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涉足木工领域,从一窍不通到逐渐完成一件件作品,那份成就感油然而生!炎炎夏日,安徽省马鞍山市佳山乡文化站一楼的活动室内,孩子们对木工的热情依旧高涨。室内传来阵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以及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共同谱写了一曲独特的暑期欢歌。
然而,部分乡村儿童,尤其是那些留守在家中的孩子,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暑假生活显得较为乏味。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监护,这些乡村儿童在交通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夏日将至,校园内那熟悉的铃声已然沉寂,师长的教诲也逐渐消失在耳畔。面对如何有效汇聚各类资源、健全安全保障与教育机制,确保乡村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意义的暑假,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访谈。
公共服务难填乡村儿童多样需求
“几乎所有跟我聊天的孩子都认为,他们的暑假非常无聊。”
六年前的一个夏日,身为本科生的朱蕴哲重返故里安徽淮北市蔡里村,她注意到村子内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和儿童游乐设施,此外,村外的河流、湖泊以及围绕村庄的低山,尽管对孩子们颇具吸引力,但家长们却禁止孩子们前往。
今年暑假,朱蕴哲这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学子,重返故乡。他发现,村子依旧保持着往日的宁静。“六年间,村里新增的公共设施寥寥无几,仅有一座水泥铺就的广场和几件健身器材。水库的改造工程,以及周边新建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基础设施,虽为旅游业添彩,但对孩子们而言,却缺乏文化教育的价值。”她这样说道。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的高万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乡村现有的儿童之家等设施多被闲置,即便能够正常运营,所举办的活动也相对单一,主要提供托管或简单娱乐,缺乏专业服务,难以满足暑期儿童在学业支持、心理深度关怀以及丰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在蔡里村情况亦然,那里的孩童们娱乐活动稀少,外出活动也不频繁。朱蕴哲拜访了一位就读幼儿园的小朋友家中,发现那孩子自晨起便一直停留在空调房内,手持手机,“主要是在观看视频”。
今年四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公布了一份名为《2024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农村学生中手机成瘾问题相当严重,尤其是在初中生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报告中呈现的数据揭示了手机对农村孩子产生的深远影响:高达46.1%的学生表示无法忍受没有手机的日子,而43.8%的学生则表示即便没有使用手机,也会时刻挂念着它。
朱蕴哲指出,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玩手机。其中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已受到某些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然而家长们对这些网络梗并不熟悉,亦未察觉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的实践中,我们察觉到手机成瘾已成为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的会长、咨询师郭敏风指出,众多孩子对手机过度依赖,其中一些孩子甚至与父母因手机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肢体争执。
研究发现,孩子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多源于手机满足了他们特定的心理需求,诸如游戏通关带来的满足感,亦或是借助手机来减轻压力、躲避现实。事实上,手机成瘾的背后,常常是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与情感寄托。因此,我们不仅需关注孩子们使用手机的行为,还需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郭敏风如是说。
留守儿童面临多重风险与困境
郭敏风对那个14岁的留守儿童印象深刻。男孩的母亲因病离家,音讯全无,而父亲照顾不周,家中环境混乱,这些状况让孩子深感自卑,他逐渐封闭了自己。整整四五年,他一直待在家中,与外界断绝了联系,甚至很少开口说话。
郭敏风初次探访他时,正值炎炎夏日,然而他依旧坐在床榻之上,一头长发随意披散,沉默不语,目光空洞。郭敏风深感他需要走出阴霾。经过一番努力,郭敏风终于听到了他的声音。随后,郭敏风逐步引导这位少年,先是让他下床送客,再是与他分享阅读体会,鼓励他进行跳绳锻炼,协助他改善居住环境,最终帮助他重返校园,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价值。
大荔县关工委讲师团以及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的爱心志愿者团队,持续关心着400多名留守儿童。在今年的6月份,他们来到了大荔县菁华小学,为那里的60多名留守儿童带来了充满趣味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情绪管理心理辅导课程,为这些孩子的心灵点亮了一座灯塔。
每年夏日,郭敏风与协会中的咨询师们都会为那些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然而他们明白,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不能仅仅局限于暑假期间,更需要持续的关心与陪伴。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受访者向记者透露,乡村儿童在暑假期间所遭遇的困境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他们指出,这些困境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人身安全、身心健康以及成长发展等多个层面。高万红进一步分析,对于乡村的留守儿童而言,暑假不仅意味着照护责任和安全风险的急剧增加,同时也成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空白期。
在调研过程中,高万红团队发现,社区暑期儿童青少年聚集问题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不足以及社区缺乏健康的娱乐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搬迁儿童中,有20%的人有喝啤酒的习惯,13.2%的人吸烟,同时,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网络依赖现象。这些举动不仅对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可能加剧违规行为的严重性,引发诸如斗殴、盗窃等违法行为。”高万红如此阐述。
无人照料的境况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孩子在暑假期间所面临的困境。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监护的空缺愈发明显。“调查数据表明,超过六成的搬迁儿童变成了留守儿童,而在社区中,‘大孩子照顾小孩子’的现象则普遍存在。”年纪稍长的留守儿童在照料自己的同时,还需肩负起照看弟妹的重任,这既潜藏安全隐患,又使得孩子们的心理和生活压力倍增,营养和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高万红指出,虽然隔代抚养现象十分常见,然而祖父母等长辈监护人常常面临精力不足、教育理念过时或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使得他们难以充分承担起监护责任。有时,他们甚至采取责骂、体罚等简单而粗暴,或是放任自流的教养方法,这些做法不仅未能有效解决儿童的行为问题,反而可能增加了儿童的安全隐患。
高万红指出,我们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难题。这些孩子的学习基础原本就较为薄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给予的学习援助。然而,在校期间本应提供的学业辅导、行为规范引导等关键支持如今却暂时中断,而家庭又无法填补这一空缺。在暑假期间,由于祖辈们担任家庭监护人的角色,他们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精力有限或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使得他们难以给予孩子们有效的学业辅导和必要的督促,进而导致孩子们的学习进度出现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她这样说道。
郭敏风深感忧虑的是,农村孩子的生命安全面临挑战。“孩子们放长假后,常与伙伴们外出嬉戏,安全隐患尤为明显,尤其是溺水风险尤为严峻。”为此,大荔县心理协会深入各乡镇,特意举办家长教育课程,广泛传播安全常识,并传授溺水时的自救与相互救助的技巧与方法。
多方协同织密暑期守护网
当前,数字技术的应用为识别和防范农村孩子的潜在风险带来了新的机遇。
扬州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国宁指出,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所研发的“数智教联体”平台,能够利用校内智能传感器对设施安全和学生行为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收集家庭端提供的校外行为数据和心理测评系统信息,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和交叉对比,从而主动识别潜在风险。
乡村儿童面临的安全隐患兼具复杂性和不易察觉的特点,这包括诸如孤独感、自卑等长期缓慢发展的心理问题,亦或是深藏不露的暴力问题。这些隐患往往缺乏明显且迅速的行为迹象,使得传统的监控方法容易忽视。该平台与学校、家庭、社区、行政部门以及公益组织深度合作,即便在假期也不间断地进行风险防控工作,持续对儿童数据进行跟踪与分析,确保孩子们在暑期期间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她说。
与此同时,众多社会组织及高校队伍已投身于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自2020年6月起,每逢暑假,高万红及其团队便会抵达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探访那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与那里的留守儿童及老年人共度时光。
我们为社区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作业辅导服务、绘画和手工制作课程,以此缓解搬迁家庭在暑期面临的看护难题。同时,我们还巧妙融入了傈僳族的文化特色,设计了相关课程,比如在手工制品上运用传统纹样进行装饰,以及绘制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我们专门为厌学儿童策划了主题小组活动;同时,我们也提供了针对0至3岁儿童的早期认知发展干预服务,通过观察社区内0至3岁儿童的行为表现,并与照顾者展开深入交流,识别出他们的行为及教养方式上的问题,进而提供专业和全面的帮助;此外,我们还开设了“青少年正向成长”暑期课程,根据当地青少年的具体情况,设计了“社会规范”、“社会交往”等八个模块,旨在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的郜宪达老师指出,观察活动开展前后的变化,可以发现,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改正不良行为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我们通过举办“控制情绪小怪兽”、“绘制自画像”以及“给家人写信”等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到亲子互动环节中,有效地改善了家庭间的沟通方式。
当前众多乡村儿童所接受的服务主要集中于基础公共领域,诸如学业辅导、暑期及周末的各类活动。这些服务构成了孩子们理应享有的基本权益。在我看来,现阶段,这些基础性服务构成了不可或缺的起点。然而,我也深感发展性服务的不足。随着基础服务的不断优化,未来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并拓展至这些发展性服务领域。郜宪达如是说。
高万红提出,加强乡村儿童暑假期间的守护,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三下乡”服务的管理和指导水平,实现从宣传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目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虽享有政策和资金保障,但普遍面临“短期性、形式化、表面化”的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三下乡”的政策和资金优势,推动活动从简单的短期走访向深入挖掘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启程前,高校团队针对目标乡村儿童在暑期面临的关键问题精心策划了服务计划,并在乡镇政府的协助下,提前与村级的儿童负责人或学校进行了有效沟通。他们始终以儿童的实际需求为核心,通过“三下乡”活动,旨在助力本地儿童的权益保护与成长发展。”她这样说道。
政府与学校应携手合作,共同解决乡村儿童在暑假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有效利用乡村学校的空余场地,招募并培训当地志愿者,我们可以将安全监护、学习辅导、兴趣培养、心理关爱以及劳动实践等多元化服务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暑期托管计划。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家长们的监管负担,还能大幅降低儿童单独行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村社区需积极敞开文化活动中心等空间,与乡村农业基地联合举办种植、养殖等劳动实践活动,如此一来,不仅能增强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更能在实际操作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安全知识的教育内容。”国宁如是说。
记者同样高兴地观察到,这个暑假乡村公益暑托班正热闹非凡地展开。位于江苏扬州的悦来村暑托班,通过与高校合作,引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设了诸如机器人编程、非遗雕版制作等课程,同时实施了“双导师制”来特别关照和培养留守儿童。位于湖北荆州区马山镇的双龙村与蔡桥村,携手武汉理工大学及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队伍,共同打造了“田间课堂”,开展了红色教育和科普实验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农耕和手工艺术创作中,深刻体验和领悟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纳古中心小学位于云南通海县,那里的乡村暑期少年宫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这里,孩子们参与了足球、书法、绘画、合唱等多彩的课程,度过了一个既安全又充实的假期。他们不仅收获了快乐与难忘的回忆,还在与伙伴们的互动中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友谊。“与小伙伴们一同踢球,心情非常愉悦,这不仅让我强健了体魄,还让我结识了新朋友。”纳恪穆同学如是说。(记者 杨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