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少林寺商业化现象常遭非议。然而,公众所见的少林寺实际上是风景区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少林寺却是独立于风景区之外的。僧侣的居所与风景区界限分明,尽管如此,许多人仍旧担忧过度商业化会波及僧侣,进而引发对少林寺是否仍旧是佛教圣地的疑虑。针对此事,少林寺的住持拥有最权威的言论资格,不妨观察一下他的观点是如何阐述的。
在七十年代末以及八十年代初期,少林寺尚未涉足商业化领域。在释永信踏入少林寺之前,寺中的僧侣们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态度,他们与世无争,并未萌生商业化的念头。那时的少林寺虽设有门票,但多为象征性的费用,整体上商业化程度并不高。少林寺商业化的主要动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影片的热播,这间接提升了少林寺的知名度。自那以后,少林寺以及少林功夫的名声便传遍了全球。
在少林寺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释永信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有关释永信在未踏入少林寺之门前,以售卖老鼠药为生的传闻,流传甚广,听起来颇具可信度。然而,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实释永信曾从事过贩卖老鼠药的行当。尽管如此,这种传闻并非毫无根据,至少从侧面反映出释永信的思维方式与一般僧侣存在差异,他是一位思维极其敏捷的人。因而,少林寺在释永信的经营下,商业化搞得有声有色。
释永信担任方丈以来,以少林寺为中心的企业及其分支,其规模已经十分庞大。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讲,少林寺的推广实力堪称一流,年收入超过亿元,少林周边产业的总值更是高达15亿,极大地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少林寺渐行渐远,其方丈释永信也被广泛称作“少林CEO”,甚至有人赞誉他为最擅经商的僧侣,赋予他“商业奇才”的称号。与此同时,人们不禁开始忧虑,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少林寺是否还能保持其佛门圣地的纯粹。
解开铃铛还需那系铃之人,不妨看看释永信是如何阐述的。释永信指出,“少林寺僧侣依旧从事背经、参禅、练武、修行等活动,与往昔无异”,这表明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少林寺对僧侣生活的影响并不显著。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少林寺僧侣的居住区域与少林风景区是隔离的,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释永信不仅继承了往昔的习俗,诸如复兴“腊八施粥”这一美好传统,还为此在少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谈及商业化,他的观点是,若佛门不涉世尘,便是自招灭亡,因此,他立志在有生之年全力守护少林寺。
即便可能遭受非议,释永信还是以牺牲一己的宁静为代价,换来了少林寺后世子孙的福祉,从目前情况来看,他已实现了这一目标。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少林寺依然保持着佛教圣地的纯洁,并未如外界所想那般恶化。释永信曾倡导取消少林寺门票,以免阻挡信众的朝圣之路,然而这样的呼声早已在尘世喧嚣中销声匿迹。有些事情,早已超出了释永信所能掌控的范围。因此,若能以理性的眼光审视释永信,若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商业化背景下的少林寺,减少偏见与固执,便会发现释永信依旧保持本色,少林寺亦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