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表面看起来容易,其实里面有很多门道。平台收取的佣金是怎么算的?店铺虽然总说被平台压榨,却又不肯离开。配送员送一单能赚多少?这篇文章会用最简单的话,把外卖的运作方式讲清楚。
一、平台:坐拥流量的“中间商”如何日进斗金?
外卖平台的核心商业模式,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收租子。
这个平台既不制作餐饮,也不聘请烹饪人员,却能够从每笔交易中抽取20%到25%的收益,以一份30元的外卖为例,平台一般会扣除6到7元5角钱,但这仅仅是显而易见的部分,背后真正的运作方式要更为错综复杂
佣金+配送费的“双重收割”
商家要缴纳交易额大约两成的中介费,这是美团、饿了么的公开抽成比例,买家支付的送费,平台也会从中分走一部分,比如顾客支付五元送费,快递员或许只能拿到三元,另外两元被平台截留。
保底抽成的“霸王条款”
平台设定了最低佣金标准,以防止商家利用低价商品规避分成,具体来说,某个订单的提成比例是20%,但有一个5元的保底金额,举例说明,当顾客选择25元的餐点时,正常情况下平台能抽取5元,但如果顾客只选15元的餐点,按照比例计算提成只有3元,这种情况下平台会强制按5元收取,最终导致商家实际承担的分成比例高达33%。
竞价排名:商家的“流量税”
商家若想位于搜索结果的前列,每天必须付出数百元的广告开销。一位奶茶经营者的坦言是:该平台如同房东,不仅要求支付租费(佣金),还索要“入场费”(广告费)。
二、商家:被平台绑架的“打工人”
每获得100元收入,就有25元要上缴给平台。这种情况是众多外卖经营者的普遍状况。但他们依然选择继续经营,原因何在?
1. 商家的成本账本
以一份标价30元的黄焖鸡米饭为例:
商家仍需承担房租、水电以及人工等固定开销。假如每天有100笔交易,月内利润大约能达到3.3万元。相比之下,实体店铺中类似的餐厅每月的盈利或许只有2万元。虽然外卖行业的利润率看起来不高,但通过扩大业务量可以维持经营。
2. 商家的生存法则
三、骑手:用命换钱的“跑单机器”
张师傅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每个月能赚到大约八千元。但这笔钱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
1. 收入结构解剖
真实状况:张师傅某日完成四十笔交易,获得报酬三百二十元。不过遭遇一次投诉被罚五十元,又因违反交通信号灯规定缴纳两百元罚款,最终到手仅剩七十元。
2. 平台的“控本秘籍”
四、消费者:你以为的“便宜”都是幻觉
当李华支付35元时,他可能没意识到:
更不易察觉的是耗费的时长,等40分钟的外卖,折合起来就相当于损失了10块钱,按每小时15元算。
五、未来的外卖江湖:谁在打破僵局?
管控措施: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平台抽成率最高为15%,不过平台借助“技术使用补偿”“执行服务费”等不同说法规避了这一规定。
商家开始造反:一些品牌自行开发小程序,将顾客引导至专属平台。一位炸鸡店经营者透露:当前每笔交易能多赚五块钱,不过订单数量却减少了三成。
科技革新:无人送货汽车已在北京、深圳开展测试,单次作业费用能压缩到2元,不过近期难以全面推广。
六、结语: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外卖生态链上的每个角色都在负重前行:
这个商业运作方式宛若急速旋转的陀螺,所有人皆被卷入其中,无法抽身。也许惟一的解法,是回归商业的根基——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有尊严地生存下去。某平台的高层人士私下里说道:“我们当下攫取的不是财富,而是岁月。以资本换取体量,以体量谋求前景,只是不清楚这个前景何时才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