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米汽车以其“新势力黑马”的形象强势进入汽车市场,其首款车型SU7全年实现了13.5万辆的交付量,一举超越了众多传统汽车制造商,甚至与特斯拉Model 3展开了激烈竞争。迈入2025年,小米汽车的势头愈发强劲:周销量持续位居前三,3月份单月交付量更是突破了2.9万辆,全年销售目标也从最初的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被誉为“爆单王”。雷军甚至豪言:“小米汽车要改写新势力格局!”
然而,这股“甜蜜的烦恼”背后,却隐藏着产能短缺、交货延误(锁单后需等待6至7个月才能提车)等问题,让消费者感叹“等待车辆犹如心碎”。尽管如此,市场热情依旧高涨——SU7 Ultra尚未上市便已预订火爆,而纯电动SUV小米YU7更是被寄予了月销量达到2.8万辆的厚望!
然而,随着公司迅速发展,人言可畏,小米汽车在扩张过程中遭遇了“致命车祸”和“信任危机”的双重噩梦。以2025年3月29日为例,一辆配备了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公路上撞向了隔离带,导致3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事故揭示了诸多问题,导致小米市值瞬间缩水700亿港元,雷军也从“科技明星”变成了舆论的风暴中心。网友纷纷指责:“发布会上夸得天花乱坠,出了事却把责任推给驾驶员!真是‘智能驾驶一时爽,出了事故全赖驾驶员’!”吸取了惨痛的教训,小米在2025年5月悄无声息地将官网上的“智驾”一词全部更改为“辅助驾驶”,并明确指出“驾驶员需全程负责”。
毫无异议,此番名称变更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实乃在多重压力之下,企业为求生存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工信部的新规定明确要求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具有误导性的词汇,对违规者实施严厉的处罚。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间接证实了L2级自动驾驶系统在应对极端情况时的局限性,与其夸大其词,不如坦诚面对不足。不仅如此,小米对安全防护进行了同步的强化:它要求用户必须完成15分钟的增强现实模拟训练,对操作手册中的8种可能失效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甚至通过“震动+抬头显示警报”的方式频繁提醒用户,以免他们忽视安全。
此次的名称变更引发了行业巨变,如同一场“行业地震”。从新小鹏汽车到华为,众多企业纷纷响应,共同宣布“去智能化”。小米的“更名求生”策略迅速在行业内引发连锁反应,例如小鹏汽车将“AI智驾”更名为“AI智能辅助驾驶”,华为则直接取消了“智驾”标签,并强调L3级自动驾驶的责任应由车企承担。蔚来、理想等企业也纷纷效仿,同步调整宣传策略,共同走向“去营销化”的道路。
这场更名风潮背后,车企们对“过度宣传”现象进行了集体反思——他们意识到,与其用“智驾”一词误导消费者,不如以“辅助”来真诚面对,因为“安全”才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名称的调整实际上是对未来智能化汽车发展的一次纠错。那么,大家对小米“智驾”更名为“辅助”有何看法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