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此刻计划购买一台全新的小米YU7,销售人员很可能会告知您,您需要等到明年上半年才能提车。
小米SU7在首年销售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销量突破了25万台。而YU7则缔造了一个更加惊人的销售传奇,仅开售18小时便锁定了超过24万台订单。自那以后,小米便不再对外公布订单数据,因为今年的产能已经确定全部售罄。
YU7作为一款备受瞩目的热销产品,无疑展现了其独到的产品理解力;在技术层面,YU7的配置表现更为大胆前卫。例如,SU7曾在防晒隔热功能上大肆宣传,深受女性消费者的青睐;而YU7在此次升级中更是加强了这一特点,Max版本更是标配了EC调光天幕。
去年,我们得知小米SU7的销售配置中,「标准版、Pro版和Max版」的比例大约为3比3比4。若YU7大致保持这一比例,那么随着YU7 Max的推出,仅EC调光天幕这一配件,一夜之间销量便接近10万套。
YU7这款现象级产品推动了硬科技供应链的迅猛发展,诸如EC调光天幕等创新产品,极有可能像辅助驾驶系统和空气悬架那样,成为众多车型的标准配置。更进一步,未来在这个领域,或许会涌现出类似“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链巨头。
自2021年起,EC调光技术伴随着国内智能电动车的广泛推广而逐渐崭露头角;在小米YU7推出之前,YU7 Max版便以其标配配置和热销态势,显著加快了这一发展势头。
一、比物理遮光更凉快,小米YU7的天幕黑科技
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以Model 3和Model Y等新一代电动汽车为先锋,极大地推广了配备全景玻璃天幕的设计。
这里蕴含着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仅需3至5毫米的全景玻璃天幕厚度,便能释放出原本顶棚区域3至5厘米的头部空间。这种空间魔术对于工程师进行空间布局以及提升用户的乘坐感受,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到了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的全景玻璃天幕配置比例已攀升至28.6%,这意味着在每销售出的4辆新能源车辆中,就有1辆配备了全景玻璃天幕。
全景天幕的使用却带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晒”的问题,尤其是在那些车辆销售情况良好的南方地区。
以往,众多汽车制造商,包括特斯拉,对此问题并未给予足够关注。然而,去年小米SU7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电动车不耐高温”的固有观念。雷军通过将特斯拉Model 3与小米SU7进行对比,揭示了在38℃的高温环境下,两者持续暴晒1.5小时后的车内温度差异。结果显示,Model 3车内温度高达71.5℃,而小米SU7仅为59.5℃,相差竟达12℃。
小米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者对防晒产品的需求,这一举措的显著成果之一便是SU7车型中女性车主的比例显著增加,2024年7月,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公开指出,SU7的女性车主订单量已超过40%。
SU7的防晒隔热功能是通过在玻璃表面施加多层银色涂层来达成的,其中前挡风玻璃采用了三层镀银处理,而车顶的天幕则使用了两层。然而,需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镀银技术主要针对的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这两种不可见光,而对于可见光,其能量更为巨大,约占整体光能的一半左右,而镀银技术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类可见光的问题。
小米YU7搭载了更大尺寸的车顶玻璃天幕,其面积高达1.7平方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在YU7的研发阶段,小米广泛搜集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方案,并最终采纳了EC调光天幕这一方案。为了便于推广和用户理解,小米将其命名为“智能调光天幕”。
智能调光天幕,全称为EC电致变色调光天幕。其中,EC指的是Electrochromic,即一种利用电场来改变材料光学特性的技术。当对EC材料施加电压时,该材料将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起光线透过率的变化。
调光天幕在外观上呈现出独特变化,电化学反应作用下,从明到暗,其色泽由四周渐次由淡蓝过渡至深邃的黑色,犹如水墨画般晕染开来;反之,从暗转明,其颜色则由纯黑逐渐过渡至淡雅的天青色。
波音787飞机上那引人注目的蓝色舷窗,便是这种技术的最知名应用,但那只是第一代EC技术的体现。而到了小米YU7手机上,该技术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主要进步体现在,波音787当时使用的蓝色已经进化为更加纯粹自然的黑灰色;同时,在制造工艺上,EC调光材料能够实现更大面积的覆盖,并且能够适应曲面造型的需求。
在发布会上,雷军亲自提及:「这些特点,如变色功能、防晒效能以及尺寸大小,唯有最新版的EC技术能够实现。」
这代EC调光天幕所能呈现的最终效果令人瞩目,其红外线和紫外线阻隔能力高达99.9%,对可见光的遮挡效果更是达到了99.85%,堪称“最暗遮光效果”,与物理遮阳帘不相上下。
相较于物理遮阳帘,EC调光天幕提供了更为宽敞的头部活动空间,并且确保了顶部视野的完全开阔。
此产品另一显著特性是违背常规直觉。物理遮阳帘不仅占据了车顶的头部空间,而且所吸收的热量中,大部分会传递至车内。相较之下,EC调光天幕由于与外界空气有较大面积的接触,尤其是在开启状态下,其表面的空气流动能有效带走大量热量,使得车内环境反而比使用物理遮阳帘时更加凉爽。
二、EC VS PDLC,两大调光技术的更迭
提及的搭载全景天幕的车型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所占比例已达到28.6%,预计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约300万台,且增长趋势仍在持续。
因此,天幕调光的需求正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需求,正如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天幕领域也正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焦点。
小米等众多汽车制造商正在研究的、计划大规模生产的调光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和EC电致变色技术。
PDLC的显著特点在于,当未通电时,液晶分子在聚合物基板上呈现无规则分布,这种无序状态导致光线在穿透过程中产生散射,因而呈现出乳白色或不透明的雾状。然而,一旦通电,液晶分子便会有序排列,光线得以顺畅通过,从而呈现出透明效果。相较之下,PDLC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而更多被应用于酒店浴室中的雾化玻璃。
BBA品牌率先在汽车领域引入了PDLC技术。以奔驰为例,它在2011年推出的SLK R172车型上配备了Magic Sky Control智能天窗,此技术随后也被应用于迈巴赫S600车型;同样,宝马在2021年推出的纯电动iX车型中也采用了这项技术。
在随后的数年间,岚图Free、路特斯的Eletre/Emeya、极星以及大众ID.7等车型均相继配备了PDLC智能调光天幕。而近期,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品牌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为最新使用此类调光天幕的汽车品牌。
PDLC技术的一大优势在于其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量也相对较多,然而,其不足之处同样十分明显。
即便在电流通过的情况下,由于玻璃内部含有液晶分子,装备了PDLC技术的玻璃并非完全透明,反而呈现出一种轻微的“朦胧”感。
此外,该设备必须保持持续供电以维持其透明度,所需电压范围大约在12伏至60伏之间。
第三,该技术通过光线的散射作用实现隐私保护,然而,它并非通过光的反射或吸收来达到隔热和防晒的目的。
故此,历经BBA等传统汽车制造商运用PDLC技术进行调光多年之后,若干新兴汽车品牌企业已着手研究新型的调光技术。
极氪品牌在创立初期,即在2021年推出的首款车型极氪001上,便引入了EC调光技术。这项技术由国内供应商光羿科技提供。光羿科技的EC调光技术此前已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且该公司同年启动了苏州工厂的建设,旨在为汽车行业提供大规模的EC调光产品配套。
极氪001配备了蓝色的第一代EC调光天幕,2022年,光羿与蔚来携手研发了新一代黑灰色EC产品,并在蔚来旗下的EC7、EC6、ET7、ET5T等多款车型上逐步实现量产。在此期间,阿维塔、比亚迪海洋、广汽埃安等品牌的车型所使用的调光天幕,均由光羿科技负责提供。
对于主机厂来说,在PDLC与EC这两项主流技术之间作出抉择,当前的优势与劣势已表现得相当清晰:
这两种技术是目前量产车型天幕上可用的唯一调光手段,同时,EC天幕凭借其更卓越的隔热和防晒性能,也日益成为市场上的主流选项。
三、从调光天幕,走向全车调光
调光技术的进步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向高端化发展的步伐相辅相成。诸如极氪、蔚来、小米等众多国内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探索豪华高端市场。EC调光技术如今已被国内众多主要汽车品牌所采纳,包括上述品牌,正迎来出货量的迅猛增长阶段。
依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截至2024年初,该产品的总销售量已逼近十万套大关;而进入今年五月,其单月发货数量更是突破了万套大关。
辅助驾驶技术的进步与智能座舱的兴起,使得车辆上的每一块玻璃,从天幕到侧窗,再到前后风挡,都将具备智能调光功能,我们称之为“整车调光”。这样的设计让汽车愈发接近于一个真正的“移动生活空间”。
目前,我们与L3/L4级自动驾驶的实现尚有一段时日。然而,至少在调光天幕这一领域,得益于YU7 Max的推动,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大多数电动车都将普遍配备这项技术。
在酷暑难耐的夏日,若能拉开可调节亮度的天幕,凭借其电致变色的功能,整片玻璃便由边缘至中心,宛如中国水墨画卷般,从淡蓝渐变为深黑,让人不禁联想到烟雨蒙蒙的江南山水,此情此景,亦不失为一种别样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