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小米所比较的“膝部间隙”,并非我们通常所指的后排腿部空间,即膝盖到前排座椅靠背的间隔,而是指乘客坐在后排时,双腿膝盖之间的距离,这种比较方法,关注的是用户一般不会留意的细微之处,在汽车行业中尚属首例,为了突出空间宽敞,小米特意选取了这个小细节进行对比,这种做法,反而间接揭示了SU7后排空间存在不足的问题。
前段日子,小米公司的合伙人卢伟冰为了推广SU7,驾驶SU7现身了高通的公开活动。这个行为虽然让SU7获得了大量关注,不过一些观察力敏锐的网民注意到,卢伟冰在后排位置时看起来很不安,这表明SU7的后排位置空间并不宽敞。针对这些讨论,卢伟冰紧接着开展了一次危机管理,亲自展示了一番SU7的后排位置情况。然而根据相关影像资料显示,卢伟冰的演示反而可能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从任何角度观察,SU7的后排区域,都很难让人联想到开阔的感觉。
雷军对此的回应颇为引人关注,他透露“SU7属于C级轿车,第二排的腿部空间比Model S和普通轴距宝马5系要宽敞一些”。众所周知,Model S和普通轴距宝马5系都偏向性能表现,腿部空间并非它们的优势所在。而且,特斯拉和宝马并不指望它们能卖多少车,更多是看重品牌形象。宝马5系的主要销量来自加长版。
图片来自:截图自卢伟冰个人微博
小米用Model S和标轴5系的后排不足来反衬SU7的宽敞,这样做有何必要?有评论指出:“同尺寸车型里,空间更大的不胜枚举,甚至不少B级车,内部容积都比你强。”行业专家认为,这反映出小米SU7在研发时过分注重数据堆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感受。
小米SU7的空气阻力系数为0.195,这一数据使小米获得了“全球量产汽车中阻力系数最低”的宣传点。此外,在非常长的车头部分,小米设置了一个容积为105升的前置储物空间,这一设计又让小米得到了“中国范围内可能最大的前置储物空间”的宣传点。然而,这种设计真的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吗?
大家都知道,传统汽车采用长车头造型是为了容纳更强劲的动力系统和传动装置,而电动车辆无需这些部件,车头部分通常较短,从而显著提升了车厢内部的可用面积。然而小米却反其道而行,为了追求极低的空气动力学阻力和宽敞的前备箱,打造了一款车头过长的纯电轿车,这种设计明显是以牺牲乘客更看重的内部乘坐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产品,似乎与一个标榜注重空间宽敞的企业理念不太相符。
雷军最近提到车辆的主要功能是行驶,而轿车更便于单人驾驶,暗示小米SU7具备出色的驾驶体验和操控性能。不过小米汽车又极力突出SU7的宽敞空间,意图吸引大部分购买车辆的家庭群体。这种矛盾的需求反映出小米至今仍不清楚SU7的目标客户是谁。
小米对SU7的打算,是要把它打造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因此强调驾驶技术方面的优势是合乎情理的。但假如小米的目标是让SU7月销量达到过万辆的级别,那宽敞的内部空间就必须作为核心卖点来宣传。任何一款产品要想成功,不一定非得有足够大的空间,不过任何一款真正火遍市场的产品,都绝对不能缺少空间这个要素。这个道理在汽车行业中已经得到了反复的印证。
根据小米SU7现有空间布局给人的观感,这款车有潜力成为热门车型,不过未必能成为广受欢迎的爆款
是16.8亿种驾驶模式?
小米SU7在纯电动车中的关键部件里,特别注重电机的转动速度。据了解,小米超级电机V6、V6s的转速能够达到21000rpm,目前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并且很快会安装到小米SU7上。此外,小米透露小米超级电机V8s已经过测试,其转速能够达到27200转每分钟,打算在2025年推出,同时说明已经在实验室内达成35000转每分钟的顶点转速。
小米认为,这是对关键技术研究自主投入的证明。围绕转速这个关键点,小米意图冲击电机表现的最佳水准。然而,这样的追求,真的是客户所期望的吗?
就连马斯克也认为,动力增强、扭力输出等指标,是电动汽车成本最低的环节,也是最缺乏新意的环节。由于性能表现,是电动汽车相较于传统内燃机汽车最容易取得优势的方面。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在意电动车辆的实际续航里程,每百公里消耗的电量,充电过程的效率,以及充电设施的便利性等等,这些都是在日常驾驶中更常遇到的情况。
但在这一方面,小米又玩儿起了文字游戏。
首要的是充电速率得以显著增强的八百伏特高压架构,该技术已成为业内竞争的焦点。小米SU7的最大工作电压为八百七十一伏特,公司称此为“明显领先同类产品的真正八百伏特”,并指出五分钟内即可为电池补充二百二十公里续航,十五分钟充电后续航里程能达到五百一十公里。电压数值越高,充电所需时间就越少。但实际情况是,小米尽管标榜自家具备业内领先的高压系统,其充电效率却并非顶尖水平。近期推出的极氪001,仅需五分钟充电时间,即可让续航里程提升256公里。
接下来是电瓶持久力。小米指出其电瓶最持久能行驶CLTC 800公里,并且补充说至今没有任何纯电小轿车能实现这一水平。通过查询信息发现,当前确实没有哪款纯电小轿车的行驶距离能同小米SU7相提并论。不过极氪001有个装了140度电瓶的型号,它的行驶距离超过了1000公里。小米借助特定技术,使SU7的续航能力超越了同级别车型,由于在同类汽车中不存在比它表现更优的选项。
图片来自:截图自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
小米SU7为了实现参数上的突出,特别选用了101度电池,仅比行业其他品牌多了1度。该车的麒麟大容量电池由宁德时代负责生产。此外,宁德时代也为极氪、蔚来等汽车品牌提供规格相同的电池,这些品牌的电池容量普遍为100度。
小米SU7的Max版本具备出色的加速性能,该车型运用了双电机四驱技术,其最大输出功率为673匹马力,扭矩峰值高达838牛米,从静止到百公里仅需2.78秒。这一表现使SU7成功超越了Taycan Turbo,跻身于2秒级超级跑车行列。不过应当明确,小米公布的2.78秒加速数据是扣除了初始启动延迟后的结果。这表明,用户很可能感受不到小米SU7的2.78秒提速表现,毕竟启动反应速度也是衡量体验的重要方面。
小米SU7的驾驶选项数量惊人,或许消费者终其一生也无法全部尝试。根据小米的说法,这款车的加速能力、转向响应、悬挂高度、悬挂软硬、动力分配方式以及能量回收力度等都可以进行个性化设置。所有这些参数搭配起来,能够产生高达16点8亿种不同的驾驶方式,这在任何其他汽车上都未曾出现过。然而,小米是否考虑过,如此庞大数量的驾驶模式,用户是否能够有效掌握和运用?
能够理解,小米为了达成100个“顶尖、独有、领先”的设计指标,着实费了不少心思,经常在用户不易察觉的细微环节上打造所谓的行业标杆。至于这些“顶尖、独有、领先”的技术是否真的符合用户需求,这并非当前“雷式宣传”所关注的重点。
还是可以支持苹果CarPlay?
小米本应是依靠生态技术出名的汽车制造商,其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理应展现令人惊喜的表现,雷军也曾强调过这些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观察到现在公布的资料,小米在智能科技方面的成就,并没有满足大众的期待。
首先是智驾能力。
小米汽车在感知硬件配置上,包含了激光雷达一个,高清摄像头十一个,毫米波雷达三个,以及超声波雷达十二个,总计配备了二十七种感知设备,用于提升车辆感知水平,智能驾驶芯片选用了英伟达提供的DRIVE Orin X芯片两枚,其总处理能力为五百零八TOPS,智能驾驶芯片的处理能力在当前市场中属于主流水平,与小鹏汽车和腾势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算力方面不相上下。
小米汽车在驱动传感器硬件方面的智驾算法,完全由公司内部独立研发完成,不过其算法策略选用了当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技术路径,具体包括BEV、Transformer和占用网络这几种方案,并且还整合了道路大模型的功能。
雷军透露小米SU7将全部配备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包括全国通用的智能导航系统、自动泊车服务和智能停车辅助功能。他还强调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可能是行业中最具突破性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目标是争取在2024年成为行业领先者。
众所周知,现阶段智驾领先企业均已完成全国通用的城市NOA部署,例如华为与小鹏。仅承诺高速NOA全国覆盖的小米汽车,却对城市NOA进展保持沉默,我们实在无法理解其有何特殊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跻身行业顶尖行列。
小米SU7内饰布局,图片来自:钛媒体App拍摄
其次是智能座舱。
小米SU7智能座舱硬件构造上,其突出特征在于五屏互动布局,包含16.1英寸中央多媒体显示装置、56英寸全景抬头显示装置、可旋转式仪表盘以及为后排乘客配备的两个平板扩展显示装置。驱动这些硬件设备运行的核心处理器为高通骁龙8295专用车载级座舱芯片。这款芯片并非首次与小米合作,它早前已装配在极越01、极氪007、吉利银河E8、升级版极氪001以及理想MEGA等多款率先公开的汽车产品上。
现阶段,小米SU7智能座舱最突出的特色或许是可翻转的仪表盘,并且保留了传统燃油车的实体按键布局方式。然而,这种设计方向可能并不契合消费者对于小米智能座舱的预期。
最后是生态。
小米透露SU7面市后,宣告达成「人车家」的体系整合,不过这仅是表层上的整合,离商业层面的整合还很遥远。由于小米未能让用户察觉其在SU7上对生态功能的创新构思。小米着重演示的驾驶者网络连接、后排触控面板等特性,先前已有其它厂商采用。
小米SU7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车载系统兼容苹果的CarPlay功能,同时,车内的后排平板设备也能够与苹果iPad实现互联。这一创新显著提升了小米汽车对苹果用户的吸引力。此外,小米汽车在构建生态系统方面的实力,也许会在正式发售之际,为我们带来更多令人期待的惊喜。
写在最后:
雷军觉得小米SU7是五十万价位段上最顶尖的车型之一。这可能是雷军对自己的鞭策,也可能是他对小米SU7寄予厚望。至于能不能实现他的期望,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检验。
先前,二十五号小米首批售卖点开门当天,钛媒体App在实地看到,当天的繁荣景象未达预期,需要排队的情况并未出现,到访的客户数量不多,远未形成人潮涌动的场面,只能说往来不断。大部分人是顺道商场光顾,为看热闹而来,专门为SU7前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
此外,由于定价尚未揭晓,大部分消费者都保持静观其变,鲜少有人透露出购买欲望。这说明,价格是影响人们是否愿意购买小米SU7的关键要素。
一位新兴销售代表和自主品牌负责人向钛媒体App透露,他们均认为小米SU7的初始售价大约是25万元左右,理由是生产成本因素限制,但补充说明如果价格定在20万元,产品将更具吸引力,不过若设定为25万元,将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
等待价格,价格是它的主要优势。没有任何创新之处。一位自主品牌的制造负责人也这样认为。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王瑞昊,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