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在中国上演了一场精妙的"SUV双胞胎"策略。自2010年起,一款Tiguan在两家合资企业上汽与一汽手中,逐步演化出十余种衍生车型。车身尺寸反复调整,车名不断更迭,售价区间从十万元延伸至四十万元,最终连德国总部也对此表示不满。

2010年上汽首次引入途观,将其轴距扩展至2684毫米,较欧洲原版增加了80毫米。这款车型一经上市便广受欢迎,因其宽敞的内部空间与高性价比,迅速成为当时销量领先的合资SUV。然而,风光并未持续太久,2016年大众在欧洲发布第二代Tiguan,其轴距仅为2681毫米,反而比国产第一代途观短了一毫米。上汽这次绕开了欧洲版本,将北美销售的长轴距版Tiguan Allspace更名为途观L,其轴距瞬间提升至2791毫米。
此时一汽感到焦虑,他们也有合资车指标不能闲置不用。德国总部为一汽打造了探岳,其轴距为2731毫米,恰好处于途观L和欧洲版车型之间。这辆车的外观更显粗犷,市场定位偏向运动型,其实目的就是要与上汽的途观L展开市场竞争。最终两家公司都将价格压至20万元左右,配置也几乎相同,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时感到十分为难。
上汽也不甘落后,随后推出了更小的车型编号。2018年推出了途岳和途铠两款车,售价调整至十二三万元区间。途岳的轴距为2680毫米,略短于途观L,但与一汽的探歌长度相似。一汽方面,探歌的轴距同样为2680毫米,探影则为2651毫米,尽管两家品牌名称各异,但车辆基础构造却十分接近。销售商几乎难以区分这些车属于哪个品牌。
到2025年,这两家企业的SUV车型将形成庞大的系列。上汽旗下包括途铠、途岳、途观L、途昂以及途昂X;一汽旗下则有探影、探歌、探岳、探岳X、揽巡和揽境。这些车型的轴距跨度从2651毫米至2980毫米,价格区间覆盖了11万元到40万元。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所有这些车都基于大众MQB平台打造,底盘和动力系统高度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外观造型和命名。
德国总部左右两边都不招惹,为上汽保住"Tiguan"的原始称号,让途观L维持世界级车型的地位。一汽这边只能采用全新名称探岳,其实质仍是Tiguan的衍生版本。每年单是技术许可费就足够德国总部计算,而中国两大企业只能不断推出新车型互相竞争。
进入汽车销售场所,推销人员可以详细阐述两种不同品牌汽车的区别,然而,对比它们的配置清单,发现实际差异并不显著。对于购车者来说,最令人困扰的是,要花上半个多月的时间来记忆多达十八种车型的名称,最终意识到价格相近的车辆,其底盘构造都源自同一制造商。大众公司这种"特别定制"的策略运用得相当巧妙,将中国市场当作了自身的试验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