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半的等待,首航新能的首次公开募股事宜取得了新突破。近期,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首航新能,其创业板IPO的审核情况已经更新为已经提交注册材料。
根据披露的招股书(注册稿),首航新能这次计划发行不超过9,300万份人民币A股,计划筹集121,139.99万元,这些资金将用于首航储能系统工程建设、新能源产品的研究与生产、研发基地的改造提升、销售渠道的拓展完善,以及公司运营资金的增加。
根据相关资料,首航新能的主力产品包括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以及储能电池,其最终应用领域主要面向家庭用户和中小型工商业电站,海外市场销售额占比持续超过百分之七十五,重点出口区域为欧洲。
上市路“一波三折” 募资额“变幻莫测”
首航新能的公开上市过程,可以说充满坎坷。2022年6月16日,该公司创业板首次发行申请得到受理。紧接着的不足一年期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审核环节的质询以及上市委员会的审议。到了2023年3月31日,审议环节获得通过。然而在此之后,IPO程序却四次被迫暂停。尽管通过审议已超过五百天,但公司并未随即提交注册材料……
不仅如此,首航新能对于融资目标金额的设定也多次调整。2022年6月,首次提交的募资计划为15.11亿元。五个月之后,这个数字被修改为35.12亿元。到了今年1月,目标金额又重新修改,确定为12.11亿元,与前一次相比,大幅度减少了超过2亿元。
公司首次调整融资计划,解释称新增首航储能系统工程,此项目总投资21.01亿元,计划使用约20.01亿元募集资金。
首航新能再次调整了融资计划,变动理由是公司并未修改那个项目及其整体投资规模,而是将计划筹集的资金从20.01亿元减少到1亿元,同时把准备用于增加流动性的资金从4.5亿元调整到0.5亿元,其他项目的资金使用额度基本维持原样。
最新版招股书注册稿披露,首航新能计划将资金投入新能源产品生产制造领域,金额约为7.72亿元;同时,公司打算用于研发中心水平提升的资金约为1.97亿元;此外,用于拓展销售渠道体系的建设资金为0.91亿元。
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是,首航新能准备拿出大笔资金来建设储能系统项目,打算通过建立新的制造基地,并且购买先进的生产装置等手段,来提高公司生产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并且大幅度增加公司的制造能力。
实际情况是,首航新能的光伏逆变器及储能电池的产出水平不高。2021年到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光伏逆变器产出占比分别是63.32%、63.68%、55.89%、61.6%。同期,储能电池的产出占比分别是73.15%、98.02%、54.98%和24.31%。
业绩不断“变脸” 应收账款大幅增长
根据首航新能披露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对2024年整体经营成果作出展望,其2021年至2024年的营收规模分别是18.26亿元、44.57亿元、37.43亿元以及27.13亿元,而在2022年、2023年、2024年期间,营收环比增幅分别是144.12%、-16.01%、-27.53%。
那段时间,企业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是两亿五千八百万元、八亿四千二百万元、三亿零六十万元以及两亿三千六百万元,在2022年、2023年、2024年这三个年份里,同比增幅分别是两千二百六点七四分之七十六、负六百三十六点一百分之六十三、负二百三十点三百分之三。
首航新能说明,主要缘由在于,2023年下半年起,欧洲光伏及储能市场需要减少,导致公司2024年海外营收比2023年有所降低;公司选择性地缩减了与毛利率偏低的合作对象的业务量,该年度国内营收总额虽然下滑,但盈利能力增强;2024年第四季度,因欧元兑人民币的比价走低,公司预见到会有数额可观的汇率亏损。
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期间(报告期),首航新能对前五大客户实现的销售额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是60.00%、65.20%、49.40%以及51.72%,销售依赖度呈现出较高的水平。首航新能说明,公司新客户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发生严重负面变化,或者公司收到的订单数量急剧下降,那么首航新能的经营成果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另外,报告期内各期末,首航新能的应收款项数额分别为4.47亿元、10.52亿元、13.10亿元以及14.18亿元,这些款项占其营业额的比重分别是24.48%、23.56%、35.90%和96.57%,首航新能的应收款项数额呈现出显著的反常增加。
首航新能透露,到2022年年底,企业未收回的款项总额比2021年年底增加了不少,关键在于公司对几家大客户在第四季度的销售额比往年同期增长明显,导致那些还在还款期限内的账目金额也跟着大幅攀升。进入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着力在国内市场拓展业务,因此账期较长的国内客户欠款有所上升。
需要指出的是,报告期间,首航新能的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每年分别是6.36、5.95、3.17、1.08,其存货周转次数每年分别是3.61、3.26、3.26、0.85,这两项指标在2023年都出现了显著下滑。
暴增11倍的专利 多次股权变动下的估值各异
这家能源公司的技术水平与研发实力属于关键指标。令人关注的是,当它在2022年首次发布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时,首航新能仅拥有25项核心技术、9项发明专利。然而到了2025年发布招股说明书(注册稿)时,这家企业已经积累到28项核心技术、102项发明专利。
统计资料表明,2021年首航新能的科研投入达0.94亿元,2022年增至1.93亿元,2023年进一步扩大到3.08亿元,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则回落至1.54亿元。各年度的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分别是5.16%,次年调整为4.32%,第三年提升为8.24%,最后一年则显著提高到10.47%。
另外,第一轮审核的问询文件表明,2021年7月,深创投、红土创业、同创致隆等机构对首航新能进行增资,该公司因此被估值在70亿元左右。同时,2021年11月,深创投与红土创业以70亿元的价值水平,买入了许韬、易德刚及仲其正持有的股份。当月,首航新能接纳了领汇基石、华金领翊、智数投资、加法贰号以及长久集团等众多投资主体的资金注入,总共募集到1.5亿元,在其获得投资之后,首航新能的资产评估很快攀升到100亿元,在四个季度内实现了42.86%的显著增值。
不过,在当年12月,首航新能得到了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问鼎投资提供的2.3亿元资金支持,此时首航新能的投后估值仅为77.32亿元,这意味着首航新能向宁德时代提供了七七折的估值优惠。
另外,通过审查申报文件和审核询问的答复,可以知道,2020年5月与6月期间,供应商广东竣昌的实际控制人陶诚,以及广东铭利达的实际控制人刘绍刚,先后对首航新能进行了投资,当时首航新能的整体价值为3亿元,其市盈水平为5.84倍。
就低价参股一事,首航新能表示,因上市公司估值包含流动性溢价,非上市公司估值通常不及上市公司,故2020年相关股东以5.84倍市盈率转让股份是合乎情理的。
然而,没过多久,首航新能2020年底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时,评估企业价值所用的市盈率指标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了10.3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