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8小时内,锁定订单数突破24万台——不久前,小米推出的首款电动SUV小米YU7成功刷新了行业纪录。回溯至15个月前,自首辆车上市以来,小米汽车已累计完成30万辆的交付任务。国际电动汽车资讯平台ArenaEV发表评论指出:“小米YU7凭借创纪录的订单量,激起了电动汽车市场的热烈反响”。6月30日,车Fans这一第三方机构公布,小米汽车在短短一周内成功锁定订单量达到28万台,这一成绩刷新了我国汽车行业的最高记录。
(施星言 摄)
小米汽车的畅销,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7月10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今年前六个月,汽车市场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产销量均突破了1500万辆,同比增长率均达到了10%以上。在这些数据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率均超过了40%。
“卷”技术创新不“卷”价格
上周末,北京某商场的小米汽车专卖店内人潮涌动,尽管YU7的正式上市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并且创下了3分钟内订单量突破20万辆的惊人成绩,但这款车型在市场上的热度依然不减。
(施星言 摄)
来到店铺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放置的客流指示牌——这种在主题公园、热门IP快闪活动中常见的客流管理手段,在汽车销售领域却较为少见,这直接反映了小米YU7的极高关注度。
去年购买特斯拉车型时,我耐心地等了整整五个月,而如今想要购买小米产品,却需等待长达半年之久。常言道,“好饭不怕晚”,看来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也是大有可为。车主江先生如是说。
购车需排队等候,新车交付需等待整整一年——上次目睹如此火爆的销售场面,已是十年前的特斯拉时代,而如今这一现象已转化为“北京制造”的小米汽车的盛况。这一价值重铸的背后,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逆袭”的传奇故事。
(施星言 摄)
在小米SU7正式推出之前,许多人基于过往对中国品牌的固有观念,对其抱有特定的期望——小米涉足汽车领域,难道是要成为汽车行业中的价格杀手吗?尽管轿跑SU7的起售价为21.59万元,豪华高性能SUV车型YU7的起售价为25.35万元,但这两款车型并未参与价格战的竞争。相反,它们在技术上、安全性上以及用户体验上展开激烈竞争,而并未在价格上展开争夺。
在本土同行创新力量的推动下,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亦加速了发展步伐。小米YU7发布短短数日之后,特斯拉便在中国官网上宣布,其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的长续航版进行了产品升级。此次升级通过安装“加速提升”软件包来完成,续航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此举亦被业界人士解读为对小米YU7的直接回应。
从追赶对手到超越,不通过价格竞争,仅凭创新就能在市场上取得胜利,以小米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全球70%的电动汽车均产自中国。这些车辆配备了极为先进的车载技术,每一辆车上都融入了华为和小米的技术元素,一旦上车,你无需进行手机配对,你的整个数字生活便会自动与车内系统同步。”近日,福特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法利并非首次对中国对手赞誉有加。在2024年,他就曾评价小米为“一个远超汽车企业的强大行业巨头及消费品牌。”
老百姓愿意为好产品买单
今年已经29岁的黄女士,居住在北京,她在今年1月份做出了购买新车的决定。尽管她家中已经拥有一辆德国豪华品牌的基础款汽车,但她还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小米YU7这款车型上。
并非仅此一例,在湖北武汉,孙女士家中原本已拥有一辆日产豪华轿车,于去年又添置了一辆SU7,她对最新推出的YU7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咱们家还缺一辆SUV呢,真想赶紧下手。”
昔日,在汽车消费领域,男性用户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小米品牌的SU7和YU7两款新车型的相继问世,汽车消费群体正迎来一股新的活力。将女性乘客从副驾驶座位转移到驾驶席、在追求卓越性能的同时不忘注重驾驶的便捷性、在产品设计上充分关照到有小孩的家庭用户的需求……雷军近期透露,小米汽车的用户群体中,车主的平均年龄大约是33岁,其中女性车主的比例已高达30%。
某些传统需求要么已达到饱和状态,要么已经过时,与此同时,新型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了大众的普遍愿望。实际上,消费者并非缺乏资金,而是未能发现满足他们需求的优质商品。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的观点中,从《哪吒》这一IP的火爆流行,到小米YU7的热销现象,都表明民众并非缺乏消费能力,而是市场上缺乏能够准确击中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YU7的起始售价已超过25万元大关;在这一价位区间,传统豪华品牌曾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国产汽车则往往只能通过降低售价来争夺市场份额。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指出,小米公司已经打破了这一局面,消费者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那些了解用户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高质量属性的国产电动汽车,这一趋势将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小米YU7的畅销更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创新是开启中国巨大消费市场潜能的关键。
数据显示,在购买YU7的消费者中,大约有六成至七成是出于增购或换购的目的。这些购车者的平均年龄略高于SU7的目标消费群体,然而他们主要还是以“95后”和年轻家庭为用车主力。“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明了:大家普遍对中国经济以及个人生活前景抱有乐观的预期。”厉克奥博如此分析。
造车跃升北京制造业第一大产业
夏日炎炎,众多热衷于科技与汽车领域的全国家庭纷纷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视为暑期热门的打卡景点。该工厂预计在年内将迎来十万的参观者。位于京城东南部的这一超级工厂,每当开放参观预约,名额总是迅速被抢购一空。
魅力既存在于工厂之中,亦不局限于工厂之内。位于这片面积超过北海公园的智造园区,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体验等多元化功能汇聚一堂。智能机械臂轻盈舞动,9100吨的超巨型压铸岛将铝水迅速转化为大型一体化零件,人工智能助力视觉检测与作业协同,众多机器人自动高效运作,车身车间关键工序实现百分百自动化……在这条智能制造产线上,每一个生动的数字都见证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春节期间,田丹这位资深的米粉在参观了小米汽车制造厂之后,向记者透露,他和伴侣已经下定决心,待YU7车型一经上市,便立即进行预订。在YU7开售的当晚,田丹仅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完成了订单的锁定和支付。不久的将来,他预定的那款钛金属色的YU7 MAX,将从他亲自参观过的生产线中诞生。
小米汽车、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车等,目前北京地区拥有8家整车制造企业。2024年,汽车与交通产业产值得以突破44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幅度超过15%。以小米汽车自发布以来15个月内交付超过30万辆的数据为依据,单就小米汽车这一家企业而言,其在这段时间内所实现的汽车产值已经超过了600亿元;随着YU7的上市,小米汽车的年产值有望进一步攀升,突破千亿大关。
在数千亿产值的背后,汇聚了产业链上下游成千上万家供应商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数百万家庭实现增收和致富的重要保障。我们决定在北京进行汽车制造,积极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在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时,我们设定了一个原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北京本地的供应商以及京津冀地区的供应商。雷军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的专访中提到,除了电池供应商之外,小米公司目前与30%至40%的合作伙伴均来自京津冀地区。
目前,这一数据持续上升。记者在探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制造厂时观察到,紧挨着小米汽车制造厂的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基地项目正在施工中。雷军透露,随着宁德时代在华北地区首个电池工厂预计明年投入生产,小米将能实现70%的供应链配套在京津冀地区供应。
目前,汽车制造行业已成为北京市制造业的龙头产业。在2024年,北京市的汽车制造业实现了超过15%的增长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了大约30万辆,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近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