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网站记者温冲、于建平,在首都北京进行报道。
小米YU7的热销现象背后,其交付时间持续延长,最长达15个月以上,意味着消费者需等到2026年9月才能收到手机。
面对延长的交货时间,一方面,极氪、蔚来、阿维塔等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采取行动,宣称将向小米YU7等多个品牌车型的预订用户退还定金并提供补偿。另一方面,已经下单的用户开始将订单转手。在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加价转售订单的信息,价格从3000元至20000元不等。
此外,《华夏时报》记者观察到,在小米YU7出现大量订单的情况下,存在一个独特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原本使用的是小米SU7,并且其中一部分用户还成为了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的受影响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宣称“中途放弃并更换了配置”,而另一些人则是“在提起诉讼的同时,购买了YU7”。
车企“截胡”用户,“黄牛”转卖订单
短短3分钟内大定数量便突破了20万台,1小时后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28.9万台,18小时后锁单量也达到了24万台,小米YU7的销量异常火爆。然而,随着订单量的激增,小米汽车所面临的交付难题也愈发凸显。
6月26日22点整,小米YU7正式开始销售,此次推出了两款车型,一类是“现车”,另一类则是“定制车”。“现车”指的是售价为35.04万元的YU7 Max,消费者需支付2万元作为订金,订金支付后,车辆将在1至5周内交付,而开售当夜这些“现车”便已销售一空。选购定制版新车涵盖标准型、Pro级和Max顶配,起售价为25.35万元,需支付5000元定金,锁定订单后,预计在8月份开始进行首批车辆的交付。
6月30日,《华夏时报》记者对小米汽车App进行了再次访问,注意到小米YU7的预计交付时间持续推迟:标准版在锁单后最短需等待57至60周才能收到,而Pro版预计的交付时间在50至53周之间,Max版则预计需要37至40周。
也就是说,小米YU7的交货时间最长可达一年又三个月,消费者需等到2026年9月才能收到车辆。鉴于这一较长的等待期,不少汽车制造商已开始抢夺原本预定购买小米YU7的用户订单。
《华夏时报》记者留意到,蔚来、极氪等品牌的销售顾问在网络上大量发布“回收”信息:“若你因小米YU7盲锁而感到后悔,已付定金无妨,购买蔚来产品可抵扣”“针对心碎的小米准车主,我愿意为你承担定金损失。”
蔚来汽车的销售人员向《华夏时报》的记者明确表示,消费者在购买蔚来品牌的任何一款车型时,均有权补交定金。此外,仅需出示(小米YU7)的订单以及付款的截图,便能够用于抵扣购买蔚来车型的费用,且这一抵扣将直接从车价中扣除。
华夏时报的记者对极氪的销售人员进行了询问确认,对方回应称:“确实存在此事,是以积分的方式退还给您。”以小米车型为例,若消费者预付了5000元定金,在购买极氪车型时,将获得等值于5000元的五万积分,这些积分可在极氪商城用于购物。
此外,据多家媒体报道,极氪和蔚来之外,阿维塔以及智己也相继为预订了包括小米YU7在内的众多品牌车型的消费者推出了优惠政策,即若用户选择转投自家产品,将可获得相应的退订补偿。
实际上,汽车制造商试图抢走小米的订单并非第一次发生。今年四月,就有网友观察到阿维塔的线下店铺张贴了“退订‘米’产品,‘TA’来保障”的广告,同时注明了5000元的补贴,意在吸引小米的潜在消费者。
小米YU7的订单交付周期较长,这一现象同时也催生了订单转让的“黄牛”生意。
《华夏时报》记者观察到,在诸如闲鱼、转转等众多二手交易平台中,小米YU7订单的溢价转让现象十分普遍。以闲鱼为例,若在搜索栏中输入“汽车订单转让”进行检索,小米YU7的订单往往位列搜索结果的首位。这些订单的溢价幅度跨度较大,从3000元至20000万元不等,且溢价金额与订单交付时间的长短有着直接的联系。
卖家透露,该车辆在短短三分钟内便被抢购一空,预计将在22至25周内完成交付,买家将享有优先提车资格,而订单转让的代价则是5000元。另一位卖家则指出,订单可以转让,交付时间预计在8至11周,转让费用高达8888元。
在众多转单信息中,不难发现众多疑似“黄牛”的踪迹,这些订单信息通常以表格形式展示。公布的订单数量,少的仅有二十余个,多的则达到七十余个,甚至有的接近一百二十个。在这些订单中,交付周期跨度较大,从1到5周不等,最长可达54到57周。同时,还配有相关文案,如“小米YU7包改单一手户”“无需等待,配色配置均可选”“准现车或周期较短”。
小米汽车两推限时改配,已有SU7 Ultra准车主行动
7月1日,小米汽车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小米YU7将进行限时升级配置。在此期间,即7月6日早上10点至7月7日全天,所有已锁定订单的用户(不包括现车订单)均有资格参与这一配置升级活动。
本次限时更换配置与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发布会上所宣布的“至6月29日24时为止,对于已锁定订单但尚未交付的小米SU7、小米SU7 Ultra,用户可在规定时间内更换为小米YU7”的做法有所不同。本次的配置更换仅限于YU7的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之间进行版本升级,或者对YU7的订单配置进行调整。
雷军宣布小米SU7、小米SU7 Ultra的锁单未交付用户可更换为YU7后,部分准车主已作出选择,他们中甚至包括之前为SU7 Ultra维权的准车主。
在小米YU7正式面市后的第二天,李煜,这位从小米SU7 Ultra升级至YU7的驾驶者,向《华夏时报》的记者吐露了他的首个心声:“我在中途便下了车。”
李煜之所以选择中途下车,缘于他曾是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中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维权准车主之一。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他始终在追求“寻求说法、寻求解决方案”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现在,随着“小米SU7、小米SU7 Ultra 锁定订单尚未交付的用户可临时更换为小米YU7”这一信息的发布,李煜选择了放弃原先的维权行动,转而选择了更换为小米YU7。
小米汽车推出的临时改装方案,表面上似乎为正在争取权益的小米SU7 Ultra准用户提供了除了等待“60天冷静期”或直接提起诉讼之外的另一条途径,然而,这种方案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在与李煜的对话中,记者明显察觉到李煜从小米SU7 Ultra维权争议的束缚中解脱后的释然,“终于解决了一桩事,否则这事儿一直牵扯着精力与时间,让人感到非常疲惫。”
然而,对于用户是否能够获得生产优先权,李煜坦言并不了解,亦未曾向小米汽车咨询。至于改配服务的交付期限,雷军在7月1日的公开声明中提到:“若改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将重新规划生产流程,并对交付时间进行重新预估。”这或许暗示着,那些选择改配服务的准车主,在提车时也需要面临更长的等待期。
《华夏时报》记者观察到,这位既是律师又是博主的资深人士,其选择与李煜截然不同。在五月,该律师以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夸大宣传为由,将小米汽车告上了法庭,目前案件已经进入受理阶段,正等待着法院的开庭审理。更引人关注的是,这位律师在起诉小米的同时,还购买了小米YU7。我自认是小米的忠实粉丝,对于产品与宣传,我持明确区分的态度,该购买时就购买,遇到问题就依法提起诉讼,两者之间并无矛盾。
此次大状挑选了Pro型号而非顶级配置,其选择显得尤为慎重。“我们不再追求速度与激情,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购买顶配版。”据小米汽车官方资料,小米YU7共设有三个版本,即YU7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
新增用户或是改配用户,小米YU7的锁单订单已超过24万,年销量目标更是高达35万辆,这些数字使得小米汽车面临着如同特斯拉当年所遭遇的产能困境。据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汽车目前拥有两家工厂,其总产能已达到30万辆。去年3月份起,一期工厂已启动大规模生产,其年度产量目标设定为十五万辆;与此同时,正在施工的二期工厂也规划有同样的年产量,预计将在7月份正式投入运营。
这也预示着即便二期工厂的产能完全投入使用,SU7和YU7的交付任务也已经超出了今年剩余产能的承受范围。6月1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土地转让结果的公告,宣布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以约6.35亿元的价格竞得了亦庄新城YZ00-0606街区0110地块的工业项目。业界普遍推测,这块新获得的地块可能被小米用于建设汽车项目的三期工厂。
关于小米YU7的疑问,或许能在雷军即将举办的直播中得到解答。在6月30日,雷军通过发文透露,自小米YU7发布后,预订量远超预期,他计划于7月2日晚上8点举办一场直播,届时将集中解答大家所关注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