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后期,中国股市指数显著攀升,表现远超大盘的通常是连续涨停的强势股,部分短线客精于在涨停板上进行高风险操作,主动或被动地追逐涨停板,获利颇丰,不过短线客是否触犯市场操纵红线,引起广泛关注。依我之见,严厉打击市场操纵行为,对于促进市场稳健运行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那些市值巨大的股票,以及业绩表现出色的公司股票,很少会连续多个交易日涨停,反而是那些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规模较小的、业绩平平的股票,更容易成为连续涨停的典型代表。现在市场中的交易活跃度又开始显现出下降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内部因素在起作用,部分股票已经上涨得相当可观,主力资金和短线投机者已经获利颇丰,于是将手中的股份抛售给普通投资者,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了市场去处理。
市场中的某些交易行为,例如资金集中推高股价,是否属于操纵市场,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各界认真思考并深入讨论,证券法律将试图干预或实际干预证券价格和交易量,作为判断操纵行为的依据。2007年证监会内部曾经试行过一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该指引指出,如果某种行为导致相关证券当日价格触及涨跌停板,或者造成价格看似稳定的状态,就可以被视为影响了证券交易价格或交易量。尽管这份指引现在已经不再有效,但里面的一些内容依然值得参考。部分资金力量,例如短线交易者,强行将股票价格推至涨停状态,以此招徕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目光,进而引发模仿性买入,这种做法有可能是为了达到市场操控的目的。
A股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操盘手与短线客沉迷于连续涨停的获利方式无法自拔。1996年实施的涨跌停板规则,旨在防范证券交易价格的剧烈波动,抑制过度的投机行为。但后来,实力雄厚的资金和控盘者逐渐适应并巧妙运用了这项交易机制,由此形成了具有A股市场特点的连续涨停操作策略。主力资金先提前买入并锁定仓位,接着借助集合竞价的方式将股价推高至涨停板,或在盘中、临近收盘时运用大额买单强势封住涨停,以此激发市场情绪的连锁反应,最终人为地促成某只股票出现连续多个交易日涨停的现象。
从整体情况分析,多年来A股市场始终维持涨跌停板这一核心交易规则,导致大量投机者聚集在此进行高风险交易,主力利用涨停板带来的丰厚利润,吸引散户高位买入,从而实现获利了结,而散户则寄望于连续涨停,试图从主力手中抢夺筹码。这个机制未能实现最初设想的对非理性行为的约束,反而演变成了A股市场过度投机行为的主要诱因,其带来的弊端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我认为A股市场应当废除涨跌停板规则,虽然这未必能完全杜绝市场的过度炒作,不过至少主力依靠涨停板快速获利的方式将难以继续,这有助于打破A股现存的涨停投机怪癖。此外,在无需设定价格上下限的全新交易机制中,主力资金想要掌握并适应这种新机制,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转换阶段里,他们与普通投资者的较量,其获胜的可能性或许会显著降低。
实行价格限制机制时,如果大额买单将涨停板完全锁定,普通投资者将无法在当天继续买入,去除价格限制后,不会发生交易无法完成的情况。即使股价不受涨跌幅约束,或许会出现个股日内暴涨一倍的情形,但这类投机行为未必比连续数十日涨停更令人担忧,对单日猛增的行情,若怀疑涉及市场操控,也能够迅速展开调查并加以惩处;为了有效遏制过度的投机及市场操纵,任何时刻都需要监管机构的严格执法作为后盾。
取消价格波动限制后,是否必须配套建立防止市场异常波动的措施?股票交易市场曾经试行过指数自动停牌制度,但交易者感受不佳,主要显现出一种“吸引效应”,即指数接近触发停牌时,交易者担忧停牌,担忧失去交易机会而抢购或抛售,反而导致指数更快触发电量不足停牌。所以,我认为,即使股票交易市场不设立价格波动限制,也无需增设指数自动停牌制度。
现在深圳和上海的新股票在上市后的最初五天里都不设定价格波动范围,取消价格波动范围的限制,完全可以扩展到所有已经存在的老股票。(作者为经济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