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小米YU7正式与公众见面。在此之前,业界人士普遍预计小米YU7的订单量将十分庞大,但与实际情况相较,这些预测似乎还是过于保守了。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自开售以来仅18小时,小米YU7的预订数量便已超过24万台。这一成绩不仅超越了小米SU7去年开售36小时所取得的12万辆订单,更是远超当年特斯拉Model 3在发布后24小时内所获得的18万份订单。
小米 确实是流量高手
而YU7订单火爆,仅仅是一系列波澜的开端。
在一家知名二手交易网站上,小米YU7的订单转手信息伴随新品上市的浪潮涌现。记者查阅后发现,这些订单的转手费用因交付时间长短而异,价格跨度从3000元到20000元不等。一名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质疑“小米粉丝的盲目忠诚”,认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削弱他们的理性思考,不久后该高管便公开道歉并删除了相关帖子。
近期,部分竞品车型的销售策略开始针对YU7展开,相关销售策略已被网友在网络上公开。此外,某些品牌销售人员甚至承诺,愿意为已预订小米YU7的客户承担5000元的定金损失。更有网友创意无限,提出“先预订YU7,再转向其他车型”的建议。
7月2日,小米的创始人、董事长以及CEO雷军在直播中透露,当他首次目睹(三分钟)大定数据时,他感到十分惊讶,反复看了多次后才向现场观众进行分享。三分钟内成功下订的订单量达到了20万单,而一小时内更是高达28.9万单,这样的数字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引发了众人的一致震惊。雷军对于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所谓“抢夺”行为也给予了答复:“我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坦白讲,其中的内容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包含了一些诽谤和曲解……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
实际上,众多同类产品针对小米YU7的潜在买家展开争夺,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米YU7的交付时间过长,导致众多消费者感到焦虑不安。在小米汽车的订购页面上可以看到,YU7的标准版在锁单之后,交付周期介于57至60周之间,而Pro版则在50至53周,Max版则是37至40周。
此外,部分消费者在投诉平台上对小米YU7的预订问题表达了不满和疑惑。这些抱怨主要集中在交付时间上。由于政策规定,从2026年1月1日起,购买相同小米YU7车型的消费者需额外支付1.1至1.5万元的购置税,在这种情况下,交车时间成为了众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一些消费者在预订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其中部分消费者甚至遭遇了四个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他们的订单被排在了后面,无法按照原计划在2025年收到车辆。此外,还有消费者指出,小米在开放预订时并未告知除首批交付(首批交付时间为8月)之外的预计交车时间,这影响了他们的决策和判断。同时,也有消费者提出了退还定金的要求。
新车上市所引发的营销活动,已经成功实现了广泛的传播,引发了业界同仁、汽车制造商与消费者、消费者与黄牛等多方人士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讨论和声音,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流量聚集地。
某平台关于要求YU7退定金诉求的帖子
现象级事件 折射出了各方焦虑
我和我的同事们全都感到困惑不解。裘庆璋(化名),这位整车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向记者透露:“我们观看了发布会直播后,群里一片寂静。最初,我们感到难以置信,如此庞大的订单量,实在太过异常。紧接着,我们开始思考,这些用户群体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何能展现出如此惊人的购买力?”
裘庆璋提出,理应来说,若这一购买力极强的群体在产品定义初期未被识别,那么其他汽车制造商便失去了庞大的潜在市场。雷军在直播中透露,YU7的女性用户占比超过了SU7。业界虽已注意到这一点,然而所推出的产品,与小米的两款产品相比,未能有效触及用户的痛点。此外,众多人士普遍觉得我国民众的消费倾向较为谨慎,而YU7销量激增的现象在解释上似乎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行业内部除了对反思和自省的讨论,普遍存在忧虑情绪。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产能问题。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小米汽车的起始产能为每年15万辆,目前这一数字已大致提升至30万辆,甚至逼近34至35万辆。而二期和三期工厂尚在建设或规划阶段,面对YU7这样的订单规模,再加上SU7的现有订单,产能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极限。国内某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陈勇文(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保产业链与供应链能够同步、以相同速度进行扩张,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裘庆璋认为,从小米SU7到YU7,带给我的震撼在于他们巧妙地将产品、供应链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并借助新零售渠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组合策略。虽然外观、科技感、性价比等因素可能只是吸引消费者注意的表面因素,但背后所构建的产业链条,实际上是对传统汽车企业在营销、研发和产品定位方面传统思维的彻底颠覆。
营销盛宴下 隐忧浮现
陈勇文坦言,面对某些问题,他难以断定是向前发展还是出现了退步。“往昔,汽车产业的新车型发布,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生产开始。在发布会之前,整车制造企业就已经完成了从试制到小批量生产,再到规模化大批量生产的各项工艺和供应链的准备工作。”然而,随着新品牌加入汽车行业,我们注意到新车从上市到交付的时间间隔正逐渐拉长,甚至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新车发布已从现货、准现货销售转变为类似于房地产市场的“期房”模式。这种现象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期望?抑或是消费者对这一现象的忍耐度正在不断提升?亦或指向另一个议题,在新的环境之下,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认知和定位是否已经有所调整,是否已经接纳了汽车产品的消费电子化趋势?
我对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下,汽车品牌的市场推广与公众评价之间的联系感到忧虑。众多新兴汽车品牌的推广策略确实值得那些历史悠久的车企借鉴,然而,我们也发现,不少消费者在深信不疑地选择了某个品牌后,却发现实际产品与宣传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品牌的态度从狂热支持转变为强烈不满。这实际上会对汽车品牌的形象造成长期的损害,这样的做法可能并不利于企业品牌的长远发展。”裘庆璋如是说。
我深信,在手机行业曾一度盛行的粉圈化现象,如今正逐渐扩散至汽车领域。陈勇文在分析中指出,这些粉丝对品牌的热爱近乎宗教式的狂热。正是由于粉丝们的宽容甚至纵容,行业内部涌现出了诸如“车规级纸巾盒”等令人捧腹的新词汇。某些车企应具备的根基能力,却成了营销的素材,而那些本应被视为安全底线的重大问题,却被淡化、在营销的喧嚣中湮没。
小米YU7的订单如潮水般涌来,这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上无疑是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流量狂欢”。然而,这场狂欢也鲜明地揭示出了行业存在的诸多隐忧:过长的交付时间引发了消费者的焦虑情绪,竞争对手之间出现了非理性的“抢夺”行为,同时,产能和供应链也面临着极大的极限挑战。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在流量盛宴的背后,“粉丝圈”现象或许会模糊安全界限,导致营销噪音掩盖了对产品核心价值以及行业健康竞争的重视。
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在积极追求创新和吸引流量的过程中,汽车行业更应尊重产品本质、加固自身体系、维护消费者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暂的热潮过后,实现可持续的长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