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公布统计结果,今年前两个月,国内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6.3万亿元,以可比价格衡量,同比增加5.3%。物流行业运行保持稳定,展现出逐步恢复的态势。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部门副主管孟圆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今年头两个月,国内物流产业在结构性优化过程中运行平稳,市场体量不断增大,供应侧抗压力度加大,复合运输、国际航空等先进物流服务迅猛进步。不过,基层企业依然遭遇需求层次不一、转型开销上升、运费起伏等难题。随着相关法规逐步深入,公司心理预期增强,政策指导下的智能化、国际化、生态化等行动将促进产业共同进步,实现更快转型。
结构性调整更趋明显
国内生产消费物流状况要优于国际进口物流,具体来说,工业品物流、单位服务以及居民物流需求都出现了增加,而国际进口物流则表现为下降。
国内物流市场分析,生产领域需求强于消费领域需求。工业生产带动物流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前两个月,工业物资流转总额同比增加5.9%,增长速度比去年全年加快了0.1个百分点。而消费相关物流复苏进程较为平缓,前两个月,单位及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提升5.1%,增长速度较去年全年有所减缓。
国际上,贸易约束力度持续增强,对进口的影响传递得很快,公司对进口原料和半成品的囤积意向出现起伏,与此相关的产品货运需求有所减弱,进口商品货运总额较去年减少了5.6%。
孟圆指出,那些结构变化的现象表明,社会物流的需求可能会步入一个转型时期,各个行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不过新兴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上依然有值得关注的机遇和空间,首先得益于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结合,促使高科技物流迅速发展,其次在相关扶持政策的带动下,装备制造等行业的物流发展势头不错,再者因为刺激消费的活动不断开展,农业、网络销售等领域的物流也在持续进行。
统计资料表明,最初两个月的物流领域整体营收达到1.9万亿元,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但与去年整年的增长速度相比,略有下降0.1个百分点,市场体量持续扩大,供应方面依然展现出较强的抗压力。在二月份,受春节假期造成的周期性影响,物流行业活跃度指标降至49.3%,不过新增订单指标却稳步上升,达到了50.6。
孟圆说明,这表明物流行业在节后迅速恢复工作,并且能够迅速适应上游产业的调整和转型趋势。特别是,高级业态继续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整体供应链物流业务正在快速扩张,跨境电子商务和航空运输也持续保持良好状态。
物流企业盈利水平稳定
根据核心调研资料可知,最初两个月份期间,主要物流公司的供应链合同订单数目持续以超过二十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加,一体化物流业务的营收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二十五个百分点。例如顺丰、京东等领先物流公司,在智能装置、家用电器、服装等领域提供整体供应链解决方案,帮助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减少成本并提升效率。
物流业和制造业的结合不断深入,产业间的合作以及供应链的优化也在持续进行。物流市场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设备制造和高科技物流领域快速发展,生产环节对物流支持的要求也在相应变化,制造企业和物流公司共同加快了变革的进程。孟圆表示。
物流市场在最初两个月里,供需关系经历波动并逐步得到改善,同时春节假期导致供给减少,使得某些行业供过于求的情况有所减轻,服务价格展现出平稳中稳中有升的态势。二月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的月平均值是937.02点,与上月相比降低了3.3%,下降幅度比之前有所减小;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4.8点,环比下降了0.8%。
企业春节期间恢复生产过渡顺利,个体商业活动大体保持稳定状态。根据核心调研资料,头三个月,核心运输机构货运营收较去年提升5.6个百分点,增长达55个百分点。百元营收对应的支出较往年少0.7元,营收利润率与去年基本一致,表明运输机构支出有所增加,但结合业务量增长的综合作用,整体获利能力维持基本平衡。
孟圆认为,大型公司的经营状况改善得更为显著,而中小型运输公司仍然承受着不小的经营压力,它们的营收增长速度和利润率都低于行业领先企业的平均水平。
根据市场分析,2月份物流业相关指标中的业务前景评估值增长至54.4%,较上个月增加0.6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航空货运等多个行业领域均呈现乐观态势,其对应指数分别为54.6%和57.1%。
整体而言,物流起步阶段供需匹配度较为理想,运作状态保持稳定。然而,随着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未来国内外供应链的变数可能会增多,对物流体系快速应对能力将提出更高标准。孟圆觉得,宏观政策慢慢见到效果,第一季度物流状况应该能维持稳定,并且有进步,供应链服务方式、“一单制”多式联运等方面会继续快速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