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少林寺住持释永信组建了河南少林寺企业集团,此后在经营上持续拓展,涉及行业包括食品加工、医药制造、文化传播、电影制作等多个方面,其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少林寺与释永信,只因经营模式不力,多年来总在公众视线中备受争议。
有说法称,少林寺现已失去“佛门清净之地”的本色,释永信与其身份不符,更像是“少林寺负责人”,甚至有人言辞尖锐,称其为“披着袈裟的魔头”。
释永信为啥会惹来这么多非议呢?
少林寺为啥也走上商业这条路了呢?
【01 “穷则思变”】
释永信,原名刘应成,1965年诞生于安徽颍上县一个寻常百姓家,家中还有两位兄长,以及一兄一妹。
父亲供职于水电部门工程机构,母亲则留在家中,负责耕种与养育五个子女。家中人口众多,然而得益于食用商品粮,生活并未显得十分困顿。
他的亲属们崇敬佛祖,家中收藏有佛门典籍和神像,在这种氛围里,他自幼便对佛学有了不少涉猎。
年纪渐长,传统武侠小说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释永信对少林寺产生了强烈憧憬,内心渴望习得铜头铁臂的武艺,并向往过一种如神仙般闲适自在的生活。
他十六岁时,父母持反对态度,他毫不在意,趁家人外出之际,携带少量盘缠,径直前往少林寺,并且拜了当时的住持行正长老为师。
拜师过程并不复杂。行正长老询问他来此缘由,了解家庭背景,探查擅长之事。他坦诚表明,一心想成为僧侣,研习武艺;家中笃信佛教,自己出身农家,各种农事皆可胜任,且甘于承受艰辛。
他成功加入佛门,然而僧侣的日常与他原先的想象大相径庭,虽然环境清幽,但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1928年,军阀石友三纵起大火,少林寺昔日的皇家寺院盛景因此化为乌有。上千年来少林寺所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悉数损毁,仅存几根石柱、部分坍塌的墙壁,以及散落的砖瓦碎石。僧侣们也各自流落,寺庙的香火几乎完全中断。
那个时期寺庙之中,出家之人总共不足二十位,其中九位年纪已高,寺庙全靠二十八亩山坡地来维持运作,清晨和黄昏只能食用玉米糊,正午时分才能得到两个馒头作为食物。
整个寺院正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小和尚诵读经文、背诵经文以及习练武艺等事务,所以他便依次前往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北京广济寺等地方钻研佛学典籍了。
1984年,少林寺年度访客人数,较往昔三十万至四十万,骤然攀升至二百六十万。
但紧接着,就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假少林”现象。
【02 被动“入世”】
一九八四年以前,少林寺由文物部门负责管理,门票收入与少林寺自身毫无关联,因此即便游客数量增加,僧人的日常生活也未受波及。
这一年,行正长老会同寺中僧侣及相关单位反复商议,最终少林寺得以收取百分之三十的门票收入,以此保障寺院的基本运作。
从那时起,释永信学有所成回到师父身边后,他注意到少林文化有向外传播的契机,便着手搜集、编排少林武术的文献资料,并且创设了少林寺拳法钻研机构,还打造了少林寺习武的队伍。
1987年,行正长老离世,释永信当时22岁,他继承了这位长老的职位,成为少林寺历史上职位最轻的住持。
1989年,释永信注意到海内外对少林功夫非常感兴趣,因此他将少林寺的武术队伍更名为少林武僧团,从此便受邀前往全球各地进行访问表演。
岁末之际,释永信随武僧团体前往国外访问。于日本达摩寺,他偶然目睹了少林寺遭遇火劫前的影像资料,内心萌生了修复少林寺、传播少林教义之志。
不过,这想法才刚冒头呢,少林寺就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
1993年,漯河存在一家肉类加工企业。该企业不仅将“少林”字样印在香肠外包装上,还在电视媒介上大肆投放宣传,广告画面描绘了众多香肠从少林寺山门处腾空而出的情景。因此,少林寺引发社会部分群体强烈反响,甚至有人直接向少林寺提出质询。
事到如今,释永信不得不将肉类加工企业诉诸公堂,此举在中国宗教界开创了起诉名誉权的先例,整个诉讼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年。
在这时候,“假少林”也很猖獗。
一些假冒的武僧,利用少林寺的声誉,四处行骗敛财;伪造的少林寺秘方、少林寺相关商品,也泛滥成灾。
释永信于是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他向国家申请注册“少林寺”商标,并且打算成立公司,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事务。
他非常清楚,随着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专利权的重要性会日益凸显,必须确保少林寺掌握“少林”注册标记的所有权,这样少林文化才能更顺利地传播到国内各地,也能更广泛地影响全球。
少林寺必须探索一条途径,将传统寺庙的运作方式与现代商业思维结合起来,否则将难以维系,甚至可能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
毕竟,佛教已经流传两千多年,它总是根据中国历史的演变而调整自身,从依靠官方支持发展到农禅结合,如今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佛教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这种变化确实十分必要。
要是一直不变,就跟社会合不来,佛教也没法融入社会。
不过,改革这条道路的复杂状况和由此产生的争论,估计释永信最初并未预料到。
【03 商业版图】
1996年,释永信随武僧团赴海外访问,期间了解到互联网的价值。回国后,他迅速为少林寺申请了域名,并建立了网站。这一举措在时间上仅比马云创办的“黄页”晚了几个月。
1998年的时候,释永信注册成立了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他担忧公司成立后少林寺会被人指责为从事商业活动,因此打算注册一家名为“文化保护公司”的企业,然而这种名称只能用于文化相关的商标登记。
肉食厂的法律纠纷才告一段落,市面上就又出现了“少林烟”、“少林酒”这类产品。国家工商总局的负责人向释永信提出建议,认为只有成立实体企业,才能更全面地维护少林品牌的权益。
企业机构建立以来,原先忧虑的情况确实现实了,公众方面质疑的声音接连不断,指控少林寺踏上了不正常的道路。
但是,既然意在借助市场手段来限制市场活动,这条途径就必须继续推进,并且当前形势已十分紧迫。
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少林寺派遣了两位住持,并带领两个武僧团体,在国际场合上演了一场类似“真假美猴王”的戏剧性事件。
2002年,日本某商标机构的负责人向释永信提供了一项特殊资料,该资料详细列出了日本国内已登记的272项与“少林”、“少林寺”、“少林拳”等相关的注册商标。
日本人刻意推广少林寺,许多西方人因此误以为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在日本。
出家人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千多年的古老文化被人这么糟蹋吗?
释永信和少林寺开始自行跨洋,与不同肤色的个人对国际诉讼展开行动,少林寺目前已经获得了700多个“少林”商标的授权。
这一年,释永信刚结束第一阶段的品牌维护工作,便着手规划后续的品牌延伸,具体来说是要迈向市场化的轨道,毕竟经营实体企业,核心任务就是进行产业上的资本运作。
因此,从2002年至2009年,少林寺先后设立了少林书局、少林药局,并且创建了经营食品、传播文化、销售禅修用具等业务的机构,这些机构的经营范围涵盖文化领域、医药产品、电影制作、饮食服务以及茶叶销售等产业。
1999年,少林寺在俄罗斯开设了“少林武术文化中心”,该中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自2004年开始,少林寺先后在奥地利、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四十多家类似的文化机构,并且还设立了专门教授武术的学校。
少林寺后来拓展了新的服务项目,首先是承接寺庙的委托管理,比如法定寺和观音寺这些场所的管理工作,就交由少林寺负责,合作期限为二十年;其次是开设了网络店铺,主要销售与禅修相关的物品,以及具有少林特色的各种衍生商品。
2008年,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身为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此举让少林寺的商业版图得以拓展,公司累计注资了16家企业。
少林寺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经营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观光接待、商品销售以及技能学习等多个领域。
然而,虽然人们认为少林寺的商业领域属于释永信,但大家普遍觉得这其实是他的个人商业领域,毕竟像无形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企业,总共有18家,他都是实际上的控股股东。
实际情况是,早在十几年前就有相关法规,规定少林寺不能注册为宗教社团法人身份,其所属企业,仅能由恪守“不蓄私财”戒律的僧侣代为持股。
但是,这其中的原因,好像没人在乎。
【04 争议】
2009年期间,有家新闻机构发布了一则报道,声称“少林寺正在进行隐秘的股票市场化运作”。
消息一经公布,少林寺便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释永信也被视为促使少林寺寻求资本市场的幕后推手。
接下来,少林寺的网络平台遭到了非法入侵,攻击者还在该页面上发布了伪造的“释永信致歉声明”。
事实上,所谓的“上市”是地方当局和港中旅的意图,与少林寺毫无关联。即便从这项“意图”萌生之初,释永信就持强烈反对态度,他认为此事的严重性超过1928年那场火灾。
他心里明白,一旦公开,这个拥有1500年历史积淀的少林寺就会遭殃,从此便不复存在了。
但是,由于新闻媒体介入其中,他因此承担了这份责任。至今,“少林寺上市”依然是他备受非议的一个话题。
没过多久,那些传言都被证实是纯属子虚乌有的谬言。少林寺也悬赏求取相关消息,然而至今仍无实证能够证明他已然违背了清规戒律。
二零一五年,释延鲁以真实身份揭露,致使释永信遭遇的质疑达到顶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释延鲁举证,称释永信存在挪用公款为私、非法拘禁等行为。
这一年,定慧寺的住持释定智被香港警方拘捕了,接着在她那价值千万的宅邸中查获了假发、黑色丝袜、高级轿车、名贵首饰等物品,并且最终揭露了她与两位僧人存在婚姻关系的事实。
一时间,外界对“出家人”满是怀疑,诘问连连。
释定智和释永信的过往很相似,他们归依的寺庙都十分陈旧且亟待翻新;二人都意识到了声誉的价值,并且借此牟取了一段时间的利益。
不同之处在于,释永信掌控少林寺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着手翻新了大雄宝殿、达摩亭等场所,制作了新的菩萨塑像,整理了众多古籍文献,致力于使少林寺再度繁荣;相反,释定智则将收集到的捐款全部挥霍,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证明释定智犯案的事实非常清楚,毫无疑问。至于释延鲁告发他的师父释永信,完全是胡编乱造的。相反,释延鲁利用武僧团队的旗号开办武校招生,并且结婚有了孩子,正是因为这些行为,他被解除了职务,这些情况也被公开了。
2017年的时候,官方的调查结果一出来,这场闹剧就收场了。
不过,释永信的争议仍在持续。
【05 是非功过,留予后人评说】
二零二零年六月,少林寺与运动品牌特步联合举办了一场T台表演。僧侣们身着时尚服饰进行展示,令观众瞠目结舌,纷纷认为此举十分出格。
许多人只看见商标数量多,便认定“必定是刻意为之”,却不知道当初注册商标的真实意图。
二零二二年四月七号,少林寺卷入房地产行业的消息迅速引爆网络。虽然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相关情况被过度解读,但公众对于少林寺以及释永信的批评和讽刺声音却丝毫未减。
据说,寺庙如今已不再是修行净土了,僧侣也无法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了。他们驾驶高级汽车,还使用各种高科技设备,这难道还像是修行者的模样吗?
释永信认为,修行之人应当超然物外,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必须参与社会事务,这样才能利益世人。
还有人讲,少林都开始收门票了,还说什么普度众生呢?
其实啊,释永信自从担任人大代表职务以来,就持续倡导取消少林寺的门票制度,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项提议始终未能实现。早在2014年,少林寺就曾向当地政府部门追讨被拖欠的四千多万门票收入分成。
有人提及僧侣并非需要巨额财富,紧接着,针对少林寺及僧众的负面评价,诸如“铜臭弥漫”之类的言论再度浮现。
少林寺在他人眼中,若与过多钱财交易关联,便被视为不妥,释永信推行商业运作,实为谋取个人好处。
出家人那么多呢,为啥就他最惹争议啊?
总是引发争论,或许是因为他比常人更有追求,也更加显赫夺目。
也可能是这些年,不论遭遇质疑,还是承受指责、辱骂,他始终坚守着修行者“不去分辨对错便是解脱”的信念。
依照他的说法,所有的是非曲直、功过善恶,都留给后代和历史去评定。
CCTV流行无限二零一二年推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足迹》;释永信二零一零年出版个人回忆录《心中的少林寺》;企业观察者二零一一年刊登《释永信:少林寺掌门人的凡尘修行》;中国企业家二零一零年发表《释永信:极不平凡的修炼》;环球人物二零一一年刊文《释永信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