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刻您打算购置一部全新的小米YU7,销售人员很可能向您透露,您得等到明年上半年的某个时间才能提车。
小米SU7在首年的销售表现十分亮眼,销量突破了25万台。而YU7更是缔造了一个惊人的销售传奇,仅在开售18小时内便成功锁定超过24万台订单。自此,小米便停止了对外公布新的订单数据,因为按照当年的产能,剩余的货量已确定售罄。
YU7作为一款备受瞩目的热销产品,无疑展现了其独到的产品理解力;在技术层面,YU7的配置表现更为大胆。例如,SU7曾在防晒隔热功能上大肆宣传,深受女性消费者的青睐;而YU7在此次升级中,Max版本更是标配了EC调光天幕,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性能。
去年,我们得知小米SU7的销售配置中,「标准版、Pro版和Max版」的比例大约为3比3比4。若YU7大致保持这一比例,那么随着YU7 Max的推出,仅EC调光天幕这一项,销量就已接近10万套。
YU7这款现象级产品推动了硬科技供应链的迅猛发展,诸如EC调光天幕这类产品,或许将如同辅助驾驶系统和空气悬架一般,成为众多车型的标准配置。更进一步,未来在该领域甚至有望孕育出类似于“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链巨头。
自2021年起,EC调光技术伴随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广泛推广而逐渐崭露头角;在小米YU7推出之前,YU7 Max版不仅成为标配,还引发了抢购热潮,目前这一发展势头正愈发迅猛。
比物理遮光更凉快,小米YU7的天幕黑科技
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生产,特别是Model 3和Model Y这两款新推出的电动汽车,极大地推动了全景玻璃天幕的广泛应用。
这里蕴含着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全景玻璃天幕仅需3至5毫米的薄度,便能释放出原本顶棚区域3至5厘米的头部空间。这一空间魔术,对于工程师进行空间布局以及提升用户的乘坐感受,都显得尤为宝贵。
到了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对全景玻璃天幕的配置接受度显著提升,其配置比例已攀升至28.6%,换言之,每销售出四辆新能源车,其中就有一辆配备了全景玻璃天幕。
全景天幕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受到阳光直射,尤其是在那些销售情况良好的南方地区。
以往,众多汽车制造商,包括特斯拉,对此问题并未给予充分关注。然而,去年小米SU7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电动车不耐高温”的固有观念。雷军通过将特斯拉Model 3与小米SU7进行对比,指出在38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两者持续暴晒1.5小时后,Model 3车内温度高达71.5℃,而小米SU7车内温度仅为59.5℃,相差整整12℃。
小米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者对防晒产品的需求,这一举措的显著成果之一便是SU7车型中女性车主的比例显著增加,雷军在2024年7月的年度演讲中曾公开指出,SU7的女性车主订单量已超过40%。
SU7的防晒隔热功能是通过在玻璃表面施加多层银色涂层来达成的,其前风挡玻璃采用了三层银涂层,而车顶的天幕则使用了两层。然而,需注意的是,这种银涂层主要针对的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这两种不可见光,而对于能量更甚的可见光,其占比高达整体能量的约50%,银涂层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类问题。
小米YU7搭载了更大尺寸的车顶玻璃天幕,其面积高达1.7平方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在YU7的研发阶段,小米广泛搜集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方案,经过精心筛选,最终确定了采用EC调光天幕技术。为了便于推广和消费者理解,小米将其命名为“智能调光天幕”。
智能调光天幕,全称为EC电致变色调光天幕。其中,EC指的是Electrochromic,即一种利用电场来调节材料光学性质的技术。当对EC材料施加电压时,该材料将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起光线透过率的改变。
外观上,电化学反应的作用使得调光天幕在从亮转暗的过程中,边缘先由淡淡的蓝色逐渐过渡至深邃的黑色,其色彩蔓延的景象宛如水墨画中的晕染效果;相反,在从暗转亮的过程中,天幕则会从纯黑逐渐过渡至淡雅的天青色。
波音787飞机上那引人注目的蓝色舷窗便是这种技术的最知名应用,然而这仅仅是第一代EC技术的体现。到了小米YU7手机上,该技术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主要进步体现在波音787最初仅采用蓝色,而如今则实现了更加纯净、自然的黑灰色效果;在制造工艺方面,EC调光材料的应用面积得以扩大,同时还能支持曲面造型的设计。
在发布会现场,雷军亲自指出,只有新一代的EC技术,才能实现变色效果、提供防晒功能,以及满足对面积大小的需求。
这代EC调光天幕的最终呈现效果卓越,其红外线和紫外线隔绝能力高达99.9%,对可见光的遮光率更是达到了99.85%,其最暗遮光效果甚至可以与物理遮阳帘相媲美。
与物理遮阳帘相较,EC调光天幕提供了更为宽敞的头部活动空间,并且确保了顶部视野的完全开阔与通透。
该产品还具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特性。物理遮阳帘不仅占据了车内的头部空间,而且所吸收的热量中,大部分会传递至车内空间。相比之下,EC调光天幕由于与外界空气有较大面积的接触,尤其是在开启状态下,其表面的空气流动能够带走大量热量,因此,它反而比物理遮阳帘更加凉爽。
两大调光技术的更迭
提及之前,配备全景天窗的汽车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所占比例已达到28.6%,若以2024年为参照,这一数字将接近300万台,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上升。
因此,对天幕调光功能的需求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需求变得日益重要,堪比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底盘。与此同时,智能天幕这一领域正逐渐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焦点。
小米等众多汽车制造商正在评估的,并计划大规模生产的调光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聚合物分散液晶技术PDLC和电致变色技术EC。
PDLC的特殊之处在于,当未通电时,液晶分子在聚合物基板上呈现无规则的分布,这种无序状态导致光线穿过时产生散射,因此呈现出乳白色或不透明的雾状效果。然而,一旦通电,液晶分子便会有序排列,光线得以顺畅通过,从而呈现出透明的外观。相较于汽车领域,PDLC在酒店浴室雾化玻璃方面的应用更为人们所熟知。
BBA品牌在汽车领域率先引入了PDLC技术。以奔驰为例,它在2011年推出的SLK R172车型上配备了Magic Sky Control智能天窗,这一技术随后也被应用于迈巴赫S600车型上;同样,宝马也在2021年的纯电动iX车型中采用了这项技术。
在随后的数年间,岚图Free、路特斯的Eletre和Emeya、极星以及大众的ID.7等车型均陆续配备了PDLC调光天幕。而近期,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品牌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为最新采用此类调光技术的品牌之一。
PDLC技术的一大优势在于其技术成熟度较高,同时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供应商也较为丰富,然而,其不足之处同样十分明显。
即便在电源开启的情况下,由于玻璃内部含有液晶分子,装备了PDLC技术的玻璃并非完全透明,而是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朦胧”感。
此外,该设备必须不断供电以维持其透明度,所需电压范围大约在12伏至60伏之间。
第三,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散射光线,从而实现隐私保护的目的,然而,这种做法并未借助反射或吸收光线来达到隔热和防晒的效果。
故而,在众多传统汽车制造商如BBA等运用PDLC技术进行调光已历经多年之后,部分新兴汽车品牌企业已开始尝试研究新的调光技术。
极氪品牌自创立伊始,在2021年推出的首款车型极氪001上,便引入了EC调光技术。这项技术源自我国本土供应商——光羿科技。光羿科技的EC调光技术此前已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同年,光羿科技还投资建设了苏州工厂,专门为汽车行业提供规模化的EC调光产品。
极氪001所配备的初代EC调光天幕呈现蓝色,到了2022年,光羿科技与蔚来携手研发了一款黑灰色的EC产品,该产品随后在蔚来旗下的EC7、EC6、ET7、ET5T等多款车型上逐步投入生产。与此同时,阿维塔、比亚迪海洋、广汽埃安等品牌的车型调光天幕,亦由光羿科技负责供应。
对于主机厂来说,在PDLC与EC这两大主流技术之间进行抉择,当前的利弊对比已十分清晰:
EC与PDLC不同,安装后不会出现雾化现象,其本身保持完全的透明度,这从本质上完美地符合了汽车制造商对于全景天幕设计的初衷。
PDLC实际上并不具备防晒隔热的功能,而EC则是通过吸收光能来达到良好的防晒隔热效果。
成本上,EC随着大规模的量产已经趋近于PDLC。
这两种技术是目前在量产车天幕上所能采用的唯一调光手段,同时,EC天幕凭借其更卓越的隔热和防晒性能,已经逐渐成为了市场中的主流选择。
从调光天幕,走向全车调光
调光技术的进步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向高端化发展的趋势相辅相成。诸如极氪、蔚来、小米等众多国内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探索豪华高端市场。如今,EC调光技术已被国内众多主要汽车品牌所采纳,包括上述品牌在内,正迎来出货量的迅猛增长阶段。
依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截至2024年初,该产品的总销售量已逼近十万套大关;而到了今年五月,单月的交付数量更是突破了万套的界限。
随着辅助驾驶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座舱的日益完善,车辆上所有的玻璃部分,诸如天幕、侧窗以及前后风挡,都将具备智能调光功能,即所谓的“整车调光”技术。这样一来,汽车将更加贴近于一个真正的“移动生活空间”。
目前,我们距离达到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有一段时日。然而,至少在调光天幕这一领域,得益于YU7 Max的推动,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绝大多数电动车都将普遍配备这项技术。
在酷暑难耐的夏日,若能拉开可调节亮度的天幕,凭借其电致变色的功能,玻璃表面便从边缘至中心呈现出类似中国水墨画的渐变效果,由浅蓝渐至深黑,仿佛让人置身于烟雨蒙蒙的江南山水之中,此情此景,亦不失为一种别样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