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作躺平?百科给出的释义是:躺平意味着不论他人怎样表现,自己内心都毫无触动,不会产生任何回应或抵抗,体现为一种顺应心态。
一、躺平的表象,背后有其经济的内里
一种普遍心态出现在东亚地区,具体到日本和韩国,伴随了当地经济逐步提升的过程。当前,这种状态在我们这边也能看到。
这是发展更替过程中的必然考验,亦称中产阶层瓶颈。当某个经济体底层的加工产业遭遇人工费用增加,公司转移升级之际,若高端替代产业无法及时出现,加上财富差距扩大等因素,便会出现此状况。
我们的情况跟日韩有区别,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迅速进入了网络化社会。网络技术推动了经济进步,暂时遮蔽了贫富差距的现象,不过,网络化加剧的贫富分化问题并不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好转而自行消解。
经济学家香帅于《财富报告2021》提及,财产分配差距长期存在,先前经济持续增长,有效遮蔽了此现象,当前经济增速减慢或停滞,该问题便显现出来。
这究竟是什么状况呢?我们或许能归咎于房价昂贵,也可能归因于收入微薄,又或者可以归因于人口老龄化造成的“未富先老”现象。
网络时代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不过因为缺少工业时期的财富沉淀,许多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正遭遇提前衰老的状况。
年轻人既要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又要在这个网络时代参与角逐,高企的房价和沉重的生存负担,使他们不得不采取消极态度。
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出观点,人生的价值体现在给予之中,我们相互付出,在付出的过程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如果当代的年轻人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也就不至于选择躺平了。
倘若这种状态只是短暂的,那么年轻人稍作忍耐便能承受,终究还是要去从事体力劳动,无法持续长久。倘若这种状态并非短暂,而深层的社会经济状况难以调整,那么将会出现何种局面?
实际上,部分出生于八零年代和九零年代的人,在听闻实施三孩政策后,内心确实感到担忧。
后代说到底,更多的是综合资源的竞争,原生家庭的竞争。
比的是,谁的起跑线距离终点更近。
我身边有位年过三十的广州朋友,是位资深的“躺平族”。他现在在工厂工作,偶尔心血来潮,会骑自行车去邻近省份,甚至跨省进行长途旅行。
我询问过他为何不寻一位伴侣早日成家,他如此解释,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那种窘迫不堪的岁月,我不愿自己的后辈还要承受。
他绝非游手好闲之辈,可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止他继续无所事事。
不肯努力,这种态度无法使他今日成为无需担忧居所与学业的工薪阶层。
这种状态的形成,源于竞争过于激烈,竞争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端的水平。导致这种竞争局面的原因是什么?需要思考的是,社会整体的发展动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前议题并非由外部条件引发,而是与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二项议题密切相关,即人口议题。早在半个多月前,我已针对人口议题撰写过相关文章,具体内容可参考《人口议题——潜在的危机》。
新增的第三个孩子,到底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经济增长的额外部分,除了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人口数量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二、为什么说人口才是经济增量?
近期观察,每年离开学校的学子数量持续增长,另外,从海外归来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因此劳动力市场似乎并不缺少工作机会。
但就业只是众多民生难题的开端。经济的增长,并非完全源于就业领域。消费行为、信贷活动、基础设施建设、资本投入,这些同样是驱动经济扩张的关键因素。
实施二孩政策是五年前才启动的,依我之见,这个时间点甚至可以再往前提五年。如今推行二孩或三孩,很难断言能产生多大效果。
生育了两个孩子的家庭数量已经增加,但是整体的人口出生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这说明了什么?这表明大众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意愿程度仍然不够高。
人口为什么是经济的增量?
不少人说先进国家人口仅数亿,倘若我国人口也有数亿,不知生活能有多美。这其实是个认识偏差,首先我们同先进国家的经济构造差别极大,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劳动力也相对便宜,这些问题并非说人口数量减少就能让劳动力成本提升上去。
情况则完全不同,现实中的挑战要艰巨许多。首要的难题在于,经历生育高峰的群体正逐渐老去,开始进入养老时期。这部分人中有不少是经济条件不足就进入老龄化的,他们不仅需要依靠唯一的子女赡养四位长辈,还要承担起生育三个孩子的重担,这样的状况显然难以实现。
老年群体预期寿命延长,对社会保险资金库构成显著压力,这也是推迟退休年龄的根本缘由。
每月社保缴费基数有所降低,老年人口数量持续上升,这必然会导致一连串的经济联动影响。
这是需要保持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
新生儿就代表着劳动力、代表着消费、代表着投资、代表着缴税。
对于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人口是其经济的重要基础,凭借劳动力这一优势,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占据有利地位。
更不要说,从战略的角度来讲,人口更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和文化。
年轻人倾向于不工作也不生育,表面上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决定。但实际上,这两者背后的深层原因,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是经济驱动的个体决策体现。由于房价高昂且生活负担沉重,又因竞争异常白热化,人们会依据自身当前状况,做出最适宜的决定。
年轻人选择无所作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关乎个人意愿。然而从长远角度审视,此刻的这种状态,将来可能会带来更多困境。
生活在于未来而非过去,选择安逸是种选择,然而安逸之后需要承担的后果,可能非常沉重。
躺平难,不躺平也难。
我们这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生育这件事,意义重大。人口现状十分严峻,后续或许会推出配套政策。
躺平也好生娃也好,市场的反应、社会的反应,都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