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03天的精心筹备,雷军带领小米推出了首款纯电动车型SU7,并在发布会上正式亮相。在演讲中,雷军详细阐述了小米汽车在电驱动、电池技术、大尺寸压铸、智能座舱系统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等方面的五大核心亮点。这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期待值,而这些引人注目的技术成果,离不开过去三年间上百亿资金的持续投入。小米之外,华为、魅族等品牌亦纷纷投身汽车领域,车联网时代方兴未艾。此次,小米能否顺利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
历经千日,从概念到现实的造车之路
2024年1月9日,中国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简称乘联会)公布了最新统计结果:2023年,我国乘用车市场的零售量累计达到了2169.9万辆,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6%。
细致分析,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零售量达到了773.6万辆,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6.2%。同时,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市场中的占比也显著上升,渗透率达到了35.7%,比2022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揭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以迅猛的态势快速兴起,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变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市场的幕后,众多新旧造车势力正逐渐显现,展现出腾飞的势头。面对汽车市场的剧烈变革,众多国内企业纷纷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如同过江之鲫般众多。
近期最引人瞩目的一个大玩家就是智能手机巨头小米集团。
2023年12月28日,小米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以及首席执行官雷军主持了一场技术主题的发布会,在这场活动中,技术成为了核心议题。
自2021年3月30日小米公司宣布其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计划,直至2023年底举办的技术交流会,经过1003个日夜的持续努力,小米已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时间退回到三年前,小米造车的想法最初源于一次意外。
2021年1月15日的拂晓时分,美国方面突然将小米公司纳入了中国的军事相关企业名单之中,这一举动预示着小米公司或许将遭受来自美国的制裁。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小米公司迅速召集了紧急董事会,会议主要议题是探讨应对策略,并评估后续制裁可能带来的更严重后果。
有人建议涉足汽车制造领域,然而这一想法并未完全赢得雷军的赞同;然而,鉴于手机业务所面临的风险,雷军仍旧决定集结团队,对汽车产业展开深入调研,并主持召开了专题会议,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当时,综合考虑小米的内部状况以及外部环境,小米涉足汽车领域既存在有利条件,亦面临不少挑战。
在优势方面,首先,小米公司持有丰厚的现金流。截至2020年末,其现金储备达到了1080亿元人民币,真可谓“手握粮仓,心中无忧”。
其次,小米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到2021年3月为止,该团队已扩充至超过一万人。
第三,小米拥有一个强大的物联网生态体系。
不过,小米造车的劣势也同样明显:
首先,汽车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领域;其次,在实现盈利之前,它需要投入大量且持续的资本;再者,这样的投入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不小的压力。
其次,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已不再占据领先地位,因为行业中的先行者,比如比亚迪,已经涉足该领域长达20年之久,而新兴势力也早在2014至2015年间便纷纷投身于汽车制造领域。
第三,小米从头开始涉足汽车制造领域,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学习的积累。当前,我国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对于小米的容错空间已所剩无几。如此一来,这无疑是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投资选择。
尽管当时小米与美国政府在军事相关问题上达成了谅解,成功规避了遭受美国政府制裁的负面后果,然而小米的高层管理人员最终还是选择了投身汽车制造行业,这一最终抉择的主要依据在于行业趋势的演变。
高层们认为,若小米不抓住智能电动汽车这一新兴领域的机遇,其未来可能会遭受严重的损失。
如今,历经千日,小米汽车终于要完成从概念到现实的华丽转身。
对标百万级豪车,小米汽车有哪些真技术?
小米汽车致力于打造一款能与保时捷、特斯拉相媲美的梦想座驾,其首款车型SU7被定位为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价格自然不菲。
在发布会上,雷军着重介绍了小米汽车在电机、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座舱等方面的五大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并且频繁强调这些技术在一些关键领域已经达到了行业的领先地位。
小米在电驱技术领域,成功研发了三款自家的电机产品。这些电机产品背后,是一个由百名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辛勤耕耘的成果。最初推出的电机系列中,包含了两款型号——V6和V6s,它们分别适用于400V和800V的电压标准。
在发布会上,还同步发布了另一款高端电机产品V8s,该产品预计将在2025年投入车辆使用。
在电池技术这一领域,小米公司及宁德时代科技集团共同投入了两年时光,历经种种挑战,成功研发出业界首发的电芯倒置技术;这项技术旨在最大限度地确保驾驶者的安全。
该SU7车型作为首款应用了CTB(单元至车身)技术的车型,此电池集成技术预计未来能够达到150kWh的电池容量,属主流水平。
然而,受限于成本和定价策略,SU7在量产车型中可能配备的最大电池容量为132kWh,从而确保了最长达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
在车辆制造领域,小米的新款车型引入了特斯拉引领的一体化压铸工艺。
在发布会上透露,小米采用了9100吨的压铸机压力,这一技术使得其在行业内暂时超越了特斯拉和问界。通过这一技术,小米成功减少了超过840个焊点。此外,新车还特别设计了溃缩式结构,旨在减少小碰撞所造成的巨额损失,这也是其一大亮点。
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采取了自主研发的底层方案,通过运用大型模型来模拟司机的决策过程,并配备了英伟达的Orin X芯片,每颗芯片均具备高达508TOPS的计算能力。
除此之外,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还装备了高精度激光雷达,此设备能够确保泊车时的精确度达到0.05米,并且具备动态调整感知范围的功能。
智能座舱是小米一贯的优势所在,在相关领域,之前推出的澎湃OS作为车载操作系统,其显著特点在于与小米手机OS保持一致的操作逻辑,实现手机与车机间的全屏互联共享,此外,还具备大尺寸抬头显示系统和宽敞的后排平板电脑等特色功能。
尽管雷军在发布会前屡次强调本次活动将专注于技术展示而非产品发布,然而他仍旧对新车进行了预告,然而,新车上市销售还需等待数月,以完成相应的验证流程。
根据发布会,小米SU7外观上有海湾蓝、雅灰、橄榄绿三种。
在性能方面,该车具备弹射起步功能,极速可达265公里每小时,百公里加速仅需2.78秒,制动距离仅为33.3米,转弯半径为5.7米,同时支持全方位的自定义自动驾驶模式,并且拥有长达800公里的续航里程。
这或许是在小米SU7今年正式面世之前的最后一次发布会,在这次演讲中,雷军似乎正为小米汽车的高价位进行一系列的预先说明。
从这个角度来看,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因素,可能依然是雷军至今严格保密的售价。在发布会现场,雷军对于定价问题作出回应,明确指出9万9和14万9这两个价格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于小米汽车的定价,业界存在诸多猜测,而普遍的看法则是,小米汽车一旦上市,其主要的对手很可能是售价在20万至30万元区间的纯电动轿车。
钱多的豪气:技术是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技术上的可圈可点离不开过去三年对研发的大力投入。
2021年9月1日,小米公司正式对外公布,其子公司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已顺利完成工商登记手续,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到了100亿元人民币,同时,雷军担任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2021年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传来喜讯,小米汽车成功入驻。
雷军透露,小米汽车在研发初期投入资金规模颇大,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汇集了国内外上千位顶级技术专家。
在节目《面对面》中,雷军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透露,小米汽车遵循“十倍投入”的原则,通常车企生产一辆车大约需要300至600人以及10亿至20亿元的研发资金,但小米的首款车型却动用了3400名工程师,其研发投入总额超过了100亿。
据消息透露,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首期投资已高达33亿元人民币,且此数额已增至47亿元。公司设定的目标是力争在2024年跻身行业领先行列,并在当年年底实现100个城市的领航NOA服务。
最新公布的财务报告揭示,小米在第三季度的研发费用达到了5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其中投入于智能汽车等前沿创新领域的资金高达17亿元。如此高比例的研发投入,为小米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今年8月11日,小米对外发布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动态,其技术布局采用了完全自主研发的算法,目前项目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小米为此成立了由超过500人组成的专门团队,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精炼提升,并计划在2024年跻身行业领先行列。
除了研发端,在生产端,小米也不惜花费重金建造自己的工厂。
小米汽车的自建生产基地坐落于北京,根据公开资料,该工厂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期工程的用地面积达到约72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5万辆汽车的产能,工程于2023年6月完工,并在同年6月12日顺利通过了验收。
二期计划于2024年动工,2025年完工。
雷军对于如此巨额投资的信心源于他的两点看法:首先,小米公司资金雄厚,即便在造车过程中出现亏损,也能承受;其次,小米造车所需的资金完全来自公司自有的资金储备。
根据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在正式宣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之前的2020年年末,小米集团的营业收入已经攀升至2459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4%。在这一总收入中,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为1522亿元人民币,占据了大约61.8%的比例,显然,手机业务依然是该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
2020年年末,小米的现金储备数额达到了1080亿元人民币;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尾声,这一数字已攀升至1276亿元人民币;此外,小米的业务每年都在持续为该公司带来丰厚的收入。
换句话说,小米是一头现金奶牛。
尽管收入丰厚,但外界普遍担心,从事汽车制造业务可能会使小米的现金流状况变得紧张。
目前观察,小米并未遭遇此类困扰。依据小米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其汽车研发的投入在集团整体财务支出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并且随着核心业务的持续扩张,公司的现金流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制造汽车耗费资金巨大,因此在财务上必须保持谨慎态度。尽管与华为携手的赛力斯旗下问界车型销量颇佳,但公司近期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去年净亏损达到数十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对高端智能化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巨大,这导致了研发费用和人工成本的显著上升。
手机厂商纷纷下场造车,车机互联时代谁主沉浮?
汽车产业历经130余载的演进,始终被誉为“工业的王者”,并在各个时代中充当着“时代精神”的鲜明象征。在汽车的前百年历史中,保时捷以其卓越的出行工具形象成为典范;而进入新世纪,特斯拉引领智能电动汽车潮流,使得汽车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可移动的计算平台”。
目前,汽车产业的崭新目标在于构建“智能移动空间”,这正是小米投身汽车制造领域的初衷。
实际上,构建“移动智能空间”不仅是小米的初衷,同样也是华为、魅族等早期参与者,以及更早进入市场的“蔚小理”等企业的共同愿景。
审视过去数十年间的进步轨迹,我们见证了从1.0阶段的纯粹造车时代,过渡到2.0时代的大规模制造,而今正步入以大数据和物联网为动力的3.0时代。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汽车制造商与手机生产商的跨界合作,汽车产业不仅迎来了新的定义,还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全新的发展路径。
特别是自今年起,华为智选车项目扩大规模,小米推出了澎湃操作系统,魅族开启了DreamCar合作计划,众多如“华小魅”之类的手机制造商纷纷投身汽车领域,同时,蔚来、吉利等汽车品牌也开始涉足手机市场。
万物互联背景下,汽车与手机的联动变得更加迫切且不可或缺。
IDC咨询在其发布的《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十大洞察》报告中提到,智能手机与新能源车之间的融合将得到加快,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互联体系。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手机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以拓展和完善自身的终端生态系统。
此外,手机制造商在涉足汽车制造领域的同时,更倾向于发挥其在软件开发及多设备互联互通方面的特长,持续深化与汽车制造商在无人驾驶技术、车载操作系统、智能驾驶舱等领域的协作关系,使得智能手机在合作车企中扮演着车辆钥匙与中央控制平台的双重角色。
与“蔚小理”所经历的艰难创业之路不同,小米、华为、魅族等手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各自怀揣着不同的雄心壮志。
小米汽车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力争在2024年跻身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行列。
小米举行首场发布会的前两天,华为,在汽车行业已经拥有了广泛的“朋友圈”,于12月26日的冬季全场景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问界M9。
华为的造车策略与小米截然不同,并非亲自投身于造车行业,而是选择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与汽车制造商携手造车。在鸿蒙智行(原称“智选车模式”)这一合作框架下,华为深入参与到合作车企的研发、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相关车型的产品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这一领域深耕细作,而华为则在这一领域内率先实现了从ADS 1.0版本向ADS 2.0版本的升级迭代。
与华为和小米同样怀有野心的还有魅族。
星纪魅族集团的做法与华为相似,为了在智能汽车领域占得先机,于今年3月正式宣告成立。在2023年魅族秋季无界生态发布会上,该公司推出了无界生态系统FlymeOS、创新性的“手车互融”方案Flyme Link以及其他多款产品,并宣布了DreamCar共创计划的启动。
小米、华为等手机制造商纷纷加大投入,使得2024年汽车行业的竞争愈发白热化,这促使汽车企业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高级别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本土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功能也逐渐成为新车型不可或缺的配置。
然而,相较于2010年小米踏入手机领域,秉持着从无到有的创业精神,如今投身汽车制造则是小米从单一到多元的飞跃。在这十三年的历程中,所有的积累都将转化为这次大胆尝试的资本。
小米的首款汽车已经问世,标志着雷军所宣称的“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即将步入收获期。站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之巅,小米汽车携雷军倾注所有声誉的投入,能否一举成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