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妈妈的焦虑。
海淀妈妈琪琪最近就焦虑了。
“双减政策推行后,我家大宝好像变得很佛系了。我问他在家不写作业也不温习吗,他回复说现在对学习不再那么热衷了,因为负担减轻了。”琪琪表示,过去一提到作业家里就乱成一锅粥,如今不布置作业孩子反而放松了,完全没有压力是否不利于他的发展呢?
去年国家推行了“双减”政策,我对此感到十分高兴。不过,减轻负担并不是让孩子们安于现状,“双减”既要有删减,也需有补充。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副主委兼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要丰富能力培养、品德塑造、劳动实践、体育锻炼、艺术熏陶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地成长。
减轻学业压力并非消极放弃,学生课业负担若能降低,教育水平则可提升,必须妥善处理这个“增减关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谈道,“学业负担的减轻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政府部门、学校机构、家庭单位密切协作,步调一致,方能有效推进减负‘协同行动’,促使减负工作持续深化发展。”
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未来网张冰清 摄
减负绝不是让孩子躺平
如果你的孩子躺平了,你会怎么办?
没有学科辅导班了,也有家长选择请家庭教师,或者找一对一私教,这种方式投入更大,难道不使竞争更加激烈吗?有同样担忧的,还有来自广州的齐乐先生。
他向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说明,家长若得知有孩子聘请了“家教”,就会担忧自家孩子被超越,从而更加焦灼不安,毕竟,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安于现状呢。
王女士工作繁忙,没空接女儿放学,便将孩子送往了艺术学习班,不过她心里也存有疑虑,感觉周一到周五,不能天天让孩子去参加素养教育,孩子的时间虽然被占用了,但家庭的经济状况却难以承受。
未成年人编程教育。未来网记者 张冰清 摄
“双减”政策在各校落实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学校表面减少负担,实则暗中增加学习量,另有一些学校则借此机会放松管理。关于推行减负政策的调研里,全国政协委员兼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指出,伴随减负政策的不断实施,学生完成作业和参加培训的压力确实减轻了,不过课后服务以及“五育并举”等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怎样提供可供学生自由挑选的课后服务方案等难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在回答未来网记者提问时谈到,这些年来,她了解到部分家长提出,只要考试评估模式没有改变,学校的教学方法就不会调整,但刘希娅认为,这背后存在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比如中高考制度已经进行了改革,然而,依然有家长和教师,在继续让学子接受没有任何变化的评估手段和教学流程。
事实上,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们察觉到一种状况,那就是课外辅导越加效果不佳,效果不佳又促使更多人参与课外辅导。如何借助中考这一契机,推动教育评估体系变革,刘希娅提出了她的看法。关键在于借助教育评估这个核心环节,让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大量练习和堆砌时间并不能取得成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说实话,“双减”政策对孩子最有益的,并非所有家长都热衷的题海战术和额外辅导,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在哪里,未来可以往哪个方向努力。刘希娅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刘希娅提及,谢家湾学校有个学生,经常被家长指派做练习题、参加竞赛,处境非常艰难。学校举办棒球比赛后,他迷上了这项运动,此后多次参与不同层级的棒球赛事,屡次获得佳绩,被授予“MVP”(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他完成学业后,职业棒球联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从此他踏上了专业成长之旅。刘希娅感慨万千,致力于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帮助,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去前进。这难道不正是‘双减’政策的核心价值所在吗?
我们追求怎样的教学水准?是只看重分数,还是关注孩子们的求学体验,以及长久的幸福前景?刘希娅这样认为。
重视“双减”,不能仅盯着“考”什么?“补”什么?,更应着眼于“人”,是每个孩子的不同前景。
减负后的时间,不能让孩子荒废了
实施“双减”措施之后,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规模显著缩小,与此同时,家庭成员可支配的空闲时段明显增多。
许多孩子下午三点半离开学校,父母无法立刻赶到现场,只能由祖父母将他们带回家。社会各界对课后服务的要求日渐增长,相关提案已提交给各级代表和委员。
解决家庭方面普遍存在的忧愁的关键,在于整体增强学校的授课水准,改进放学后的照管工作,使家长们确信孩子们在校期间能够“学到位”、“学得精”。此观点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负责人王欢提出。
孩子在校期间能够获得充足营养,家长便无需忧虑孩子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与减负政策相配套的是增加投入,具体增加哪些方面,采用何种方式增加,以及增加的场所是哪里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就这些问题作出了更深层次的回答。
课后提供的资源数量不足,种类单调,难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目前的课后服务仍然有这些缺点。
王欢提出,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中小学校,对家长的课后服务意向进行合理审视,对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评估,开展课后服务的体系化设计,使课后服务同学校的常规教学计划紧密衔接,将学校的育人理念与育人实践有效统一;要建立课后服务的成效考核与奖励制度,贯彻多劳多得的精神,持续提高课后服务的资源提供水平。
拓展儿童放学后的活动,防止他们虚度光阴。各界人士在制度体系、教师安排、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及方法等各个层面,为孩子构建起“减负”之后,高品质课后服务的保障。
胡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兼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指出,目前的课后服务在资源供给、活动形态以及服务水准等方面,依然存在改进空间。
当前最关键的是要积极拓展课后服务的项目和方式,更加充分地利用学校作为教育核心场所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园里学得足够多、学得足够好,这样才能够切实把减负工作做到位、取得实效。胡卫对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谈了这番看法。
所以,胡卫提出,要增加专门资金,确实改善教师队伍,迅速推进各种优质且方便的学习平台创建,改进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做法。
雷鸣强则从进一步改善美育教育条件,增量提质方面提出建议。
他向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表达看法时提出,各级行政单位应积极履行职责,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增加中小学艺术功能场室的设置比例,优化艺术教学用具和课外活动场所的状况,推动保障条件的更新换代;政府需强化公共服务采购的规模,促使文化机构、文化组织及具备资质的教育机构与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以应对美育资源匮乏、缺乏生机等挑战;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注重“精而专”而非“大而泛”,提升艺术器材的利用效能,在坚守育人宗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推行“每校一个品牌”“每校一项特色”。
郭文圣提议吸纳大学生志愿者,以增强课后服务力量;他同时主张教育部门出面,强化学校同社会文体教育场所、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社会服务单位的合作,借助志愿服务或付费服务途径,吸引校外体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进入学校,开展专业指导。
其他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