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BMR2004
作为复华集团旗下新零售赛道里新加入的参与者地球港,在最近由于资金链出现断裂这样的状况而不得不停止营业关门了。
门店进行公示表明,鉴于集团业务作出调整,公司做出决定,自11月13日开始暂停营业。实际上,自今年8月份起始,诸多员工已然领不到工资以及绩效,众多员工被辞退,并且供应商们纷纷前来“堵门”索要钱款。
被称作新零售风口之上的地球港,也曾有过一段短暂飞行经历。今年7月,地球港CEO韩吉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那时地球港于国内已有10家门店物业储备,且预计下半年在全国开设30至40家门店,其中4家是一类店,主要格局为精品超市加体验餐厅加互动集市,单个门店面积超1万平米,像青岛的未来广场店就是如此;其余的是二类店或者三类店。自7月地球港青岛未来广场店开业后,日均营业额超50万元。8月,“地球港”宣布完成融资,此轮为Pre - A轮融资,由新龙脉资本领投,此时其估值达10亿元。
地球港官网声称,地球港是一种“新物种”,它是“新商超 + 新餐饮 + 新科技”多业态融合且有资本进入。这里所说的“资本入场”,实际上是暗示地球港背后的母公司复华控股。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依靠资本涌入发展起来的地球港,在不到一年时间就遭遇关停 。
据天眼查表明,2017年3月,地球港母公司成立,即北京地球港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为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占股比例为50.11%,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的控股股东又是复华控股有限公司,复华控股有限公司占有70%股份,王新是复华控股有实际控制权的人,占股90% 。
复华商业隶属地球港,其定位为做全球连锁商业投资运营平台,该企业涉足零售领域,涉足餐饮领域,涉足健康领域,涉足文化领域等旗下重要资产之一是全时便利店,其规模位居北京首位 。
倘若一直存在资本持续不断地注入,所有一切好像能够显得十分美好,然而,在美好过后,暴风雨突然间就来临了,为什么一个资产规模近乎达到上千亿的集团,会使旗下刚刚起步新生的新零售板块就此停止运作了呢?
地球港因资金链断裂正寻求卖身
一位化名袁方的从地球港离职的员工,向《商学院》记者反映,其8月以来的工资被拖欠,第二季度绩效也一直被拖欠,一些被辞退的地球港员工未拿到相关补偿,现在很多人仍向朝阳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诉,据称这里设有专门的复华集团通道,因被欠薪的人太多 。
袁方向《商学院》记者展示文字,该文字是地球港CEO韩吉韬安抚员工情绪的,其内容称,“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当下集团的资金缺口极为大,并非任何一种单独方法能够轻松解决的。”
他作出解释,管理层持续同集团展开协商以拨钱,期望能够解决员工垫付报销费用、工资以及供应商欠款等费用,然而集团给出的多次承诺均未兑现。管理层也曾多次试着去接触融资方,留存核心团队,期望能够实现造血重启。可是,鉴于集团业务所存在的经营风险,以及恶劣的大环境和冗长的周期,当下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理想状态。故而,管理层也在尝试通过转让门店来实现变现,并且表明这一尝试眼下看来有希望达成。


(地球港CEO韩吉滔和管理层在在寻找“接盘侠”)
对地球港门店关停这事,《商学院》有的记者去和还在地球港待着任职的管理层王川(此为王川化名)取得了联系,他讲,地球港自身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情况跟零售行业自身投资规模大,以及回报周期比较长存在关联,因而它需要总部持续不断地进行资金支持,要是总公司资金方面出现了问题,那受到的不良影响会极为严重。
王川谈及今年8月份地球港的融资时称,融了四千万,且都支援总公司了 。然而,袁方表示,或许实际拿到的钱比四千万还要少 。与此同时,这本身有可能是复华集团的输血行为 。从表面情况来看,新龙脉资本与复华集团不存在直接关联 ,但经过多层股权运作 ,该基金机构实际上属于复华系 。
今年8月,地球港宣告获得新龙脉资本的投资,新龙脉于2017年12月还参与了复华健康天使轮融资,依据天眼查数据,新龙脉资本背后的实体公司,新龙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被北京德丰杰龙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百分百控股,尽管德丰杰龙脉在2018年3月变更为新龙脉共赢,然而,不可改变的是其股东之一的德丰杰龙升也是由复华控股直接参股。并且,新龙脉资本管理着基金,里面有一家是德丰杰复华创业投资基金,它由北京复华大通资产管理中心控股。
新龙脉控股是复华集团旗下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呀,如此一来,地球港的Pre-A轮投资呢,便是复华用自身的资金给地球港输血啦,袁方讲“我们觉得那是为了提振信心,为后续融资做准备”,然而呢,没想到等来的或许是一场收购哟。
11月13日,地球港召开会议,宣布所有门店停止运营,目前正在洽谈收购,王川向《商学院》记者透露了这些情况。作为管理层,韩吉韬奋力疾呼,其能否安抚在职员工,同时等来“接盘侠”,继续帮助地球港存活下去,这还是未知。
资料显示,2007年,韩吉韬曾为神州数码集团高级业务总监,带领十几人离职创业,创立信用卡分期购物平台亿佰购物,2013年,在拉卡拉担任高级副总裁兼社区电商公司总裁,2016年在三胞集团任副总裁,目前出任复华商业集团COO兼地球港管理公司CEO。据悉,地球港的核心团队多来自前拉卡拉电商团队、前BHG精品超市采购团队以及前盒马团队 。
韩吉韬是屡次跳槽的,他还没来得及在新平台上施展拳脚,这次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链的风险。韩吉韬在上述“安抚信”中提到,导致复华集团资金缺口巨大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具体是旗下网贷平台海象爆雷 。
袁方说,以前的时候,靠着集团输血的是地球港,现在呢,不但得不到输血了,而且还要给海象去填窟窿 。
复华为海象理财兜底,自融性质显露
北京海象世纪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是海象理财背后的实体公司,其成立时间为2014年4月。海象理财APP于2015年3月23日正式上线运营。依据2018年7月份经营月报所示,累计交易额约达493亿元,平台用户约有117.6万人,人均投入约6.9万元。出资人被称作“象友”,其中“60后”和“59前”约占17.7% 。已有新产品停滞发售,然而借助海象理财 APP 依旧能够瞧见历史产品年化率,海象 Q 产品 3 个月的年化收益达 9%,6 个月产品年化收益达 10%,一年的产品年化收益达 11% 。

(海象理财APP上显示的累计交易金额)
在高收益率的状况之下,持续不断地有新的资金加入进来,依据其月报所显示的情况来看,7月份的时候兑付率依旧是达到了100%,然而,就如同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6月份于第十届陆家嘴论坛直接表明的那样,“高收益所代表的就是高风险,收益率要是超过了6%的话那就需要打个问号,要是超过了8%的便是很危险的,要是在10%以上的那就得准备损失全部的本金”,随着这番话语的传播,P2P行业同样迎来了爆雷危机,这也和宏观经济出现波动、网贷备案延期、股市大幅下跌以及整个市场资金流动性处于紧张状态的大环境存在关联。网贷之家数据表明,6月时,停业以及出现问题的P2P平台数量,从5月的10家,急剧增长到80家,等到7月,问题平台数量突破了100家。
在这样的恐慌情绪状况下,海象理财被波及到了,遭遇到了兑付潮。8月23日,海象理财发布了一则面向海象用户的承诺书。在这个承诺书中,海象理财表明平台大股东北京恒银中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间接股东北京复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诺用自有资产为海象理财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清偿责任。
兑付潮升级之时,11月10日,海象理财经由其官方微信“海象金服”对外公布了《海象理财网贷存量业务兑付方案》,此兑付方案宣称,海象理财APP不会再发行网贷新标,着重去完成现有网贷存量业务的本金以及利息支付兑现工作,最晚的一期兑付要至2020年达成兑现。与此同时,发布的物品之中存在海象理财股东兜底函,与之有关联的股东方面,复华文旅以及那家中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出承诺书,再次表明会承担相应的连带清偿责任,凭借公司项目日常经营的回款、股东给予的资金方面的支持、拟准备变卖的资产等这些资金来源来提供资金保障 。
然而显然地是能够看出,海象理财跟那复华文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而海象理财的大股东恒银中嘉投资基金乃是在2001年的时候就被组建成立的,从那天眼查当中能够见到,在恒银中嘉所实际采取控股方式掌控住的企业里面,存在着好多家企业是属于复华系性质的企业,就好比占据着73.89%持股比例的长春复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还有持股比例为29.07%的山东复华文化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等等 。
海象世纪信息服务公司,在2016年6月3日以前用名北京瀚亚中嘉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瀚亚中嘉曾有监事李宝芹,其也是四川复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监事,且兼天津东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天津东研实际控制人是张勇,张勇是长春复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法人,张勇与王新关系亲密,举例来说,张勇任法人的北京康基嘉华净水科技有限公司,王新是其监事。王新是东研高科(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最早的法人,也是最早的自然人股东,后来经过多次辗转腾挪,在2015年,最终的法人变更为张勇,投资人也变更为张勇。在这期间,2016年,复华控股曾经对东研高科进行投资,到了2017年,复华控股又从东研高科退出。
一是和复华控股存在紧密的关联关系,二是在出现“兑付”危机的情况之后,又有复华控股现身出来为其承担责任。如此一来,关于海象理财是不是复华控股所设立的自融平台的质疑声音也就跟着出现了。
海象理财2018年运营月报显示,所融资金用于投资的资产类型有文旅,占比17%,有环保,占比18%,有个人消费,占比18%,有科技,占比16%,还有商贸,占比19%等。海象理财表示,这一资产配置经过其独立研发的“埃癸斯”风险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产类型大多属于复华文旅和复华商业旗下业务范畴。此前,有媒体进行了报道,在“复华文旅运营副总裁严春昊向海象理财投资人解释兑付日期及方案”的录音里,严春昊表示,海象理财平台之上所有的投资标的,其主要对应的资产是复华文旅的文旅地产项目 。

(海象理财APP上显示的7月份标的资产类型)
首先,海象理财未具体公布所融资金用途,其次,网贷风控系统神盾风控在2018年1月对其做过评测,再者,评测称该平台主要标集中为企贷项目,然后,标的金额100万以内(金额合规达标、年化合规达标)项目资金分散性普通,接着,存在一定风险,最后,公开信息透明度低。
有媒体进行了报道,在其比较早的标的海象DE - 1851当中,借款公司营业执照里的名称没有被遮挡,这个名称是北京地球港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袁方还告知《商学院》记者,在于地球港工作之时,她碰见了购买海象理财产品的用户前来地球港参观,据说这么做是为了深入了解复华集团,而且这类用户里有不少是中老年人 。
海象理财上线成立时间不长,仅仅三年多,就已达成交易额将近500亿,这些资金给复华旗下还没盈利的文旅项目、新零售项目的扩张予以了资金支撑,然而倘若出现兑付潮,资金会急剧增多,2018年4月,海象理财CEO贾永良离开,公司法人换成了从未露过面的颜帅担任。
监管升级,网贷平台出清在即
网贷平台超出信息中介机构职能,成为众多企业在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状况时自我“输血”的途径,然而,其风险极大。象e租宝、快鹿等平台因自融致使爆雷的教训仍历历在目。故而,自融是网贷平台的顽疾,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整治的重点目标。针对网贷平台的自融行为,早就有明确禁令 。2016年8月,银监会联合下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参与其中,公安部也参与其中,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同样参与其中,该办法里面第十条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从事或者接受委托从事下列活动其中明确,该情形第一点是为自身或变相为自身融资,该所列情形第二点是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 。
往昔,有业内人士曾称,曾经网贷平台操作自融行径较为明目张胆,彼时局外人依据借款人信息便能识别出其中关联性,随着监管持续深入,网贷平台自融行为愈发隐蔽,诸如借壳公司借款,虚构借款方,打码借款人信息等情状,致使网贷资金最终流向平台股东或关联方 。
今年8月,全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网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下发《P2P合规检查问题清单》(“108条”),表示要在12月底前完成的网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陆续展开。随着合规自查期限临近,未按时提交自查报告的平台,合规程度低的平台,或将面临清退的局面。
复华文旅承诺为海象理财兜底,复华控股也承诺为海象理财兜底,在其承诺中提到,若出现连续三个月未达到同期计划兑付总额的80%等情况,会触发兜底资产处置,而兜底资产中的可售房产,按照自愿原则,能依照评估价的八折,直接抵偿给出借人。
针对复华文旅而言,是会拿出优质房产来抵偿呢,还是仅仅只为一些滞销房产寻觅出另外一条能够实现变现的途径呢。而在做出通过像海象理财这般的网贷平台进行融资这个决策时,复华大概已然把最后的底牌给准备好了。
全时便利同受牵连
海象理财的“象友”们必然得为高收益身后的高风险承担后果,然而,像被拖欠薪资的地球港员工,还有之前出现讨薪潮的丽江、长春等地复华的文旅项目员工,却成了这场赌局里无辜的受害者。
王川对《商学院》记者讲,复华集团旗下存在亏损项目,这亏损的项目并非仅地球港,涵盖一些位于丽江的文旅项目,还有一些处于长春的文旅项目,另外还有些在济南的文旅项目,众多项目实际上都赚不到钱。复华集团资金链出现问题之后,其投资的全时便利店基本上处于停滞状况,并且处于撤离情形。
全时便利店总经理杨波在今年6月有一次公开分享,当时显示北京全时有400家店,《财经》在2017年报道,有知情人称全时已在资本市场求入股或收购一年多,报价十多亿,且2016年财务表报显示亏损较严重,如今全时便利店新业态“全时生活”集生鲜超市、餐饮业态以及社区复合服务于一体,在北京的多家门店均已停业 。而在去年11月23日,全时宣布启动一项计划,该计划名为“百城百万”,要投资百亿元,在五年时间里覆盖“100个城市”以及“100万个终端”。
对于便利店这类重资产企业而言,对于投资回报周期要求更短的网贷平台来讲,难以支撑现金运转需求,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出现混乱局面,这使得其不得不寻求卖身 。
急速扩张的复华
从外部去看,有一家公司,它是成立于2013年的,是平地起高楼般崛起的“巨无霸”公司,而其核心呢,是那种以金融作为中心的资本运营方面的高手。
据官方资料表明,复华控股业务将多元产业、金融以及投资融合在一起,旗下有近百家控股、参股、投资企业,分布于国内45个城市以及全球6个国家,覆盖地产、金融、投资、文化、旅游、健康、酒店、商业等领域,截至2017年,总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企业员工约1万多人,总体而言,其业务大体分为四大板块,即资产、投资、置地和商业,依据天眼查显示,复华控股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公司有205家企业。
不到5年时间复华集团已和多地地方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把复华文旅的“复华度假世界”项目建在丽江、黄山、黄龙、九寨沟等风景名胜处,“复华未来世界”项目入驻长春、济南等地,就连海外地区也都有布局,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依照其官网显示丽江项目投资约40亿长春则近60亿,而济南的“复华国际度假区”投资高达上百亿。2017年6月签署的海南乐东项目将投资600亿元打造“未来城市” 。激进的投资背后也为后续引发资金危机埋下伏笔。
从地球港内部人士向《商学院》记者提供的介绍资料能够看出,在复华所打造的平台化生态链商业模型里,复华置地会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获取地产项目,也存在自建的情况,之后会出售或者进行资产证券化,紧接着,复华资产会贯穿全产业链完成投资服务以及资源优化配置。
这里所讲的资产证券化当中存在“售后返租”这种形式,据娱乐资本论旗下自媒体9月份实地调查报道,丽江三期别墅正在售卖,其价格处于140万至2000万之间,当下购买年底能够交房,而多数客户实际上是投资客,虽持有房产证,却能选择把房产托管给复华,为期20年,每年有8%的固定收益返还。另外,每年还会赠送28天的全球免费换住,换住的公寓是复华在全球范围内的项目。复华卓越有一位高层,这位高层不愿具名,曾向那家媒体透露,复华正是运用这种方式,把文旅地产包装成金融产品销售且售卖出去。,
建纬(昆明)律师事务所,有一位高级合伙人,名叫杨芳,她曾经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里指出,文章名为关于售后返租中的四大法律问题,文中表明,《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文件,对于商品房的售后返租问题,采取的是禁止态度。首先,这只是行政管理层面的部门规章等情况。再者,其在法律位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情况。然后,其在效力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情况。所以,当房地产开发商采用售后返租方式销售商品房时。只要其与购房人所签订的商品房购销合同符合《合同法》规定。并且其与购房人签订的租赁合同也符合《合同法》规定。那么,这种情况下它就是合法并且有效的。而绝不能因为其违反行政规章就判定为无效 。不过,2011年最高法院公布了司法解释,规定了这样的行为,即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通过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将按刑法规定处罚。
所以,要是承租方履约能力存在瑕疵,那么房屋租赁合同的履行就会出现较大风险,进而可能让购房人的利益遭受损害。因为租期时间长,所以购房者能否获取预期收益,这也和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存在很大关联,。
而复华在商业地产之上,能够运用资产证券化等资本运作方式,达到如此纯熟的程度,这离不开其有着金融机构的前身。
创立于2012年的瀚亚资本,所属北京瀚亚世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复华控股成员企业,该公司专业从事地产金融投资,重点开拓新型地产金融业态,寻找旅游地产、商业地产、文化地产等方面的增值机会,助推房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2013年,复华控股成立,成立之后准备直接驶入文旅地产行业,在2014年7月31日,北京瀚亚控股有限公司发生变更,变更为北京复华置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而到了2017年3月6日,再次出现变更,变更为北京复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这段期间之内,瀚亚控股起初的法人代表王新在2016年9月出现变动,变动为李宝芹,之后又经过多次更替,如今是以复华旅游文化这个名称,归入复华控股法人朱建新名下。
在2016年3月,瀚亚世纪资产申请了海象理财的商标,如此便意味着,海象理财实则是从瀚亚资本分割出来的网上理财平台,而此时复华文旅正处在疯狂拿地之际。
复华控股旗下有二百多家公司,其中有多家私募基金,还存在如海象理财那样的网贷平台,它们利用“高杠杆”方式,采用“短融长投”手段为实体商业和地产“输血”,存在极大风险。
一篇名为“经济周期、过度投资与企业短融长投”的学术论文,其发表于2015年,作者是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吕晓敏,该论文中称,当宏观经济环境变差时,极易致使企业出现“短融长投”行为,进而造成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以及面临破产等严重后果 。
近日,现任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在一篇名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金融市场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因为缺少衍生品风险管理工具的保护,所以长期资金不敢进入市场参与投资,进而长期资本难以形成,大量机构投资者面对市场波动时只能选择采用追涨杀跌的交易策略,这种交易行为呈现出“散户化”的特征,并且还加剧了市场的“羊群效应”。
复华集团,运用金融运作手段,追赶各类风口,让资产在流动中不断升值,然而,其实际经营的产业却一直亏损,面对这样的企业,运营风险也需要监管力量。
《商学院》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