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_744604661]
在观看了昨日的小米新品发布会并整理完相关内容后,我们正揣测着小米新推出的车辆究竟会取得怎样的销售成绩,这时,小米公布了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报告。
一小时大定数量达到了28.9万台。
小米SU7的先前表现堪称一鸣惊人的热销产品,然而,YU7在一小时内的销售额便超越了SU7整年的销量。
以25.35万元的标准售价来估算,在这短短的一小时内,小米YU7的销售额便达到了732亿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门槛设定为年营业收入达到473.81亿元,然而小米YU7在短短一小时内所实现的销售额便已超越了众多中国企业500强全年的营收总额。
而且,当官方公布3分20秒内订单量达到20万辆的消息时,雷军便已公开表示,锁定订单的用户数已攀升至12.8万,这一数字已超过总订单量的六成。
确实,众多用户真心希望购买YU7,这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辉煌成就,在短期内,其他企业很难实现突破。
自然,这样的销售成绩也引发了众人的疑问,为何小米YU7能够如此受欢迎?
02
传统的分析模式侧重于关注产品特性、定价策略、销售途径及市场推广,即所谓的“4P”理论。为了对小米YU7的成就进行系统性的剖析,我们采纳了一种经过重构的“4P”分析体系。
产品实力、定价策略、推广手段以及创始人个人品牌形象。
首先来看产品力。
实际上,从严格的角度讲,小米YU7在硬件配置上并未完全超越同类SUV,然而,该车型却展现了其独有的产品优势。
1、颜值即正义。
从小米SU7到YU7,其在外观设计上一贯贯彻“美观至上”的理念,将这一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在外观设计上可能与某些车辆存在相似之处,但从市场营销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经典设计的“致敬”或“模仿”实际上显著增强了品牌的知名度。
小米汽车通过与知名品牌标杆形成视觉上的关联,成功跳过了从零起步打造高端形象的繁琐阶段,迅速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了“高端”与“奢华”的深刻印象。
在与部分学员企业进行辅导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时常遭遇一种情形。
在对比标杆产品的优点并逐一分析时,学员们虽然对此表示赞同,然而他们更倾向于强调自己需要从头开始,努力创造出更加卓越的产品。
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借助巨人的肩膀攀登成功之路更为便捷,正如我们在学习阅读时,所接触的都是前人智者们传承下来的智慧与实例,难道我们能够说,这些知识确实很棒,但我却无法运用,我需要亲自编写一本全新的教材吗?
小米采用的此类策略在用户数据方面得到了证实,一项对100名SU7大定用户进行的调查表明,“外观设计”是他们决定购买的首要考量,这一因素所占的比例竟高达81%。
在车主群体中,80%的成员年龄不超过35岁,而其中26至30岁的用户构成了最为核心的力量。
小米持续秉持“情感优先”的策略,精确地把握了那些寻求独特与审美价值的消费者群体需求。
第二、产品场景的延伸。
小米YU7承袭了该系列的外观设计理念,凭借精巧的产品细节和生动的场景演示,成功吸引了更广泛的家庭用户群体。
1970升的最大储物容积、后排座椅可放倒的特点,恰好满足了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此外,晕车缓解、极致防晒、座椅内置抽屉、女性专属保护以及一键寻车等周到的人文关怀功能,同样精准触动了乘车者的感受,以及女性用户的特定需求。
因此,我们常常强调,用户并不关注产品的具体技术指标,他们更在乎的是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能为他们带来哪些实际利益,以及与同类产品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当我们对服务的对象进行细致划分,明确这些目标用户的具体应用场景时,我们便会发现,产品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以用户的场景为核心展开的。
小米YU7的强大产品力体现在,他们不仅擅长设计出外观吸引人的车辆,而且精通制造出既实用又方便,能够满足特定用户需求,并适应他们日常生活环境的SUV。
再来看价格力。
其实,价格力方面我们要讲的并不多。
小米在业界以擅长对消费者进行价格预期引导而闻名,从最初阶段刻意提升消费者的期待值,有意强调产品价格偏高,进而提升用户的心理价位预期,再到中期通过反复调整,让消费者接受高价位的合理性,最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种策略先降低期望再提升价值,使得消费者在未购买前便已感受到一种实惠的喜悦。
当然,若将小米YU7所针对的SUV市场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小米在定价方面与其他产品相较,实际上并未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只不过凡事就怕对标,小米YU7对标的是Model Y。
Model Y虽然是一款出色的车型,然而在现今的背景下,其不足之处亦显而易见;车内装饰相对简陋,自2019年上市以来,创新之处寥寥无几。
与小米产品在细节上的对比,加之其搭载的800V高压系统、激光雷达技术、英伟达的智能驾驶芯片以及超长寿命的电池,更不用说其仅便宜一万元的售价,这才使得小米YU7具备了所谓的价格竞争力。
当然,价格预期管理以及对标,这都是非常实用的技巧。
03
我们再来看一下营销力。
实际上,我并不打算详细阐述小米在YU7发布过程中的营销手段,因为这些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点缀罢了。
单仁牛商作为中国头部的营销培训机构,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件事:
营销活动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复杂工程,并非所有产品的成功都仅仅依靠几项短期的营销手段就能实现效果,那样的行为被称为促销,而并不等同于营销。
小米历经多年,始终致力于呵护与打造一项无与伦比的珍贵财富,那究竟是什么呢?
忠诚度极高的“米粉”社群。
这个群体与小米品牌共同经历了成长历程,小米品牌始终秉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和品牌理念,通过这些理念去影响这一批用户,从而在用户心中树立了极高的信任度和认同度。
这种品牌信赖度,可以自然而然地由手机、物联网设备等延伸至汽车这类价值较高的产品类别。
在2024年,小米的IoT设备已覆盖超过九亿台,同时,其月活跃用户数也达到了七亿。
YU7的定位面向的是那些自青年时期便开始青睐并使用小米品牌产品的消费者群体,这一群体正是他们长期积累的成果。
因此,众多企业倾向于将产品作为核心,进行向外推广,试图通过若干策略迅速培育爆款产品,并搭建一个高效的营销体系。
小米的做法与之截然不同,它仅仅是将汽车这一产品定位为一个全新的智能设备,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拥有数亿活跃节点、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成熟营销体系之中。
各平台的用户群体各异,追求的目标有所区别,因此所设计的营销体系自然存在差异,最终取得的成效亦千差万别。
如同一个习武20载的拳师所施展的力量,与仅练拳数月的初学者相较,二者能相提并论吗?
因此,明确自身的精确定位,细化需服务的特定群体,将营销视为核心领导层的系统工程,学习并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营销策略,以长远的眼光塑造用户认知,正是小米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04
当然,如果说小米YU7的成功中有什么可以现学的地方?
其实也有,那就是我们要讲到的最后一个P,创始人IP。
在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布局中,雷军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无疑是威力最强、最为关键的一环。
小米充分挖掘了雷军创始人形象的价值,使其达到了顶峰。雷军不仅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产品的主要推广者、品牌的代表,以及与用户交流的纽带。
首先,雷军为小米造车赋予了一个极具感召力的个人叙事。
他不断重申,投身汽车制造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尝试,他愿意将自己的名誉全部押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小米汽车的事业中。
这种决然舍弃后路、孤注一掷的态度,将一项商业活动提升为一场洋溢着激情与决心的个人梦想的展示舞台。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并非小米公司单纯的业务拓展,而是雷军这位创始人以自己的名誉对产品进行了最全面的保证。
这种情感共鸣,极大地构建了用户对一个全新品牌的初始信任。
其次,雷军扮演了“首席沟通官”的角色。
在当前的网络直播盛行之际,他亲自投身其中,与观众展开了高频率的交流,内容涵盖对产品细节的剖析、工厂实地考察、供应链揭秘,并对网友提出的问题给予直接回应,甚至将个人生活以汇报的形式公之于众。
这种做法相较于传统企业采用寻找代言人、投放广告以及设计品牌标志的常规做法,显得更加亲近和真诚,从而有效地缩短了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
尤为关键的是,这种创始人个人品牌形象的持续推广,大大减少了企业需要投入的巨额广告成本。
所以,小米YU7成功背后,是系统性的胜利。
卓越的产品实力构成基础,其赋予消费者心驰神往的审美设计,细腻入微且富有场景感的个性化体验,为市场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该产品所拥有的极具破坏力的定价策略,得益于心理学的巧妙运用和精确的市场对比,成功激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该营销现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依赖于长期和多层次的客户运营,能够有效地激活并实现积累的用户生态价值,从而在市场上营造出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创始人的个人IP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品牌,雷军凭借自身的声望和魅力为产品信誉提供担保,在各个环节中都极大地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这份信任是所有一切的基础。
这四个核心要素彼此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小米营销体系中的强大正向反馈机制,正是这一机制促成了小米YU7销售成绩的惊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