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在发布大定数据之际,我们遭遇了众多质疑之声。近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重返直播舞台,对近期小米汽车YU7的大定数据争议、SU7用户转单率以及行业竞争等众多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答和回应。
据悉,自6月26日小米YU7正式亮相以来,消费者对其反响极其热烈。根据小米汽车官方公布的数据,YU7在开售短短3分钟内,预定量便超过了20万台,1小时内更是突破了28.9万台;经过18小时的销售,小米YU7的订单量已达到24万台,荣登市场最热门车型榜单。雷军不禁感叹:“我确实被这个数字惊呆了,反复看了多次,这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
小米汽车自投放市场便吸引了众多关注,经过数月的波折,作为“流量担当”的小米携其新车型YU7重返公众视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YU7的发布在市场热度与订单量上均显著超越了SU7同期水平。
高流量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并提升转化效率,进而促进销售增长。但若流量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并导致用户评价下滑。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然而,雷军在从SU7过渡到YU7的过程中,其心态经历了一番转变;他直言,最显著的转变在于小米汽车已不再是行业的新参与者,这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雷军重新回到直播平台对订单数据进行回应,这一举动标志着小米公司已经从“被动应对危机”的模式转变为“主动塑造价值”的新阶段。后续工作需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强产能和交付的“硬实力”提升,通过推进亦庄工厂二期工程建设和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努力将交付周期缩短至行业普遍水平(即30周以内),从而降低用户流失率;其次,强化技术透明度的“软实力”构建,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发布智能驾驶安全评估报告和电池防护技术白皮书,以数据化的形式解答之前关于事故的疑问,并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第三点,提升应对公关危机的效能,精简处理流程的复杂性,增强车主对小米的信赖,确保危机的早期发现与控制,避免触发严重的舆论风暴,减轻股价下跌及品牌形象受损的双重打击。此外,改善车内空间舒适度,简化车载系统的操作界面,避开“数据优秀,体验不佳”的误区,将一时的用户流量转化为持久的品牌价值。
返场直播回应销量、质量等话题
三个月之后,雷军再次回归直播间,直播时他身穿浅色衬衫搭配白色T恤,脚上穿着明亮的休闲鞋,头戴小米AI眼镜,以轻松的姿态亮相,戏称自己的装扮与胡兵相似,这一举动迅速拉近了他与观众的距离。
在直播过程中,雷军对YU7大定数据的疑问进行了正面解答。他指出,在大定数据公布后,我们遭遇了众多质疑,有人质疑其可退性。所谓的“犹豫期”看似有些神秘,实则业界普遍采用。因此,我们对于大定量的数据统计方法与所有汽车制造商保持一致。
雷军明确指出,行业常规下,定金支付通常附有犹豫期,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采取三天为限,而我们则将这一期限延长至七天,主要是基于对试驾接待能力的考量。
雷军进一步补充道:“在大规模数据公布之后,我们随即公布了锁定量数据。然而,仍有众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SU7存在转单的可能性。在此,我要明确告知大家,小米SU7和SU7 Ultra的转单数量仅占YU7总订单数的不到15%。”
在谈及产品质量时,雷军强调,YU7的测试范围极为广泛。他深知,小米涉足汽车领域必将受到百万网友的严格审视,任何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因此,早在四年前开始造车之际,雷军就将质量问题置于首位。此外,他还表示,对质量和测试工作极为重视,每年都会亲自参与冬季和夏季的测试,甚至亲自驾车从北京到上海往返两次。
值得关注的是,销量持续上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交付方面的压力。7月4日,记者在小米汽车APP上观察到,小米YU7锁定订单后,最快需等待58至61周才能完成交付;YU7 Pro型号则需51至54周;而YU7 Max型号的交付时间则是39至42周。
面对交付的紧迫压力,雷军向用户发出呼吁,希望他们能够多一份耐心。他指出,目前订单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预估,我们公司正在全力以赴地增加生产能力。对于那些急需购车的消费者,他建议可以关注一下国产新势力品牌的新款产品,比如小鹏G7和理想i8,同时,特斯拉Model Y的升级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YU7订单出现大量订单涌入,市场传闻中透露,众多汽车制造商采取了阻止小米YU7订单的措施。
在直播过程中,雷军对此事进行了讨论,他指出,注意到一些汽车企业销售人员使用的“截和”策略。他还提到,自己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坦白讲,这些内容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包含了一些诋毁和扭曲的信息。雷军进一步强调,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每个产品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自信地展示自己的长处即可,无需对他人进行攻击。
在谈及国际化战略规划时,雷军表示:“目前我国市场订单的生产压力相当显著,因此我们计划将海外拓展的启动时间推迟至2027年。”
以精准定价博“出位”
在新能源SUV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小米YU7的脱颖而出,与它巧妙的价格策略密不可分。从发布会前5分钟果断确定最终售价,到通过“高性价比”策略成功打开市场空间,这种定价手段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较量,更是对消费者心理、竞争对手的弱点以及行业规则的深刻洞察,最终达成了以价格取胜的战略目标。
在直播中,雷军还分享了小米YU7背后的故事。
在讨论YU7的定价策略时,雷军透露:“在发布会前的彩排中,我们仅用了5分钟便确定了最终售价。”尽管团队对于超过25万元的定价有所担忧,然而考虑到产品的强大竞争力——如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高达700TOPS的算力等高端配置,我们最终对定价充满信心。
他特别强调了对于市场竞争的预测:“在发布会之前,存在三个主要顾虑。首先,Model Y的市场影响力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尽管国内品牌多次发起挑战,却未能对其地位构成威胁;其次,豪华高性能SUV这一细分市场是否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再者,高配置带来的成本增加是否会影响到市场的反馈。”
业界普遍认为,小米推出的首款SUV车型YU7,其定价锁定在25万元区间,通过“高配置低价格”的策略,重新塑造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
据相关消息,小米YU7的三个不同版本,包括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它们的售价依次为25.35万元、27.99万元和32.99万元。
就售价而言,小米SU7的三个档次分别为21.59万元、24.59万元以及29.99万元。在Pro和Max版本成为主要销售车型的情况下,YU7在配置上相较于SU7有所增强,但其三个版本的价格普遍高出SU7大约3万元,这样的定价策略有效减少了内部车型的竞争。
小米YU7的主要竞争对手为Model Y,尽管两者配置相近,但YU7在续航能力和智能化配置方面更胜一筹,且售价更是比Model Y低出整整一万元。
在YU7定价信息公布前,雷军曾言:“YU7的配置成本较Model Y高出约六七万元,这算得上是合理的吧?”有观点指出,这种先夸大后降低的定价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潜在消费者的兴趣。同时,它也成功地营造出了超出预期的价格惊喜。
新能源领域的激烈竞争导致许多品牌陷入了价格战的漩涡,然而YU7的定价手法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一困境。首先,它与自家SU7保持三万元的差价,从而避免了自家品牌的内斗;其次,它并未与理想i6、乐道L60等家用SUV直接竞争,而是选择了“极致运动路线”来凸显自身的特色;最后,它将目标锁定在市场统治力极强的Model Y上。
YU7的推出在市场上引发了远超SU7同期的高度关注和订单量,这一现象充分证明了该组合策略的显著成效。此外,YU7及时公开了大规模定销量的实时数据报告,这种连续的数据冲击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热度以及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推动订单量的持续增长。
记者观察到,在本次直播中,雷军首次透露了YU7的用户画像: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岁,比SU7的用户群体年长2至3岁;女性用户占比达到了30%,这一比例比SU7的首销期增长了4.5%;在车身颜色选择上,女性用户更倾向于流金粉和丹霞紫,而男性用户则更偏爱寒武岩灰和深海蓝。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苹果手机的车主在YU7用户中的比例高达52.4%,这一数据比SU7高出4.4个百分点。
王鹏,北京社科院的副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小米汽车的问世为汽车领域注入了新的竞争活力和创新的思维。然而,关于小米汽车是否已渡过危机,他的看法是,短期内,小米汽车仍需应对产能不足和交付周期较长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SU7的问世成功展示了小米打造爆款产品的实力,而YU7的订单火爆也进一步稳固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然而,流量反噬和舆论风险仍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