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引起轩然大波。21英寸锻造轮圈显而易见,全车碳纤维装饰也清晰可见,疑似小米YU7 Ultra车型现身,其张扬的姿态令人侧目,激起了网友们纷纷吐槽的浪潮。
这肯定是假的吧,分明是赝品!大家又开始嘲讽那个四万碳纤维机盖的营销手段了,网络上的声音瞬间变得整齐划一,就像当年SU7发布时的激烈争论再次上演。
颇为奇特的是,先前挨批最厉害的SU7 Ultra,最终选装量激增,短短十分钟内下单近七千台,四万二的机盖也确确实实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劝退信号”。
现在,YU7 ultra要登场了。它配备双电机,拥有690匹马力,百公里加速只需3.23秒,车身完全采用碳纤维打造,充电速度极快,达到5.2秒就能充满。这些性能指标非常惊人,它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根据照片显示,这辆车甚至后视镜的外壳、车灯的轮廓以及中控台的装饰条都可能是碳纤维材质打造而成,其视觉效果比SU7 Ultra更为强烈,整体散发出一种“就是要吸引众人目光”的姿态。
有人觉得,这种产品其实是“收割用户的外衣”,核心材质是塑料仿制品。就连“碳纤维失去新鲜感”之类的说法,也常被用来让购车者犹豫不决。
情况是,批评最严厉的商品,常常销售也最火爆。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消费者群体分化的市场状况——指责者与购买者从来不是同一批人。
譬如,许多人指责兰博基尼价格高昂,称其为“用普通车换装外壳的倒霉蛋”;然而,这些人或许连高尔夫都负担不起。那些真正购买兰博基尼的人,根本不屑于与你争论。
SU7 Ultra的消费者也是这样想的。他们不在乎碳纤维外壳到底是拼接的,还是真的使用碳纤维材料,他们只在乎这辆车看起来很酷,速度很快,并且能够在三十万元的价格范围内感受到百万级轿车的气场。
YU7 Ultra更是精准击中这些人的兴趣点:配备宽大轮圈、应用运动化设计元素、大量运用碳纤维材料,这些设计并非源于工程师的审美偏好,而是旨在吸引你在观看视频时目光的注意。
这种套路在名车圈早已泛滥成灾,你见过哪台保时捷911 GT3 RS会为"真假碳纤维"而纠结?它们关注的是配色是否契合"战神"的称号
这款小米YU7 Ultra的设计理念,明显迎合了追求极致性能和独特科技美学的用户群体,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所展现出的鲜明个性,而非冗长的说明文字,只要品牌能够展现出自信的姿态,即便价格不菲,他们也会欣然接受。
而且从定价技巧来看,小米变得谨慎了。这次曝光后,官方没有透露任何价格信息,持续吊住消费者的好奇心直到月底。毕竟越是昂贵的商品,越不希望被评价为“廉价”。
公众越是质疑,小米越有勇气将争议进一步扩大。如果有人质疑碳纤维的装饰性,那么小米就会将整个车身都覆盖上碳纤维材料;如果有人指责性能数据不真实,那么小米就会直接推出搭载690马力发动机的车型,以此回应质疑。
俗话说得好,被人指责摆谱,往往证明你确实很会摆谱。YU7 Ultra这组曝光的图片,巧妙地将摆谱的效果转变成了吸引眼球的效力。
当前关键在于你是否有相应资金,而非是否口头上抱怨。即便你指责其材质为合成碳纤维,另一个人在结清余款后,已经在探讨如何安装米其林PS5轮胎了。
SU7已经表明,小米进入汽车行业不在乎外界批评,只怕缺乏关注。只要媒体和公众还有兴趣,销售就会不断升温,特别是对于常看B站视频、关注网络热点、了解车辆性能的年轻群体。
这款YU7 Ultra产品,极有可能就是专门针对某些人群设计的,这些人既在意外观形象,又追求强劲性能,还希望显得与众不同,同时预算又比较有限。就算有人批评它过于张扬,但市场销售情况却能有力地反驳这种观点。
这个名字“Max”,分明是在讥讽那些劝人放弃的人:我仅仅比SU7 Ultra多了一片碳纤维,难道你还能怎样?
因此不必认为所有人都注重价格效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出现明显分化,部分人用十万块钱购买最实用的插电混动车型,另一些人则愿意花四十万来选购外观最吸引人的纯电动轿车。
YU7 ultra就是那个贴纸数量最多、动力最强悍、最常受到批评也最有可能迅速售罄的车型。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表明:某些车辆无需遵循常理,只需展现气势。
如同米粉群体里最常听到的那句话那样:你若觉得它不划算,完全可以挑选其他的,咱们各自安好,请不要拦着我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