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进军汽车领域的步伐突然遭遇了紧急制动。近期,传闻指出小米的汽车制造计划已被暂停,公司内部正在进行对该项目的重新审视。至于叫停的具体原因,官方并未提供任何解释。面对这一情况,媒体试图向小米官方求证。然而,小米官方对于传言并未作出回应,仅简单回应称:“小米汽车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造车资质还未解决
关于小米造车遭遇困境的消息并非首次传出。自2021年3月小米宣布进军汽车领域以来,官方公布的造车动态寥寥无几,主要依赖小米及其创始人雷军的话题效应以及零星的小道消息维持着公众的关注。此外,智能手机这一核心业务正面临收缩、盈利下滑的问题,同时,众多造车新势力纷纷退出舞台,外界对于小米能否最终造出汽车,仍然抱有疑虑。
在众多关于小米涉足汽车制造的不利传闻中,工厂建设已经启动,然而,关于造车所需的资质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这成为了悬在小米头上的一大难题。这实际上是新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门槛之一,正如蔚来汽车至今仍依赖江淮汽车代工生产。其他汽车制造商则选择了通过收购来获取生产资质,例如,零跑汽车在去年年底完成了对福建新福达汽车的全资收购,从而获得了进入造车领域的资格。小鹏汽车通过缴纳1600万元取得了广东福迪汽车的全部股权,从而获得了生产许可。相较之下,理想汽车为了获取生产资质,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他们以6.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重庆力帆,进而拥有了相应的生产资格。
小米若想取得生产许可,很可能需要采取此种途径。据彭博社先前报道,小米近期一直在与我国相关部门展开协商,然而截至目前,尚未获得相关批准。如果汽车生产资质申请未获批准,小米或许将选择收购或委托加工。因此,有关小米收购宝沃汽车工厂、北京现代第二工厂以及寻求北汽代工的传闻接连出现。再加上小米汽车方面始终未作出正面回复,这些传言也愈演愈烈。
就在十月尾声,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公布,小米汽车制造厂有望在2023年的6月至7月间取得汽车生产许可。他们透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车有望在2024年的上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这一喜讯尚未得到小米官方的确认。如果这一信息确实无误,对于迟迟未露面且目前尚无具体信息的小米而言,这将是实现量产的重要一步。
在过去的一年里,小米不仅在自建工厂方面有所动作,随着量产进程的逐步深入,其在汽车行业的全产业链布局实际上也在迅速推进。小米集团、小米产业基金以及顺为资本这三支主力部队,通过连续的投资、入股和并购,已经将触角延伸至汽车产业的各个领域。芯片行业方面,公司投资了泰睿思、比亚迪半导体、黑芝麻智能等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则投资了泽景电子、博泰车联网、睿米科技等公司;至于自动驾驶领域,公司完成了对深动科技的收购,并对Momenta、禾赛科技、新核云等企业进行了投资;而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投资了卫蓝新能源、珠海冠宇、中航锂电、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多家单位。
在汽车领域,企业通过并购与投资构建自家的供应链及技术实力是一种普遍现象。以小米为例,其智能驾驶技术正是得益于对DeepMotion公司的收购,若非如此,凭借小米现有的研发进度,恐难以在今年实现相关功能的展示。众多企业已实践了这种整合型创新,如北汽和恒大,后者更是用“买买买、圈圈圈”来形容其发展汽车产业的策略。然而,这种模式能否取得成功尚存疑问,对于整车企业来说,并非仅仅是进行组装那么容易。
行业形势陡降
可能是今年市场形势的剧变,让小米对涉足汽车行业产生了疑虑。自今年第二季度起,新兴造车企业所承受的压力急剧攀升,企业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曾经风光无限的“蔚小理”如今股价普遍大幅下滑,其中部分企业的市值跌幅甚至超过了90%。今年新上市的零跑汽车,上市后股价即跌破发行价,市值仅剩200亿港元。威马汽车尚未面市,面临着融资难题,自今年10月份起,公司开始实行节俭措施,整个管理层薪资下调了50%,同时,普通员工的工资也仅剩下了原来的七成。
从市场观察,众多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呈现出显著增长,增长势头迅猛。以吉利旗下的极氪为例,其10月份的销量已成功跨越了一万台大关;同样,广汽埃安、奇瑞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以及长城新能源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也在迅速攀升。与此同时,月销量逼近20万辆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内与特斯拉展开激烈竞争,已然成为不容小觑的强大力量。随着传统汽车制造商们加大研发力度,新兴势力将遭遇何种挑战?恰巧的是,这些传统车企的新一代汽车平台预计将在2024年和2025年陆续推出,而这个时间点也正是小米汽车正式亮相的时刻。
宝马新一代车型预计于2025年与公众见面,与此同时,奔驰基于全新MMA平台的紧凑型车型也计划在2024年左右投入市场。奥迪基于PPE平台的新产品亦将在2024年实现国产化,值得一提的是,PPE平台正是奥迪即将推出的新一代平台。大众汽车则计划在2024年全面启用全新的SSP纯电平台,该平台一旦投入使用,将作为大众未来电动汽车生产的主力平台。尤其是广大民众,近期在中国市场投入约139亿人民币,对地平线进行投资并增强其软件实力。如此规模的投入,无疑给那些尚未推出新车的汽车新势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当前,新兴力量的角逐已迈入第四阶段,前三个阶段分别聚焦于融资争夺、量产交付以及月销量突破万辆的较量。新的一轮竞赛着重考察的是企业的运营与盈利实力。今年,自游家等新兴力量加入竞争行列,但整体反响较为平淡,并未掀起太大波澜。另外,在十月底,历经波折的恒驰5完成了首批交付;同时,集度的首款量产车型ROBO-01探月限定版也正式与市场见面。这表明,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领域,想要突破重围正变得愈发困难。对小米来说,他们新产品的问世还需等待两年以上,届时市场形势将难以预料,而小米究竟拥有哪些优势,亦是一个待解之谜。
小米开弓无回头箭
近期,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声,指出汽车产业唯有年销量达到1000万辆方可维持生存,此言论随即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讨论。从行业整体来看,能够实现年销1000万辆的汽车企业寥寥无几,仅有少数几家。而在中国汽车企业中,年销量突破百万辆已是极为不易,小米公司又如何能够实现这一千万辆的宏伟目标呢?
据新闻报道,小米即将推出的首款车型为一款轿车,售价预计控制在30万元以下。该车型的主要动力电池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同时也不排除会选用其他几家小米所投资的电池厂商的产品;至于激光雷达技术,则已确定由禾赛科技提供,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激光雷达厂商也是小米在2021年11月投资的企业。此外,根据10月底雷军在小米汽车内部发表讲话的视频显示,小米汽车的首台工程车已经完成生产并投入使用。在此之前,小米公司对外公布,其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步入测试流程,并设定了在2024年力争跻身行业领先行列的目标。
若以现有资料为依据,小米推出的首款汽车未来将面临Model 3、小鹏P7、极氪001、比亚迪汉等车型的竞争。这些车型均在该细分市场中表现突出。然而,小米汽车在失去先机的情况下,究竟凭借何种手段才能实现超越呢?
喜讯传来,鉴于华为问界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显著成绩,加之小米线下门店已超过2000家,对其汽车业务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手机领域,小米凭借其超高的性价比实现了颠覆性的成功,特别是在价格上颇具优势。在此之前,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曾提出,15万元是智能电动车企业实现盈利的最低门槛。小米凭借降低智能手机价格的成功,是否能够再次实现智能电动汽车价格的降幅呢?
夏一平,集度汽车的CEO,在发布会结束后的媒体交流会上坦诚表示,“当前时机确实已晚”。对于小米而言,这一点尤为明显。或许,小米内部出现的自我质疑便是导致这一状况的缘由。若汽车制造之路不通,那么小米的转型之路又将走向何方呢?华为计划转型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以填补手机业务的空缺。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进军汽车行业似乎已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