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很火的视频流传网上。
影像里,有台四条手臂的机械,它先切开葡萄皮,接着又把它缝合好,葡萄皮的薄度不到百分之一公分,这台机械完成最后一下缝合时,葡萄依然几乎完好无缺,它的灵巧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这台功能强大的机器人被命名为“达芬奇”,其研发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它被称作手术过程中更敏锐的“视觉”和更灵巧的“助手”。借助这个设备,手术操作的精确度会显著提高,同时医生的工作压力也能得到很大减轻。
但是,这个设备价格不菲,仅有少数医疗机构能够负担得起,它在中国市场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021年,达芬奇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占有率,稳居国内市场首位。
令人振奋的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便着手手术机器人的探索,目前已有不少公司获得了相关进展。
思哲睿旗下主打产品康多机器人,是泌尿外科手术领域首批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流程的腔镜手术设备,于2022年6月成功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参照肾部分切除手术的对比信息,康多机器人在手术成功率、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以及机械臂操作时长等关键性能方面,与达芬奇系统相比,展现出十分接近的水平
最近,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思哲睿,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的审核情况更新,并且完成了问询函的答复工作。这次计划在科创板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思哲睿打算筹集资金20.29亿元,中信证券担任其保荐机构的角色。
这家公司的产品目前还没有正式发售,距离大规模市场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核心业务利润是零,在三年半的运营期间累计亏损了2.54亿元,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阻碍它的价值评估不断攀升,由于深创投等投资机构的紧急投资,思哲睿的估值被推高到了83亿元。
思哲睿的公开募股进程困难重重,收益为零,损失持续增加,市场价值虚高,并且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盈利,这些因素都让它的上市前景充满变数。
一、哈工大教授们搞出一个IPO
2013年9月,一些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者们创办了医疗器械企业,该企业就是思哲睿的初始形态思哲睿有限。企业初始资金为五百万元,杜志江投入了一百七十万元,占有股份百分之三十四,孙玉宁投入了九十万元,占有股份百分之十八,孙立宁投入了七十五万元,占有股份百分之十五,崔亮、王伟东、闫志远、董为、王建国分别占有股份百分之十三、百分之六、百分之六、百分之五、百分之三。
杜志江、闫志远、王伟东、董为都带有“哈工大”标签。
杜志江于1991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主修汽车构造与设计领域,2001年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随即被学校聘用为教师,职位逐步从助理教授升为正教授,2008年出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副领导职务。
研制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杜志江和同事耗费六年光阴,攻克了关键性技术难题,2013年,第二代手术机器人系统问世,证明这项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致力于推动事业落地,这几人便创建了思哲睿有限公司。王伟东、闫志远、董为都是这个团队的骨干力量。
王伟东出生于七十年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了学业,车辆工程专业拿到硕士学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从2009年开始,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同时自2013年起,担任思哲睿的技术顾问。
闫志远属于八零年代出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习,并获得了硕士与博士学位。从二零零九年到二零二二年,他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担任助教和助理研究员的职务;二零一三年至今,他一直担任思哲睿的总经理。
董为出生于197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学业。2007年到2010年期间,他先后在康涅狄格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以及法国国家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11年至今,他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和教授职位。2013年到2019年,他担任过思哲睿的监事职务。从2022年开始,他一直担任思哲睿的顾问角色。
2015年5月,思哲睿接受了博实股份(002698.SZ)的注资,博实股份为此出资2000万元,换取思哲睿有限新增的275万元注册资本,并获得了20%的股份。
后来,深创投、晟汇投资、龙江基金、恒汇创富等机构也相继向思哲睿投入资金。思哲睿的资产价值,在2015年5月时为1亿元,到2022年2月时已增至83.6亿元。
最近两年期间,价值急剧增长。思哲睿在2021年7月时,其市场价值大约为30亿元。而在2022年1月,深创投及其运营的私募基金瑞恒红土迅速增加投资,导致公司价值大幅提升,超过80亿元。
2022年2月,思哲睿借助增资及股权转让,吸纳了龙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其价值攀升至83亿元。同年5月,公司再次通过类似方式,引入了恒汇创富等新的投资方,整体估值得以进一步提升至83亿元。
思哲睿的估值或许高于天智航(688277.SH)。天智航(688277.SH)也是一家从事骨科手术机器人及其关联技术的高新技术公司。该企业成立于2010年,并于2020年在科创板实现上市。公司上市前已经开展商业销售活动,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一亿元,当前的市场价值达到五百八亿元,不过思哲睿目前尚未进行商业销售,主要收入没有产生,但估值已经高达八百三十亿元。
在多轮股份调整之后,首次公开募股之前,杜志江单独持有思哲睿14.84%的股份;他的协同行动伙伴闫志远,持有3.28%,王伟东,持有2.62%,董为,持有2.19%,崔亮,持有1.63%的股份,王建国,持有1.31%;杜志江还借助担任睿思弘盛执行事务合伙人的身份,掌控公司7.54%的股份;杜志江总共掌控思哲睿33.41%的股份。
公司股份分布情况如下,博实股份作为第二股东,其持股比例为13.46%,深创投、开封久有、晟汇投资以及龙江基金是其他重要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6.36%、5.81%、2.99%和2.39%,此外,季能平、孙玉宁、孙立宁三位股东各自持股6.28%、5.81%和5.81%。
二、上市前创始股东“组团”离职
乐居财经《预审IPO》观察到,实控人的一致行动人里没有孙玉宁、孙立宁的踪迹,他们是仅有的两位没有成为一致行动人的创始股东。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孙玉宁、孙立宁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股东。孙玉宁同时担任思哲睿公司全资附属企业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行政主管、公司理事以及法人代表,孙立宁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微创手术设备学者,并且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实验室的副主管
2021年2月,孙玉宁出售了1.25%的股份,获得3729万元现金;孙立宁也卖掉了1.3%的股份,套现3900万元。张江创投、上海联一、川久愿景以及袁嘉分别收购了这些转让的股份。
孙镔也参与了这次变现。他与孙立宁联系紧密,孙镔名下的思哲睿1%股份是孙立宁赠送的,当时由孙玉宁保管。保管关系结束后,孙镔所有的股份都转移给了睿思弘盛。同在2021年2月,孙镔脱离睿思弘盛的合伙关系,公司股份的持有形式从间接变为直接,随后他将全部股权转让给博实股份实际控制人张玉春的配偶刘美霞,孙玉宁、孙立宁、孙镔三人因此获得的总收益大约为1.04亿元。
后来,到了2022年5月22日那天,孙玉宁和孙立宁以及张玉春三位董事集体辞职。孙玉宁和孙立宁只留任顾问身份。
孙立宁现任江苏工大协同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协同医疗”)的董事长一职,孙玉宁则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董事以及总经理等多重职务。孙立宁持有协同医疗45.29%的股份,而孙玉宁则持有该公司9.50%的股份。
张玉春服务的博实股份,跟孙玉宁、孙立宁以及协同医疗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
博实股份由孙立宁于1997年创建,主要研发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工业设备。公司于2012年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但孙立宁在2008年之后便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博实股份曾利用其下属企业投资过协同医疗,张玉春曾经是协同医疗的负责人,后来由孙玉宁接替其担任该公司的负责人。
根据企查查的信息,博实医疗当前仅对苏州铸正机器人有限公司进行了投资,该公司董事会成员包含孙玉宁,其股东之中也有协同医疗。
众多迹象表明,孙玉宁、孙立宁同博实股份的关联非常密切。孙玉宁、孙立宁曾经实施过减持操作,不过他们三人持有思哲睿的股份总数已经超过20%,再算上张玉春的配偶刘美霞所持有的股份,这四个人一共拥有的股份比例达到了24.78%。
孙玉宁、孙立宁、张玉春三人虽然已经离开思哲睿,但他们的股份或表决权占比超过20%,这被认为具有重大影响力。思哲睿的股权分布比较零散,杜志江总共掌握33.41%的股份。如果这几人将来重新加入并希望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而不仅仅是作为财务投资者,思哲睿很可能会遭遇控制权争夺的局面。
三、主营业务收入为“零”,凭啥上市?
思哲睿是一家从事手术机器人研发的企业,它开发出了多种医疗器械,包括腔镜手术设备、尿道内用柔性手术器械、口腔手术装置、人工耳蜗植入工具、脊柱内窥镜手术器械等,这些产品能够满足泌尿科、妇科、普通外科、胸部外科、耳鼻喉科、头颈外科以及骨科等不同医疗领域的需求。
思哲睿创建九年后,其核心产品尚未正式推向市场。康多机器人SR1000作为腔镜手术设备,于2022年6月成功取得国家第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资格,而其余四项产品目前仍处在样机研制的环节之中。
思哲睿的全部营收都来自临时性的其他经营活动,涵盖售卖实体商品所得、技术支持服务所得、器材租赁及指导培训所得。该公司的产品尚未面市,核心业务收入为零,公司怎样实现盈利?单靠极少数临时性业务的收入补充远远不够,思哲睿长期处于资金亏损状况。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间,思哲睿的营收数据分别是527.52万元、66.31万元、103.89万元以及3.28万元。对应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47.85万元、-3228.89万元、-6663.26万元和-1.23亿元。在三年半的时段里,公司累计亏损达到了2.54亿元。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依次为-3082.02万元、-1049.36万元、-9027.05万元和-7141.94万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49亿元。
公司总共亏损了2.54亿元,其中大部分是研发投入造成的。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间,研发开支分别是2862.44万元、2889.53万元、6062.97万元和6928.62万元,这些费用加起来一共是1.87亿元。
思哲睿没有经营性收入,如何能够实现上市?根据招股书信息,思哲睿选用科创板第五条上市要求:预估价值需达四十亿元人民币以上,其核心业务或产品须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许可,市场前景广阔,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医药领域的公司至少要有一款关键产品进入二期临床实验阶段,其他符合科创板方向的企业则必须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并符合相关规范。
但是,监管机构针对准备首次公开募股的企业运用第五套上市规范制定了补充规定。在医疗器械领域,若企业选用第五套上市规范申请首次公开募股,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7号指引》。
《7号指引》第六条规定:发行人应当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发行人需要考虑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之间的联系,核心技术的获取途径,核心技术的形成过程,核心技术的先进性评估标准,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对比情况,技术积累和持续研究开发的能力,创始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的教育背景,研究成果,加入公司的时长,以及团队是否稳定等因素,然后说明自己是否拥有显著的技术领先地位。
但是思哲睿没有公布公司关键技术的领先程度评估标准,也没有提及与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对比情况,因此难以判断其是否拥有显著的技术领先地位。
四、国内手术机器人商业化难题待解
现阶段,国内微创手术设备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全球领先的高性能手术系统制造商直观外科集团(ISRG.O)旗下达芬奇系统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该系统享有独家销售权。国内多家本土企业,例如思哲睿研发的康多手术机器人,威高医疗器械推出的妙手S系统,以及微创医疗集团开发的图迈设备,目前均处于医疗器械审批流程后期,尚未正式推向市场,这些企业普遍面临将产品转化为商业用途的操作性挑战。
听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主机售价非常昂贵,达到了2000万元,它配套的机械臂价格也不低,一条就要10万元,而且每个机械臂只能用一次。如果一台手术至少需要4条机械臂,那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单次操作的费用至少是4万元。
有权威人士指出,达芬奇在中国开展业务十年后,最初六年主要用于培训当地医生,让他们熟悉其手术理念、操作方式以及手法,直到第十年才显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众成数科发布的信息,2021年,达芬奇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占有率,在中国本土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思哲睿是国内企业中尚未盈利的一家公司,其研发的“康多机器人”在应用范围和手术方式上都在参照达芬奇系统,这款产品直到2022年6月才获得批准,现阶段仅在泌尿外科(上尿路)部分获得使用许可。
即便是已经挂牌交易且运作顺利的天智航公司,自2020年进入市场以来,始终未能达成收支平衡。2020年至2022年期间的前三季度,天智航的营收分别为1.36亿元、1.56亿元以及0.84亿元,对应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是-0.54亿元、-0.80亿元和-0.82亿元;其核心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虽然早在2016年就拿到了医疗器械的注册许可,不过到了2021年,该产品的销售数量还停留在30台。
微创机器人(2252.HK)的泌尿外科手术机器人“图迈”、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等系列产品已经通过批准开始销售,不过该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总额只有0.0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达到了4.59亿元。
新式医疗器具从获得批准到市场普及,必须经历批量生产、宣传推广、医生学习、医院采购等多个步骤,其中包含许多难以预料的状况。对于思哲睿而言,实现商业销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