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范增起身,离开座位,召唤项庄,对他说:主上性格仁慈。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趁机舞剑,乘机在座位上刺杀沛公。否则,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项庄于是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助兴的,请求舞剑助兴。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身跳舞。项伯也拔剑起身跳舞,常常用身体像翅膀一样掩护沛公,项庄没能刺中。这时张良来到军营门口见到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良说:“如今项庄舞剑,他的意图一直针对沛公。”哙回应:“情况紧急,我请求进去,与他共赴险境!”哙立刻佩戴剑,手持盾牌闯入。守卫军门的卫士想要阻拦不让进去,樊哙用盾牌斜撞过去,卫士跌倒在地。于是他进入帐内,掀开帷幕站立,怒视项羽,头发向上竖起,眼眶几乎要裂开。
一、内和外
在兵法上,被内外夹击——则被夹击者再强,也要失败。
在求生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法则,既获得来自内部的援助,也得到外部的支持,这种来自内部和外部援助的双重夹击之下,往往能够成功脱险。
得益于伯的援手,又因樊哙的襄助,刘邦重获项羽不杀之念。
1、项羽固然不主动杀刘邦,
2、但也不阻拦他人杀刘邦。
如果没有樊哙的相助,那么刘邦就有可能被项庄舞剑杀掉。
在此,刘邦与项伯结亲的优势得以体现,项伯为维系这门亲事不惜亲自保护对方,在动荡时期,人们总希望为自己保留更多后路,常常借助外部力量来增强自身。
三、个人和集体
世界有三种人,
1、支持的人
2、反对的人
3、不反对、也未必支持的人
这里,项庄,面对的是,
1、范增,反对刘邦的人。
2、项羽,不反对刘邦的人
3、项伯,支持刘邦的人。
4、樊哙,支持刘邦的人。
这种情形下,提升了放过刘邦的意愿,同时樊哙凭借武力进行阻拦——实际上是以强制手段,最终,刘邦得以幸存。
最终范增未能实现杀掉刘邦。
这里,范增给的这个新方案,毕竟是临时起意——结果有了漏洞。
这里,可以发现,范增对于一个方案的准备,准备有所不足,
他未曾预备项羽会放过刘邦的情况,随后仓促制定了一个替代方案,然而这个方案存在缺陷,最后没能发挥作用。
刘邦离开军营后,项羽并未下令再次追击,刘邦因此得以成功脱身,即便当时战场仍由项羽掌控。
范增向项羽进言时,独自行动,无人协助,也未能使内部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他促成的计划,全凭项羽个人意志而更改。
最后,事情的得失,取决于非必然的力量——仅项羽个人的某个随机决断。
相反,刘邦要杀项羽的时候,就建立出了集体意志。
王翳夺下项王的头颅,其余骑兵争相践踏他的脖颈,相互厮杀的有数十人,在最后面,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自找到了他的身体部分,五人共同会合他的尸体,确认都是属于他的,因此将他的封地分为五部分: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这个意志强烈到,自相杀者数十人的程度!
小结,
做任何事,都需凝聚团队共识——要确保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目标统一。如此一来,决策就不会因个人意志而轻易更改——同时个人也会更加坚定,不易反悔。一旦既定方案发生变动——所有准备工作都将前功尽弃,最终导致事情失败。
必须为事情可能失败做好预案,也要为补救措施做好准备,范增就是因为事先没做好充分的失败准备,导致事情难以成功,总是被一些偶然因素所左右,最终自己也因此丧命。
必须预见到最糟糕的后果,要凭借压倒性的实力击败对手,否则,组织内部成员可能会产生分歧,甚至倒向敌方。
若彼此实力相差无几,或者一方完全处于下风——内部便会持续出现矛盾,一旦处于完全下风——内部必定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会被身边的人所消灭。
毛主席强调,掌控局势至关重要。这种掌控力,体现为居高临下的视野,也表现为势不可挡的势头。
进展迅猛,便掌握了防止内部产生分歧的主动权,居高临下,就确立了内部自上而下的主动权。内部自上而下——便形成了整体意志,个人难以因为某些临时的念头而轻易改变立场了。
例如,毛主席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促使了集体意志的形成,并且,实际上就降低了个人因某些偶然念头而转变决心的可能性了。
因此,倘若无法一鼓作气,不妨暂缓行动——在等待期间,要不断充实自身、消弱对手,同时加强内部团结,促使敌方阵营产生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