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间,网络上广泛传播了一段视频:一名知名艺人前往少林寺游览,而一般游客则受到了人流控制的限制。
游客对明星怒斥道:“你究竟算得上什么?”但明星亦感冤枉,他阐述自己只是参与了当地的文化推广活动,整个活动过程均由主办方负责,这次事件实际上让他成了替罪羊。
此类“独享”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将公共资源如此明目张胆地偏向个别尊贵宾客的做法,逐渐演变成商业王国,其背后离不开释永信主导的运营策略。
曾经的释永信,宁愿得罪游客,也要为明星贵人们保驾护航。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动,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铜钱的诱惑。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即便作为一个出家人,他的能力也绝不逊色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甚至英国女王和俄罗斯总统都成为了他的尊贵客人。
在事业的顶峰时期,释永信掌控着十几家公司,凭借个人之力将少林寺的声誉推向了全世界,来自各国的无数香客纷纷涌入河南。在近40年的少林寺领导生涯中,他在众人心中享有“德高望重”的美誉。
随着商业布局越来越多,网友也给他一个标签:“佛门CEO”。
只不过,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成于此,也栽于此。
释永信的三个人设
逆袭亿万帝国操盘手
这一次,释永信大师的袈裟彻底破了。
7月27日深夜,少林寺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该公告明确指出,少林寺存在挪用和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等行为,严重违背了佛教戒律。此外,还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等严重问题。
中国佛教协会严厉指出,这些行为极其恶劣,极大地损害了佛教界的良好形象,严重玷污了僧侣们的声誉。因此,相关戒牒已被予以注销。
此公告一出,很多人却并不感到十分意外。
因为,是僧人还是商人,释永信这些年的表现早已越来越像后者。
释永信的崛起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甚至超出了小说家笔下的想象,这与他塑造的三个形象密不可分。
刘应成,他的本名,曾是家境贫寒的安徽少年。在16岁那一年,怀揣着对佛教的深厚情感,他踏上了前往少林寺的路途,立志拜当时寺中方丈为师。
通常寺庙仅能依赖僧侣下山呼喊,然而释永信思维敏捷,立志成为网络时代的领军人物。
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少林寺毅然投身互联网领域,成功注册了官方网站域名,从而成为率先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宗教场所之一。在此过程中,少林寺的《易筋经》、《洗髓经》等经典著作得以公开,这也迅速引发了全球武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这些努力和尝试,终究无法与《少林寺》影片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凭借一毛钱的票价,该片创造了高达1.6亿的票房奇迹,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许多人对于少林寺的认知,正是源于这部电影。“天下武功,源自少林”这句名言,至今仍被许多人铭记于心,少林寺也成为了众多武术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电影一经走红,释永信便抓住时机,迅速组建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他也拥有了新的身份——知识产权策略专家。
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跟着走上了一条快车道。
电商领域未曾失手,网络平台上涌现了众多少林文化相关商品,以及各类禅修辅助用品。据华龙网报道,一套《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的价格竟高达9999元。活动不仅限于选秀和公开武功秘籍,甚至邀请了世界小姐为寺院做宣传。
那边步伐同样越走越宽。其商业帝国几乎无边无际:涵盖了餐饮、住宿、度假、药品、网络游戏等多个行业,甚至连直播带货也不曾遗漏,注册的商标数量竟高达795个。简而言之,凭借少林寺这一品牌影响力,只需对外授权和展示一下形象,便能轻松赚取收益。
释永信深知,依赖资本不如自身成为资本。于是,在2008年12月9日,他创立了专注于投资的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定在100万元。自1999年起,他已对外投资了16家公司,其中最大一笔投资高达1600万元,总投资额接近8000万元。这些成就也让他拥有了第三个身份:一位致力于产业化的实干家。
释永信对商业领域的世俗观念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曾经指出,缺乏经济上的优势,便无法在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上有所建树,更别提拥有发言权了。
在国内收获颇丰,境外同样成绩斐然。自1999年开始,少林武僧团展开全球巡回演出,每年演出场次超过200场,单场收入也从起初的10万美元增长到50万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播撒了功夫的种子。今年,甲亢哥来到中国,少林寺亦是他实现梦想的地点之一。
不过种种成就,对于“淡泊名利”的大师释永信似乎都不值一提。
尽管少林寺的规模与日俱增,他在众多访谈中依旧保持着“月薪仅700元的方丈”的形象。
少林寺大变脸背后,
他给自己埋下巨雷
然而,看似商业版图繁花似锦的另一面,也是虱子遍地。
释永信未曾料到,他的商业帝国正蒸蒸日上,然而与此同时,他的声誉却逐渐变得黯淡。
最初的少林寺,在人们印象里还只是电影里的“苦行修行之地”。
然而,在2009年,港中旅登封公司的成立,使得少林寺首次成为众矢之的,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少林寺与香港有所关联,导致外界纷纷猜测其是否计划在香港上市。对此,许多人不禁感慨,佛教似乎已经沾染了资本的世俗气息。面对外界压力,释永信曾公开表态,明确表示:“少林寺绝不会上市。”
不久之后,少林寺再次传来了新的动态。2015年,该寺计划投入巨额资金在澳大利亚购置土地,并建设分院及酒店。据澳大利亚媒体的报道,方丈释永信亲自签署了一张金额高达416.2万澳元(约合2040.5万人民币)的支票,直接支付给了新南威尔士州肖尔黑文市的市长。
少林寺当时的规划中,计划建造500座住宅、350座别墅,此外还规划了一座设有27个球洞的高尔夫球场和一家四星级酒店。
这一消息发布后,极大地改变了众多人对寺院的看法。人们原本以为寺院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却未曾料到竟如此富裕?少林寺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由原先的“小寺庙”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如此大胆而奢华的“建寺方案”引起了广泛争议,而其独树一帜的“为手机进行开光”活动,更是促使众多人开始对开光这一行为的真正价值产生了疑问。
2006年11月,少林寺的住持释永信带领僧侣们为联通的十个“吉祥号码”进行了开光仪式。在拍卖活动中,有超过五十位竞拍者不惜重金,将这十个号码的拍卖价推至32.15万元之高。此举引发了外界对其是否借开光之名谋取私利的质疑。
少林寺涉足房地产业的消息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2022年4月7日,河南铁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果断以4.52亿元的价格,成功拍得位于郑州东区的一块面积达57.25亩的商业用地。
令人震惊至极,未曾想到,今日的少林寺已然蜕变,成为难以企及的“霸主”级存在。
质疑声与规模同步增长,有人追问香火钱的去向,有人对门票价格表示不满,还有人对门票费用的使用提出疑问。释永信曾多次阐述,收取门票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然而,他的后续说法又转变为“少林寺与景区应各自独立”,“应对信徒实行免费,对普通游客降低门票”。但对于如何区分信徒与游客,释永信并未提供详细的解释。
终究,在每次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大师总能游刃有余地化解。即便在2015年,有举报者揭露了令人震惊的“通奸笔录”,涉及释永信与某女子的不正当关系,媒体追问“情人别墅”等传闻,大师只是淡然一笑,“若真有问题,早就暴露无疑了。”此事最终无疾而终。
少林寺历经变迁,早已与昔日风貌大相径庭,然而即便是最朴素的僧袍,也难以掩盖释永信偶尔显露的本真面目。
一部纪录片曾揭开那神秘僧舍的神秘面纱:室内处处可见雕刻精美的红木家具,桌上陈列着先进的办公器具。释永信便坐于其间,他轻车熟路地启动了苹果电脑。
《洛杉矶时报》报道毫不掩饰。释永信被描绘为频繁乘坐配备专职司机的豪华SUV四处奔波,乘坐喷气式飞机环游全球,与好莱坞明星关系密切,更被冠以“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这一称号。
尽管释永信屡次澄清事实、退出多家企业,但一个市井、机智、蛮横的僧侣形象,已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哪怕躲过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
商业化无可厚非
但“赚的钱怎么用”才是关键
官方公告的揭露让人们意识到,释永信早已享受着豪门般的生活,而他过往的私人生活所引发的种种疑虑,也随着真相的揭露而尘埃落定。
有人戏言,释永信或许更适合成为MCN机构的掌门人,而非僧侣。在他领导下,少林寺在寺庙界中的地位,简直可以与“迪士尼”相媲美。
很多人问,少林寺有这样的变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确实,从客观角度分析,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正面的因素。目前人们所提及的少林寺,通常是指位于河南登封嵩山脚下的少林寺,即通常所说的北少林。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福建的福州、莆田、泉州、宁德等地区,这些地方同样被统称为“南少林”。
就声望而言,亦或就规模来衡量,北少林之所以能够完全超越南少林,这无疑与少林寺近年来所进行的主动业务扩张以及紧跟时代步伐的努力密不可分。
少林寺的盈利主要依靠三大核心要素:门票收入、无形资产的商业转化,以及古老的宗教捐助。自2017年起,少林寺门票的年收入便达到了3.5亿元之巨,即便扣除与政府的分成,所获得的利润依然相当可观。单是“少林禅茶”品牌的授权经营,每年便能带来数百万的收入。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旦赚钱的速度变得过快,财富和声誉随之而来,但在人们的认知中,寺庙的形象却逐渐消失了。
大钱要赚,小钱也不放过。在商业化的道路一去不回头。
2007年,新民晚报便披露了卖香“明码标价”的现象,价格从最低的400元一炷起步,依次递增到1300元、2600元、3900元不等,而最高的售价则高达10万元一炷。
2014年,少林寺僧侣因门票收益分配争议,曾高举横幅向嵩山景区管委会寻求解释,却遭遇工作人员质问:“少林寺为何需要如此巨额资金?”
终归,经过相关研究机构的预估,到2026年,我国寺庙经济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超过千亿级别。
在巨大的蛋糕面前,即便是普通的僧侣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渴望,更遑论是释永信。通过“少林无形资产公司”等十八家关联企业,他们脱离了宗教场所的财务监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幕后操作。
寺庙本是清修之地,如今却成了最赚钱的商业地。
在这个年轻人更倾向于上香而非追求进步的时代,寺庙的商业化行为有其合理性,所赚取的资金被用于维护和修缮寺庙、保障僧侣的日常生活费用、举办宗教活动以及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社会群体。
面对外界对过度商业化的质疑,释永信在未发生任何事故之前,可以轻松地淡然回应:僧侣们同样需要谋生。
和尚若不再仅以粗茶淡饭为食,所获之财却只出不进,那么他们显然与信仰和民众的距离正逐渐拉大。
“人心的贪婪,佛祖也无法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