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数地区的人们普遍感受到了酷暑难当。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数据,今年我国的高温天气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覆盖面积广、强度高、极端性突出的特点。江南及华南的部分区域高温持续时间几乎等同于一个月,特别是黄淮西部、重庆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以及广东东部等地,高温天数比往年同期多了超过10天;自7月底起,我国北方亦遭遇了大规模的“桑拿天”,吉林、辽宁等地的多个县市气温创下历史新高,部分区域的旱情亦有所加剧。
连日的高温天气使得各种新颖的消暑方法和场所备受追捧。自夏季开始,众人纷纷寻求抵御炎热的策略,那么在高温天气中避暑有何讲究呢?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采访。
避暑方式花样多
炎炎夏日,气温攀升,多地陷入了酷热难耐的“烧烤模式”。暑假期间,游泳馆成了众多家庭避暑休闲的首选之地。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不少游泳馆内人头攒动,场面热闹非凡。这里有热衷游泳的成年人,也有穿着五彩斑斓游泳圈嬉戏的孩童,还有陪伴孩子学游泳的家长们,大家纷纷涌向泳池,享受那份清凉带来的舒爽。
气温高企,待在空调环境中并非良策,因此肖阿姨选择带孩子来此消暑,同时教授他游泳技巧。在北京丰台区的某健身会所游泳馆,肖阿姨正耐心地指导孩子练习仰泳。母子二人每隔两三天便会光顾游泳馆,既可享受清凉,又能强身健体。“游泳不仅是一项出色的健身活动,还能有效减轻夏日酷热,每个暑假我总会为儿子办理一张游泳卡。”
何事物能与之相比,仅需宅在家中即可体验到清凉的舒适?气温不断上升,众多人为了躲避炎暑,纷纷成为“外卖族”,各式冰品如冰淇淋、雪糕、西瓜等成为热销商品,销售量迎来顶峰。
近期,美团外卖公布了冰淇淋购买排行榜,北京一举成为外卖冰淇淋销量榜首。根据美团闪购的消费数据,每天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冰品的订单量超过了全天的一半,大约在晚上8点左右达到购买高峰。超过七成的冰品订单是由配送员送至住宅区,宅在家中轻松品尝冰淇淋,成为了夏日消暑的不二选择。
上海街头巷尾,蝉鸣声此起彼伏,使得汗流浃背的行人愈发心烦意乱。但徐汇区的每一条街道上,尽管气温节节攀升,社区管理人员与居民们并未感到额外的不便。依托气象大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使得这座城市在酷暑中也能保持一份平和与宁静。
自今年起,上海市气象部门携手徐汇区行政当局共同致力于科研攻关,成功将高温热浪、暴雨内涝、低温寒潮等自然灾害的风险预警功能,切实融入了徐汇区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中。7月24日,上海拉响了高温橙色警报。紧接着,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迅速推出了首个高温城市运行风险预警服务产品。该产品预测,徐汇区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因高温引发的社区事件数量将显著上升。同时,针对各街道小区的垃圾处理、道路清洁以及老年人中暑等潜在风险,提出了具体且针对性的预防建议。
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居委会的干部们指出,在高温天气应对中,街道网格化中心下达指令后,居委会迅速响应,开放了小区活动室并提供了免费的空调服务。他们还在小区显示屏上发布了高温避暑的小贴士,并逐一通知高龄、独居以及有困难的老人前往活动室集中避暑。此外,社区保洁员也提高了垃圾清理的频率,确保了防暑降温工作的有序进行。
出行旅游看天气
酷暑季节,我国避暑旅游市场异常火爆。不仅传统北方的避暑胜地游客如织,南方众多地区宜人的气温和秀美的山水风光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向往。
7月26日,重庆市气象局借助2013年至2017年盛夏(即7月和8月)期间各乡镇(街道)自动气象站收集的每日平均气温与相对湿度数据,同时考虑海拔因素,综合计算出舒适度指数。据此,成功筛选出包括石柱、奉节、酉阳在内的100个清凉乡镇(街道)的名单。该名单所附的分布图将有助于市民在酷暑季节寻找到回归自然之清凉的路径。
借鉴去年夏季那长达40天的“豪华加长版”三伏天经验教训,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携手众多机构,共同推出了“寻找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的气象服务品牌。首批入选的8个避暑旅游胜地,大多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充满“乡愁”和“乡味”的山区深处。这些胜地不仅有效推动了安徽生态旅游品质的提升,也助力了地方绿色经济的繁荣,迅速成为了当地精品旅游的新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避暑的出游高峰期,竟然与灾害性天气频繁的主汛期相重叠;而这些避暑区域同时也是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高发区。自6月份以来,全国范围内的降雨量与往年的情况大致相当,但分布上却呈现出不均衡、局地性强以及分散性大的特点。
气象专家指出,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确保安全的首要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努力躲避恶劣天气时段,并制定相应的天气应急预案,以便有效应对突发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在进行水上娱乐活动时,必须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所防范,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大风、海浪等预警信息。游览山岳景区期间,若遇雷雨天气,应避免攀登至山顶,并放弃乘坐缆车;务必遵守景区指定路线,以防遭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旦遭遇极端恶劣天气,旅行社出于安全考量可能取消或调整行程,游客需保持理智,详尽了解情况,并耐心听取专业建议,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抵达目的地后若遭遇恶劣气候,务必立刻与景区的行政机构进行沟通,同时要不断留意气象预报的最新信息。
专家特别指出,作为暑期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学生们不仅要关注天气变化,更要积极学习旅游安全及气象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外出时务必告知父母,并尽可能结伴同行;在河边嬉戏时,切勿在不懂水性或水域不熟悉的情况下轻易下水,登山游玩时则要依据天气情况决定,绝不可在雷雨天气冒险登山。
应对高温有妙招
时下,避暑手段层出不穷,有人徜徉于山林之间,有人伫立海边眺望远方,更有甚者在自家的空调室内享受清凉……这些避暑手段是否对健康有益呢?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的田琳教授指出,在炎热的夏季,公众应当首先认识到高温气候对人体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中暑现象尤为普遍,尤其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体会突然大量出汗,随之而来的是胸闷、恶心和体力的急剧下降;与此同时,感冒患者数量也会有所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夏季人们普遍偏爱凉爽,频繁使用空调,并大量食用冷饮,这些行为容易导致热伤风,进而提高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而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的人群,高温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呼吸系统感染,比如支气管炎和肺炎。此外,在气温极高的天气状况下,阳光的辐射更为强烈,因此人们遭受晒伤甚至患上皮炎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不仅如此,在酷热难耐、汗水淋漓的桑拿天,人们会感到异常不适,这究竟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实际上,气象学领域并未对桑拿天给出明确定义,这仅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工程师张峰解释,所谓的桑拿天通常是指气温偏高且空气湿度较大的天气状况,人们在这样的天气中会感到如同置身于蒸桑拿之中。
桑拿天里,人们往往感到不适,这主要是因为人体在潮湿炎热环境中的生理反应。张峰指出,与干燥炎热的天气相比,高温高湿的气候对散热不利,其危害性更为显著。人体在感到炎热时,会通过皮肤自动分泌汗液来调节体温,汗液蒸发的过程有助于带走体内热量。然而,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汗液蒸发速度减慢,散热效果也随之降低,尽管人们持续出汗,却难以感受到凉爽,体温仍旧居高不下。
面对炎热的天气,公众应当如何自处?田琳提出,特别是那些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儿童和病人,应当尽量减少外出活动。若必须外出,应尽量避免在气温最高的时段,即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在此期间,人们可以撑伞、戴帽,穿着透气性好的浅色棉质衣物,并涂抹防晒用品以防晒伤。在室内,则需注意调节温度和通风,必要时可开启空调或电风扇,但使用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在闷热的桑拿天里,汗液不易蒸发,导致气温难以降低,人体为了调节体温,会持续出汗,从而引发水分的大量流失,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水分。同时,饮食方面也应保持清淡,因为过于油腻的食物不利于水分的补充。
8月期间,高温态势依然猛烈,重庆、福州等城市在8月的高温天数超过了该月总天数的1/3。对于黄淮以南的大部分区域来说,此时正值酷暑难耐,闷热难当,副热带高压持续盘踞在我国南方腹地。气象专家指出,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短期内难以缓解,公众需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暑降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