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里,媒体曝光率最高的紧凑型轿车非上海大众朗逸莫属,它不仅拥有上海大众首款自主设计车型的光环;其出身背景也备受关注,底盘技术究竟是源自PQ34还是PQ35,这个争议在网上持续多日仍无定论。
其市场定位颇为敏感,既有“叔伯家”的速腾、捷达虎视眈眈,也有“表亲家”的明锐态度冷淡,更有新宝来、新凯越暗中准备。朗逸尚未发售,就已承受各方压力,使得整个紧凑型市场氛围紧张,如同“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们可以把朗逸现有的资料做个梳理,认真研究一下,看看它是否真能像大众中国区总裁范安德先生说的那样,压过这个级别所有的对手?
本土化设计赢得国内普通消费者的认可
我们反复说明,关于车辆外观的看法因人而异。因此,朗逸的样貌在国内国外受到的反馈大相径庭,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意外。许多潜在买家和网友的赞扬,与海外专业汽车媒体的批评——认为它应该被送回总部进行彻底改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恰恰证明了朗逸是一款为本地市场量身打造的产品。
〖朗逸的设计在国内国外获得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上海大众的初次自主设计,至少在造型方面,我们觉得相当成功, 它原本就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制品,迎合中国顾客才是它的首要目标,获得国内民众的好感而放弃海外赞誉,这至少是它走向成功的基础。
点击图片进入车展体验朗逸文章。
朗逸的外观内饰不乏吸引人的细节,工艺水准也符合“大众”的品牌定位,不过车厢内的材料选择略显寒酸,材质的品味也不高,与几年前的国产大众相比,显得不够实在,反而透露出一些日系车的风格特征。这种内敛的减法设计思路,同样表现在它的底盘架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