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米YU7发布,立即火爆的不得了。
短短三分钟便突破二十万销售额,一小时内订单量高达二十八万,十八小时后锁定的订单量已超过二十四万,雷军的三分钟销售额几乎相当于其他新兴势力一年的总销量。
不用意外,这么火的车,自然就引来了无数的舆论攻击……
后续的发展,众人早已知晓,诸如零重力座椅导致腿部不适,消费级芯片的问题,以及等待时间过长导致退订和维权的情况,近期甚至有自媒体进行了测试,他们要么不做任何测试说明,要么不提及型号,要么不指出版本,仅直接宣称续航表现不佳等等……
黑稿接连不断,然而,这难道对小米的销量造成了影响吗?答案是没有,目前订车的人至少要等上一年才能提车。
那么疑问随之产生,为何在众多负面报道的包围中,小米汽车依旧热度不减,未受丝毫影响?在我看来,这背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米汽车的品质相当出色,几乎没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更无严重缺陷可言,这使得那些恶意诋毁的稿件只能着眼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进行攻击,因而无法对小米汽车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例如,这款黑车级别的纸巾盒,最终发现小米售价仅为169元,算是比较合理的价格,而其他品牌的价格则更高……
并非仅仅是消费级芯片,结果却发现连特斯拉也在采用,其他友商亦然;此外,在座舱芯片的选择上,并无硬性规定必须使用车规级,消费级芯片同样适用。
黑小米的行为并非出自真正购买小米汽车的人,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些人纯粹是为了抹黑而抹黑,纯粹是无稽之谈。因此,面对这些毫无营养的负面报道,人们只是微微一笑,心中并不在意。
小米汽车的优劣,那些愿意投入20至30万元购买的人,他们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他们亲自去线下试驾,亲自观察实物,这样一来,一切便一目了然。因此,那些负面报道实际上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实际上,大家之所以对小米汽车抱有信心,主要缘于两点:一是小米在众多新兴势力中,被认为是最稳固的,不易倒塌;二是小米拥有丰厚的现金储备,加之其当前的布局策略,几乎不存在倒塌的可能;此外,小米还是全球唯一一家成功构建起人、车、家生态系统的汽车企业。
其他新兴势力或许随时可能陷入困境,仅凭这一点,再加上小米汽车在颜值、性能、使用体验以及个性化设计等方面的优势,若不选择小米汽车,那又该青睐哪款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