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课程持续推广开来,必定会带来诸多教学实践层面的挑战。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何在,是当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深入探讨的议题,也是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和资格认证面试的众多应考者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各类招教与资格证考试面试里,众多考生在此领域遭遇诸多误区,在构思说课稿或试讲之际,针对新课改理念倾注了大量心力,却常常忽略了真正关键的部分。新课改理念固然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但倘若认知过于极端,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接下来借助若干实例,阐述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改理念。
一、热衷教学形式,忽视目标的研究
案例一:《恐龙世界》(造型课)
播放有关恐龙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恐龙日常的行为模式,以及它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并询问学生对此是否有了解。
(2)出示恐龙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播放音乐,一些学生戴着老师事先准备的恐龙头套,模仿恐龙行走的姿势表演。
(4)小组合作画恐龙(这时离下课还有8分钟)
(5)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
这项设计明显更注重表面形式,对美术课以外领域的关注远超对美术本身的重视程度,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设计缺乏明确方向和实际效果,缺少对学生如何画恐龙的具体示范和技巧指导,教学内容过于繁杂,知识点排列混乱,只顾形式而忽视了本课教学目标的研究。美术课作为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其特性决定了这一点。整节课程里,学生们一直忙着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些任务跟绘画学习关联不大,让人觉得这堂课实际上是在玩。
二、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忽视知识技能
这个案例的名称是《和平鸽》,其核心在于围绕和平这一中心思想来构思和完成一幅宣传海报,内容要体现和谐与安宁的寓意。
请注视投影幕布上呈现的多张描绘战斗场景的图画。询问:各位同学,你们方才观察到了哪些内容?审视这些图画之后,你们内心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呈现几件毕加索的画作,接着询问:你发现了哪些元素?它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3)展示毕加索画像,并进行生平介绍。
呈现学生探讨的议题,议题一:于绘画范畴内,有哪些方法能够呈现对人类的关怀,议题二:毕加索于何种情境下构思了这些画作,其作品呈现了哪些景象,这个教学阶段持续了20分钟时间。
呈现两张关于“和平”的“海报”。老师:请各位同学仔细观看,并说明画面信息。大部分同学所讲的都是“期盼和平”
(6)制作“招贴画”。教师简单讲述了招贴画制作方法和要求。
这个案例存在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认识误区,把新课程理解为不再注重技巧训练,导致教学脱离了美术学科本质,使美术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难以从人文主题中发掘美术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融入美术知识,结果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却忽略了技能技巧。老师投入许多时间侧重思想引导,却未从美术学科视角去审视、感受作品。若对招贴画色彩组合、形态构思、画面布局、笔触运用、物料选用、文字说明以及其功用属性、特色规范等要素缺乏留意,整堂课过后,同学们依然无法明确“招贴画”的内涵。深刻理解学问与技艺在艺术学科中的根本作用,将学问与技艺的研习融入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自然而然地影响,使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学问技艺二者紧密融合,如此,方能确保艺术课程保持其专业意义。
三、关注兴趣培养,忽视审美能力培养
案例三:《中国结》(手工制作)
呈现2008年争取举办奥运会的视觉符号。询问:该届奥运会视觉符号是如何设计完成的?
呈现许多中国结的图片,询问:观赏了这些中国结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你了解中国结的起源吗?中国结为什么在历史文献中提及不多?你还能说出与中国结有关的其他传说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十分投入,这个环节持续了二十五分钟)
(3)介绍制作中国结材料。
(4)教师示范:先用一把绳子打结,再用两根绳子打结。
(5)学生练习。(基本没有练习时间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明白,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投入了众多时间在培育学生兴趣方面,关于中国结的认知、领会以及相关学问讲解得过于详尽,忽略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领悟,并获取美的认知。艺术教育应当侧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依照美的法则,多给予学生领会艺术佳作的时间,指引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对照。这堂课,老师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搜集信息,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将课堂的焦点和学生的兴趣引向了研究“中国结”的由来,却因此减少了学习“中国结”编织技巧的时长。认识“中国结”的学问属于历史学科领域,欣赏和编织“中国结”才属于艺术领域,老师需要把“中国结”的知识和手工活动自然地、智慧地、适量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观赏时增强艺术鉴赏水平;让学生在亲自编织“中国结”的过程中判断艺术作品“中国结”的审美价值,依照艺术学科的特性,少讲多练,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
四、强调学科综合,忽视美术本体
案例四:《心灵关爱》(系列卡片制作)
(1)“天堂与地狱”故事引入。讨论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2)分组讨论说说父母、亲人、朋友给了你们哪些关爱?
播放影片《心灵的呼唤》的相关片段,询问:哪位可以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话语给大家?
呈现若干描绘“精神抚慰”主题的影像。询问:这些画面让你注意到哪些细节?它们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呈现若干套组合卡片,包含平面的和立体的,分别指出卡片的种类及其特性。
(6)讲解系列卡片的制作过程。
(7)学生制作。
新课程注重不同学科的融合,注重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目的是让美术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扩大美术领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能够从更多角度、更多层面学习美术知识。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层意义和创作技巧。这个事例里,为了让学生能设计出体现“心灵呼唤”主题的卡片,事先进行了许多情感引导,针对前述的情感培养,同学们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对文学和品德的理解上,尽管那些诗句、类似童话的表达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学艺术水平,却耗费了学生大量的动手时间,冲淡了主要目标,等到真正开始教学生制作系列卡时,一节课已经过了一半多。教学大纲在涉及综合实践学习板块时阐述清晰:借助多元化的艺术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钻研、构思,并运用艺术手段整合解决各类问题。该案例旨在突出融合特色,但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特质,也偏离了艺术文化的深层底蕴。美术教学的开展,依托的核心是美术,倘若脱离了美术这一基础,用其他学科知识来替代,那么,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就会丧失,美术教育也就变得毫无意义。美术课程的融合,必须以美术为根基,要始终围绕美术展开,这种融合是为了辅助美术课堂,绝不能为了融合而牺牲美术的根本。
五、重视现代媒体,忽视传统手段
案例五:《海底世界》(手工制作“剪对称鱼和不对称鱼”)
(1)播放动画片《海底世界》。问: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播放视频《海底动物》。(各种各样的鱼)
鱼类图像进行呈现,开启新的课程内容。鱼类整体构造包含哪些组成部分?鱼儿的色彩构成是怎样的?它们彼此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存在哪些差异?
(4)教师示范对称鱼和不对称鱼的剪法。
(5)学习练习。
美术教育有其特有的规律性,运用多媒体技术仅能作为辅助工具。通过这个实例可以发现,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课件展示,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只求表面上的多媒体效果,也不考虑这些多媒体课件是否对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和类型有实际帮助,导致大部分教学环节过度依赖多媒体,占用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从教育理论角度审视,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确实契合教学宗旨和理念,然而在此案例中未能恰当运用,过于偏重借助多媒体营造视觉冲击力,从而忽略了美术学科的核心价值,导致学生难以专注于艺术本身,课堂中美术学科所蕴含的知识点、学科特质等内涵变得模糊,学生进行体验、领悟、探究、剖析、反思的宝贵时段被多媒体内容所挤占,进而削弱了美术教学的实际成效。
结语:
总而言之,考生们需要用心研读教学大纲,积极进行深入分析,领会其核心要义,依照艺术学科的认知特点,如此才能掌握学科的根本精髓,在备考期间,要着重考虑如何呈现课题的关键要素,不必在如何设计开场环节等细枝末节上耗费过多精力,以免本末倒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新的课程标准是我们面试准备的重要依据,必须准确把握,这是在考核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前提,也是保持优势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