既然后来如此热情,为何在众人纷纷起义时,你一直保持观望?你是隐居的高人还是未出山的豪杰?非要等项梁成为反秦领袖才肯屈尊加入?去找他就去找他吧,这没什么大不了,看情况行事原本就是你们的惯用伎俩啊!重要的是你之后要真心诚意地帮助人家啊!你自己好好想想你后来做的事情,难道不觉得亏心吗?
范增抵达薛地后,依靠楚国元老的身份,又凭着能言善辩的口才,成功劝说了项梁拥立楚怀王孙熊心作为新的楚王。
这件事,咱们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先了解一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的观点,他对此是怎么阐述的。
六国灭亡已经很久了,兴起军队讨伐残暴的秦朝,不用担心没有名声,何必一定要拥立楚国的后代,控制别人的人变成了被别人控制。而那个心怀怨恨的人公然主导盟约。盟约规定先进入关中的人称王,却不让项羽进入关中,这明显是不希望项羽成功。难道他没有想过自己原本是放羊的,是谁拥立他的吗。既然不能杀掉项羽,就公开和他作对。而且不仅不让他进入关中,就连救援赵国也只让他担任副将。派去担任主将的却是狂妄的宋义。项羽在军帐中斩杀他的头颅,就像从口袋里取东西一样容易。等到羽屠咸阳并杀子婴之后怀王还声称要遵守约定,所谓遵守约定,就是要让沛公在关中称王。羽屠兵锋直指他的咽喉,他竟然还说出这种大话,这放羊娃真是愚蠢到了极点。范增的错误谋划,既耽误了项氏,也耽误了怀王。
若认为史学家王鸣盛的疑问只是个人看法,不必急于下结论,此类看法实属不少!不妨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若楚国这面政治旗帜不存在,项家军与其他反秦武装便如同散沙般无凝聚力,此观点我们认同。然而,范增需阐明,先前被消灭的景驹虽为楚王后代,为何未能获得民众拥戴?再者,沛县刘邦的势力或许以“复兴楚国”为旗号,最终却将所有反对者彻底铲除。最终,询问这位历经七十载的智者,将原本在乡间牧羊的熊心推举为楚王,他究竟能实现什么作为?他是否具备卓越的政治感召力、远大的政治理想以及出色的政治能力?抑或是他能够汇聚众多力量联合对抗秦国?其余五国的王室后代纷纷筹备复兴故国,唯独他还在从事放羊的营生,从表面观察,实在不像是一个志存高远之人。你见多识广,应当明白人情世故,应该清楚熊心一旦掌权,必定会对项家军心生疑虑、加以打击的呀!
没过多久,项家军的领军人物项梁就在定陶牺牲了。紧接着,项羽的指挥权被收回了,他提出的任何看法,熊心都置之不理。正因当时反秦的斗争非项羽不可,他才趁北上援救赵国的时机,发动兵变除掉了楚军的首领宋义(宋义原本也是项梁的下属)。在此期间,你范增究竟为项羽和项家军提供了哪些帮助,又做了哪些事情?
将前后各部分的情况结合起来考虑,你难道不会让人产生怀疑吗,这个道理很明显,当然,在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认为你是为了大局而承受委屈,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接着来看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这段评价:
世人常称范增为杰出人物,我却认为并非如此。考察他的一生,大概属于战国时期游说家之后辈,只懂得追逐利益而不明白道义。起初他劝说项羽拥立怀王,等到项羽夺取怀王的地盘,将怀王迁往郴县,随后又杀害了他,范增不能坚守君臣间的情谊,为维护正义而生死相争。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人就封为关中王,刘邦已经率先平定关中,理应遵守约定,范增却劝说项羽杀掉他,还将他流放到蜀汉。项羽攻打赵国时,杀害了主帅宋义,范增身为副将,却只是坐在一旁袖手旁观。秦军俘虏被坑杀,秦降王被处决,秦宫室被焚毁,这些景象增都亲眼目睹过,却从未听他说过一句谴责的话。等到荥阳之战,增本人遭受反间计谋,才勃然大怒而离去。唉,他真是太轻率了!苏东坡对此事的评论虽然很精彩,但仍然不够全面。
那些相互交织的情况咱们就不多谈了,请你给大家讲讲“坑埋秦军俘虏,斩杀秦降王,焚毁秦朝宫殿,这些事情他全都亲眼目睹,却从未听他说过半个不字”这句话的意思。你接下来说项羽不听你的建议所以注定会失去天下,可项羽坑杀俘虏、斩杀秦王以及火烧咸阳这些非常明显的政治失误,你也没有表示过任何反对啊!那么,能否认为凡是你范增所赞同的事皆为正确,而任何你不赞成的做法都必然错误?你究竟是充当谋士,还是变成了项羽的看护者?
范增的历史资料记载相当有限,他的人生经历十分简略,个人认为他对项羽提出的最为有价值的意见,是在鸿门宴举行之前,他对项羽说道:“沛公当年在山东时,生性贪恋财物和美色。如今进入关中,财物分毫未取,妇女也未曾亲近,由此可见他的抱负十分远大。我通过观察天象,发现沛公身上显现出龙虎五色的祥瑞,这是天子的气象。务必迅速发起进攻,切莫错失这个大好时机。”
从公正的角度看,这段论述蕴含着相当的思想深度,也是少年项羽当时无法理解的。人的转变其实十分容易,关键在于能否控制住本性中的缺陷,能否摆脱自身固有的弱点。譬如某些人整天声称要改进,但言尽之后依然如故,继续从事旧有行为,这类人很难实现真正的蜕变。那些声称要戒除某些不良习性,并且能够做到第二天就控制住自己的人,通常更有可能取得显著成就。
然而,关于鸿门宴的情节,人们都很熟悉,因此不再赘述,仅剖析两个要点。
鸿门宴期间,范增屡次示意项羽除掉刘邦,项羽却置若罔闻,于是范增决定让项羽的堂弟项庄以舞剑为借口行刺刘邦,后来项伯出面阻止了此事,这个情节值得深思,通过分析范增与项羽的互动,可以洞察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倘若范增视项羽为明主,他怎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擅作决定?你范增倘若遭遇曹操、刘裕这类极其强悍的人物,立刻就会让你性命不保,让你无法分辨谁是关键人物。
刘邦中途借故离开时,托付张良将一对白璧赠予项羽,又将一对玉斗交给范增。范增为此勃然大怒,挥剑击碎了玉斗,并怒斥道:那小子根本不配参与重大决策,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这个细节反映出刘邦送礼物时分别给了项羽和范增,表明范增平时的身份与项羽相差无几。或许这背后是刘邦设下的计谋,如同后来孙权刻意促成与关羽的婚事,意图在对方阵营制造分歧,以此分化内部力量。然而范增事后再敢挥剑击打玉器,并且出言不逊地斥责项羽,至少可以证明范增并未将项羽视为重要人物。
鸿门宴之后,范增便不再有何作为,后来在公元前204年,陈平施行了离间手段,他因而心生怨愤离开了,最终在行途中病逝。
但是这一过程,也有两个细节需要跟大家讲一讲。
项羽从关中回到彭城,随即就把曾经暗中使坏的楚怀王熊心给赶走了。要特别留意的是,在这次事件里,范增身为楚国的老臣,也是拥立熊心的关键人物,却始终一言不发。你范增对项家不够忠诚,怎么不为那个你推上王位的熊心说句公道话呢?你为何不狠狠指责项羽呢?指责项羽赶走义帝会让众人离心离德,这种指责肯定不会错啊!所以说,这个人的双重性格实在太令人警惕了。
第二个是陈平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说明过了,史书上描述的那种挑拨手段很难让人信服,比如把项羽派来的人错当成范增的人,先热情款待再突然换成简单饮食,以此让项羽和范增互相猜忌?这些细节并不关键,关键在于范增这次退休是以发怒的姿态离开的,只是项羽这次没有迁就他罢了!
自古以来,众多权威历史学家都认为项羽未能充分发挥范增的才能,因此最终败给了善于采纳建议的刘邦,对此我们不必过多评论,毕竟成功者的光环也需要反面例子来衬托嘛,如果没有合适的反面例子,就凭空捏造一些,反正你们也难以辨别真伪。
然而,确实存在一些历史人物对范增持持有不同看法,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位,我们再列举几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张耒说:君主不明白占据南阳的道理,谋士白费口舌称赞计策高明。最终灭亡秦朝哪里需要楚军,他们还在苦苦相劝拥立怀王。
顾嗣立说:年近古稀的老者双鬓已白,从西边来时面带微笑照亮了咸阳宫。他毕生谋划的奇特计策并非其他,只是劝说鸿门宴上杀掉汉王。
陈郁说:范增作为项羽的门客,难道不明白项羽凶狠又猜忌,不符合做君主的气度,却还是跟随他跟汉王争夺天下。等到项羽都不采纳他的建议,他才感叹说:这孩子不能参与谋划,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后来项羽猜忌离间,他最终因毒疮去世。怎么这么晚才醒悟呢!比起一个女子来,他真是差得太远了。
王安石言:中原之地,秦鹿亟待重新束缚,各方势力纷纷角逐,正值此刻。若行正道,则可体恤百姓,上天自会相助,然而不知这些纷争究竟有何意义,徒然劳民,如同放羊之人。
鄛地百姓年过七十者颇多,他们为汉朝驱逐百姓却浑然不觉。有谁会在军中称得上是亚父,确实应当谦让给外黄那位孩子。
因此,当前部分影视作品和自媒体为了强化项羽固执己见、傲慢无礼的印象,刻意将范增描绘成足智多谋、堪比张良的杰出谋士,并且表现他对项羽无比忠诚,坦白讲,我个人始终不认同这种做法。
我们只谈一事,请各位站在对方角度来体会,假如你是项羽,面对范增这种缺乏坚定政治主张的职场老油条,会愿意接纳他吗?面对范增这种毫无建树,却总想攀高枝头的人,你能容忍吗?我清楚其他人,但至少明白曹操那样的英主都未能克制住,将有大功的许攸处决;我也至少清楚北魏的拓跋焘未能忍耐,将北魏的四朝元老崔浩也杀害。或许,像范增这类人物,只有李世民、宋仁宗那样的人才能容忍,但李世民、宋仁宗能够容忍手下人的非议,也是因为大局已经稳固啊!
很多时候,并非刻意追求与众不同来诠释过往吸引关注,而是许多历史并非呈现的娱乐化形态。
我们许多普通人习惯站在胜利者的立场审视过往,这情有可原,毕竟设身处地模仿历史人物,情感上更容易激动,然而,当兴奋劲儿过去之后呢?他们是否真正明了事实的真相和道德的对错?
那个时期的陈平,智谋如何暂且不论,人们看到他背叛项羽转投刘备后,对项羽的指责,简直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当初陈平为何选择归附项羽呢?他不是已经在魏咎那里担任太仆(位列九卿)的高官吗?为何在那里滞留了数年之久?在项羽先前看重他的时候,他为何没有察觉到项羽有何不妥之处?
因此,只要这个人不顾廉耻,确实能够随意发表言论,任意从事行为,只要对自身有好处即可。
总会有那么些人不甘示弱地提出异议,毕竟万物运行皆因利益驱动,众生奔波亦为谋求生计,此中行为有何不妥?人类难道不是天性如此吗?倘若众人如此论断,不妨直言,倘若某日自身遭遇类似对待,愿各位也能从容回应:他人设下圈套实属正常,唯有自身胸襟狭隘未能领悟吃小亏得大福的道理。
各位切莫以为我在夸大其词,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许多范增式的人物,你顺从了他十次,但只要有一次未遂他的心意,他就会对你满腔怒火;你采纳了他的意见十次,只要有一次未按他的说法做,他就能说你品行不端。这些人永远只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永远只知索取而不必担当后果……
最后要说明一下,虽然许多人认为范增能力出众,并且对项羽和楚国十分忠诚,但大家是否想过他作为谋士的行事方式存在缺陷呢?如果张良也采取类似的方法,刘邦未必会听从他的建议。因此,大家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应该多加思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