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作为小米品牌的首款SUV,其定价在官方正式公布之前,已经出现了多种猜测。小米公司的掌门人雷军、总裁卢伟冰,以及联合创始人兼副董事长林斌,就小米YU7的定价问题发表了多次公开言论。
卢伟冰在直播中透露,小米YU7与众人预期存在差异,其标准版配置甚至超越了SU7 Pro,“此次定价不会低廉,我们将致力于提升产品、技术和用户价值。”与此同时,有网民在林斌的评论区提出“25.59万”的建议,林斌则直接回应“不可行”。雷军紧接着在社交媒体上隐晦地表达了观点,他提出 YU7 标准版和 SU7 标准版之间的价格差距并非仅仅是两到三万元。
6月26日之前,小米YU7的定价终于公布,标准版定价为25.35万元,Pro版为27.99万元,而Max版更是高达32.99万元。有汽车行业专家指出,这样的定价与市场预期相符,小米一贯的策略是,在配置超越同级别产品后,再将价格下调1万至2万元。
在SUV领域,特斯拉Model Y凭借全球109万辆、中国市场48万辆的销量成绩位居榜首,面对这一局面,小米决定以最直接的手段展开竞争,YU7标准版定价为25.35万元,这一价格正好比Model Y的起售价26.35万元便宜了一万元。
市场迅速反馈证实了该策略的显著效果: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公布的数据显示,YU7开始接受预订仅仅3分钟内,订单量便突破了20万台,而1小时后订单量更是达到了28.9万台。
在发布会上,雷军将小米YU7与Model Y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当小米Yu 7的价格区间逼近Model Y,这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旧势力较量,将如何重塑竞争态势?
首小时销量追平Model Y,25万级SUV市场格局生变
SUV领域的竞争局面正日益加剧。根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SUV市场的总体零售量达到了250.1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7%。
观察车型分布情况,2024年上市的SUV品种已达到371种,比轿车种类多了153种;进入2025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月销量超过一万辆的SUV爆款车型数量,从2024年同期18种猛增到27种,这一现象反映出在特定市场领域,领先车型的竞争已经变得异常激烈。
在小米YU7所处的价格带中,聚集了诸如Model Y、极氪7X、阿维塔07、全新智己LS6、智界R7、理想L6、乐道L60等多款竞品车型,同时还有即将面市的理想i6,它们正激烈地争夺市场份额。
6月26日一早,在小米YU7正式发布的前夕,智界汽车突发声明,宣布对其全系车型进行价格下调:消费者可享受2万元的现金补贴,从6月27日开始预订,还能获得高达6万元的购车优惠。具体来看,智界R7增程版的售价已经降至22.98万至29.98万元区间;而智界R7纯电版的售价也相应下调,现在在23.98万至31.98万元之间。
这一策略极具针对性,无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即将加入战局的小米YU7展开的第一波攻击,同时也预示着该价格区间的车型竞争将变得更加剧烈。
尽管智界汽车率先采取了降价策略展开竞争,但在发布会上,雷军却将关注的中心放在了特斯拉Model Y上。他逐一对比了小米YU7与Model Y在续航能力、电池容量、百公里加速时间、车内空间大小以及充电效率等方面的性能指标。
实际上,在小米SU7的早期阶段,雷军便将特斯拉视为其竞争的标杆。根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这款于2024年4月开始交付的车型,到了2025年4月,其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24万辆,这一成绩超过了同期特斯拉Model 3的市场表现。到了2025年,小米SU7的月均销量维持在2.6万辆以上,持续在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这一细分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这种与特斯拉相媲美的市场策略,在小米YU7与Model Y的竞争中再次得到了体现。
中汽数研数据显示,4月份Model Y在国内的销售额降至19984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2%。进入2025年5月,Model Y的销量有所回升,达到了24770台。与此同时,新上市的小米YU7在短短一小时内,其订单量便与Model Y持平。
特斯拉的销售人员向Tech星球透露,目前该品牌尚未为小米YU7制定特定的促销措施。不过,他们承认,确实有许多消费者在主动对这两款车型进行比较,其中,那些重视智能化配置的消费者,显然更倾向于选择小米。
尽管在业界人士眼中,特斯拉Model Y凭借其品牌效应和三电技术的深厚积淀,依旧稳固地占据着该细分市场的主要份额;与此同时,小米YU7在短期内更有可能对同价位区间的其他新兴品牌车型构成直接竞争压力,并率先吸引那些原本倾向于其他新兴品牌消费者的目光。
YU7订单爆发,或改写小米汽车全年销量轨迹
在发布会当天,一位对小米YU7感兴趣的客户观看了直播,并在信息栏中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短短10分钟内,他便收到了小米销售人员的电话,对方态度热情地邀请他:“您明天下午能否抽空到店里看看车?”同时,还特意提醒他不要在APP上直接下单,“到店里看车会更直观明了。”
然而,发布会落幕之后,那位消费者迟迟未能收到销售人员的微信好友请求,这导致后续的沟通也陷入了僵局。与此同时,小米YU7在短短一小时内,预定量便突破了28.9万台。
1小时,28.9万台是什么概念?
与小米SU7的市场表现相较,SU7在上市后的24小时内便收获了88898台的预定量,而YU7则在一小时内便达到了这一数量的三倍。
与新兴势力阵营进行横向比较,2024年蔚来全年销售量达到了22.19万台,小鹏的交付量刚刚超过19万台,即便是年销量突破50万台的理想汽车,其月均销量也只有4万台左右。由此可见,YU7在单小时内所获得的“大定”订单数量,已经超过了蔚来和小鹏全年的销量总和的1.2倍,几乎可以与理想汽车近七个月的销量相当。
小米汽车在首小时便取得了28.9万的订单量,这一成绩不仅打破了小米汽车的历史新高,还在终端市场引发了连锁效应。次日,北京石景山的喜隆多小米门店迎来了平日数倍的客流,销售人员表示,当天的试驾预约已经全部满员,顾客需要提前进行预约。
雷军对YU7的销量预期中,“超越去年SU7”被视为基本目标。然而,从商业角度考量,YU7的销量情况与小米汽车全年35万辆的销售目标紧密相连。
在小米汽车的现有三款车型里,定位高端的SU7 Ultra售价高达52.99万元,但由于其高端的市场定位,销量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售价介于21.59万至29.99万元的SU7系列以及起步价25.35万元的YU7系列,则成为了销售的主力军。
根据小米发布的财务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系列成功交付了75869辆新车。此外,小米官方宣布,在今年的4月和5月,小米汽车的月度交付量均超过了28000台。这表明,在前五个月内,其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了13万辆。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SU7系列预计全年能够实现约30万辆的销量。
YU7在首小时内订单量达到了28.9万,若以30%的转化率来估算,那么单款车型就能带来8万至9万辆的销量,当这两者相加时,销量目标35万辆将轻松实现。
同时,“轿车与SUV”组合的双车型驱动策略,将作为小米汽车在下一阶段追求销量增长的核心策略。YU7和SU7的协同作用,将直接影响小米汽车在首个完整销售年度内是否能够实现预定的销售目标。
从商业闭环的角度审视,小米汽车的盈利路径与销售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在6月初的小米投资者年度会议上,雷军透露,小米的汽车业务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实现盈利目标。与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相比,小米汽车亏损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亏损额从2024年第二季度的18亿元缩减至第一季度的5亿元。随着SU7与YU7两款车型规模效应的显现,这种盈利趋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快。
交付,依旧是关键一役
小米汽车市场需求旺盛,然而当前所遭遇的核心难题是生产环节的产能限制。
前两分钟内锁定订单的客户,或许今年内有望提车,据一位小米汽车的销售人员所述,然而他亦指出,这仅是一个预测的时间点。另一位在预定开启后大约一分钟后完成锁单的消费者表示,其应用程序上显示YU7车型的订单预计交付周期介于17周到22周之间。
产能数据直观地揭示了交付的紧迫性。尽管小米SU7已上市超过一年,但新订单仍需等待大约8个月才能交付。根据一期工厂5月份交付2.8万台的数据估算,SU7的待交付订单已超过20万辆。此外,YU7上市仅3分钟便收获了12.2万辆的订单。将两者相加,小米汽车目前至少面临着35万辆的交付挑战。
按照既定计划,小米的第二期生产基地将在本年六月完工,之后将进入小米公司内部的审查以及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备案核实等环节,预计将在七月至八月间开始正式投入生产。一旦这两座工厂投入运营,它们的总年生产能力将达到三十万辆。
观察产能释放的步调,若未实施三班倒制,仅以一期工厂的现有生产能力为基准,并考虑二期工厂产能逐步提升,小米汽车目前所积累的超过35万辆的订单,预计完成全部交付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
小米的销售人员指出,“由于市场需求极高,YU7的发货时间可能会相应延长。”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发货时间过长的问题并非首次发生,在去年SU7刚开始发货之际,发货时间就已攀升至大约10个月,这曾一度引发众多用户取消订单,甚至有些用户直接选择了可以提现的特斯拉以及其他品牌车辆。
消费者在Tech星球透露,他们虽未完成YU7的订单锁定步骤,却已从其他汽车厂商那里得到了销售承诺。若他们决定购买该品牌汽车,将享受到5000元的定金补贴,这一补贴旨在弥补因锁定小米订单可能带来的损失。
面对不断攀升的订单压力,小米公司实际上正在通过扩大生产能力来寻求突破。在6月19日,小米景曦科技成功以6.35亿元的价格拍得北京亦庄新城一块48.51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这块土地与小米汽车二期项目相邻,且完全由小米智能技术公司全资控股,这表明其与汽车业务紧密相连。
通过对比发现,小米汽车的一期工厂面积达到了71.8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5万辆的产能;同样,二期工厂也规划了年产15万辆的产能,预计将在6月中旬完工。尽管三期工厂的占地面积为48.51万平方米,略小于前两期,但在协同效应的推动下,其年产能预计也将十分可观。
无论如何,目前的小米YU7正面临热销局面,能否突破交付难题,这已经成为小米汽车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至关重要的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