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米汽车面世,行业对防晒隔热的追求被彻底点燃。
2024年,小米SU7正式亮相之际,雷军详细介绍了其全面的防晒功能。该车型在天幕和前挡风玻璃上采用了多层镀银技术,成功将紫外线和红外线的隔绝率提升至97.6%至99.9%以上;而四扇车门侧窗则涂覆了UV-IR涂层,使得整车5.35平方米的玻璃均具备防晒特性。
有网友进行了实际测试,发现小米SU7在经过1.5小时的强烈日照后,车内温度比配备了釉质涂层和陶瓷吸热玻璃的特斯拉Model 3要低出12℃。
2025年推出的小米YU7在防晒隔热功能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YU7 Max版配备了智能调光天幕,能够实现高透光与高遮光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其紫外线和红外线的隔绝效果高达99.99%,遮光率更是达到了99.85%。
调光天幕虽然暂时无法达到物理遮阳帘所能提供的最高100%遮光效果,然而它所具备的优势却是物理遮阳帘无法比拟的:当前市面上销售的遮阳帘主要提供遮光功能,而实现隔热和防晒的关键在于阻隔紫外线和红外线,而非仅仅阻挡可见光。
在材料和工艺的约束中,即便遮阳帘能够附加防晒隔热层,却仍旧不能彻底克服遮阳帘在长期暴露于阳光下后,转变为额外热源的困境。
调光天幕自始至终有效阻挡了大部分的紫光和红外线,同时无需占用头顶的空间,便实现了卓越的防晒和隔热效果。这一成就得益于调光玻璃领域所取得的关键性技术革新。
小米YU7调光天幕采用了EC电致变色技术,这一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通过改变电压,进而调节电致变色材料的状态,使得玻璃能够呈现出透光和遮光两种不同的状态。
这项技术并非新近出现,然而,受限于材料与工艺,要在大面积、高曲率的玻璃上进行应用存在一定挑战,而且,玻璃通常呈现出蓝色调,因此,在过去的汽车行业中,它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
小米YU7配备的智能调光天幕,在透光性强的条件下,夜晚的繁星清晰可见,而在遮光模式下,则呈现出一种均匀的中性黑色;其覆盖面积达1.6平方米,作为汽车天幕玻璃,其拱形设计尤为突出,从这块玻璃的制作难度和工艺水平中,便可窥见一斑。
小米调光天幕背后的核心供应商是光羿科技。
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在硅谷与深圳均设有研发机构,致力于电致变色材料以及光学薄膜等技术的研发与制造。其团队汇聚了众多在电致变色领域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其中不少成员在该领域已耕耘超过十年。
36氪与光羿科技的首席技术官何嘉智展开了对话,他透露,在调光玻璃领域,有一家默默无闻但实力非凡的冠军企业,这家企业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波音公司的调光玻璃便是由其生产,“然而,他们的技术也只能达到蓝色这一阶段”。
但在光羿科技的用户调研中,颜色正是消费者最在乎的指标。
早期调光玻璃产品大多呈现出一种朦胧的蓝调,这种色调与车身及内饰的丰富色彩难以和谐搭配。加之蓝色玻璃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有限,因此在隐私保护以及防晒隔热方面的功能也相对受限。
何嘉智向36氪透露,无论是主机厂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选择黑色玻璃。然而,这种颜色对可见光的吸收需求较高,这始终是电致变色材料领域的一大技术挑战。
小米汽车在紫红外线阻隔率和亮暗对比度方面设定了更为严格的指标。为此,光羿与小米汽车携手,攻克了技术难关,不仅在面积和曲率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在亮暗对比度上也实现了创新突破。
在小米YU7这款设备上,当调光天幕处于暗模式时,人们可以直接正视阳光,太阳光在调光玻璃的遮挡下,化为一小点,即便是在炎热的40度夏日,这也正是雷总所提及的“遮阳蔽日”效果。何嘉智向36氪透露,在暗遮光模式下,玻璃表面呈现出一种沉着、中性的黑色。
智能调光玻璃在汽车行业的运用日益广泛,这一现象映射出当前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于均衡,各大汽车制造商正积极探索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独特的价值优势。
小米YU7运用电致变色技术有效应对了天幕防晒的问题,而蔚来则通过微型智能保险丝大幅缩小了体积,减少了88%,并释放出8.4升的座舱空间,这些都表明市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性能指标,而是开始对用户的具体使用场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这不仅仅是一场产品实力的较量,而且象征着汽车行业正迈向一个以“体验”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全新阶段。具备更高精度的工程理念,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功能价值,这样的企业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起新的竞争优势。
以下是36氪与光羿科技首席技术官何嘉智的交谈记录,原文经过适度整理,但核心内容保持不变:
36氪:光羿和小米的合作,源自于什么样的契机?
何嘉智指出,小米YU7 Max的顶部天幕,其面积相当广阔,拱形设计也十分高耸,因此,这种独特的异形玻璃在可选的调光技术方面并不丰富。
我们的技术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在早期产品中,虽然实现了高透亮度,但暗态的遮光效果仍有提升的余地。在与蔚来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成功研发并推出了首款黑色电致变色调光玻璃。这一创新成果标志着光羿科技在颜色控制领域的一次重大进步,同时也满足了整车设计对于高级感和私密性的更高追求。
在与小米携手合作之际,恰逢我们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您不妨亲自感受一下小米YU7 Max的天幕设计,您会发现,即便是在阳光强烈的40度夏日,也能直视太阳。正如雷总所言,这便是遮阳蔽日的境界,太阳在调光玻璃的映衬下,不过是一个微小的光点。而到了夜晚,天幕则将繁星点缀得格外璀璨。
小米对这个技术突破印象深刻,他们认为这样的价值非常值得投资,尤其是防晒隔热功能,确实为用户带来了显著的体验提升。
36氪:这些技术突破方向,是完全自主攻克的吗?
何嘉智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我们首次将调光玻璃的颜色从蓝色转变为黑色,这过程颇为艰辛,因为黑色实属一大挑战。目前,波音飞机上使用的调光玻璃依然是蓝色,其供应商是一家在美国市场深耕了50年的企业。这家企业堪称行业中的隐形冠军,然而其产品也只能达到蓝色的调光效果。
因此,我们率先研发了黑色调光玻璃,其技术发展历程是从小面积玻璃逐渐变黑,进而扩展到更大面积也能实现变黑。这可以类比为电池包,起初容量并不充裕,而我们将容量进行了提升。以小米YU7 Max为例,其天幕面积相当广阔,我们必须持续拓宽可调节范围,以满足小米的需求。这一整个过程,包括需求的确立和产品的开发,无疑是与众多主机厂共同协作、共同创造的成果。
36氪:开发过程大概经历了多久?
何嘉智表示,在近两年的开发过程中,核心任务是确保产品符合严格的汽车行业标准。为此,必须经历包括高温和低温在内的多项测试,而这些测试的周期长达六个月。若仅依靠我们自身的研发,整个产品开发过程大约只需一年时间。
36氪报道,部分汽车制造商认为,相较于调光玻璃的99.85%遮光率等数据,物理遮阳帘的简便与经济性似乎更具吸引力,对此您有何见解?
何嘉智提到,早年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大众所理解的初级市场,生产了大量车辆。然而,那时这项技术尚未对市场和用户进行充分的教育。然而,到了今年,以YU7 Max等车型为例,调光玻璃逐渐成为部分高配置车型的标准配置。我认为,这标志着主机厂开始愿意为这一功能和体验支付更高的成本,因为调光玻璃确实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
36氪:目前这样一块调光玻璃的单套成本在什么级别?
何嘉智表示,成本管理构成了我们产品竞争力的要素之一,然而,关于具体的成本数据,目前尚不宜对外公开。
目前市场上部分品牌提供的隔热膜允许自行安装,这类隔热膜一旦安装,会使车内光线变得昏暗,严重时甚至可能干扰驾驶视线,而且,整个车身贴上此类隔热膜的费用也可能高达万元。
观察可以发现,自25年开始,搭载标配调光功能的车型在市场上将日益增多。这些车型将标配该功能,而非作为可选配置,这实际上表明,我们的产品成本已降至汽车制造商认为极具性价比的水平。
我们公司追求的创业目标是让调光技术普及至千家万户,因此,我们坚信必须实现,确保价值超过15万元的所有车辆都能够负担得起使用调光玻璃。
36氪报道,市面上几款备受关注的热门车型所采用的调光玻璃,在技术实施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何嘉智指出,尊界S800搭载了LC技术,该技术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变色速度可达到毫秒级别。在侧窗设计上,LC技术的应用主要着眼于隐私保护,例如通过手势控制实现色调的调节,而其快速响应速度则是该技术的亮点之一。
小米YU7 Max搭载了光羿科技的EC电致变色第四代技术,其遮光率高达99.85%。该技术的一大优势在于有效阻隔了99.9%的紫外光和红外光,从根本切断了引起车内温度升高和内饰老化的重要光谱,从而为用户提供了防晒和隔热的双重保护。
在智能调光领域,各种技术路径各有利弊。我们采用的EC电致变色技术,其清晰度表现尤为出色。尽管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但这种“慢”并不会对用户日常使用造成影响。此外,它还具备更低的能耗、更有效的防晒隔热效果以及更佳的视觉享受,这些都是我们尤为关注的方面。
36氪:变色速度可以优化吗?是什么决定了变色速度?
何嘉智提到,在优化方面,我们面临的变色速度问题在工程与科学领域并非限制因素,经过技术手段的改进,我们有望将变色时间缩短至20至50秒之间。
此速度亦与面积紧密相连,小米YU7 Max搭载的是一块超过1.7平方米的天幕玻璃。相较之下,我们在其他产品中曾采用侧窗设计,其面积较小,因此我们的感知速度仅需十几秒即可完成。
在我们看来,在顾客到店体验或是新车入手想要向友人炫耀的情境下,调光速度才会受到格外重视。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用户更倾向于玻璃能够提供充足的防晒、隔热以及防紫外线效果,这样的需求出现的频率更高。
36氪:除了变色速度,调光玻璃下一步的优化方向会是什么?
何嘉智:颜色和对比度是我们会持续迭代的指标。
在上海车展期间,我们开展了一项用户调查,随机选取了2000名参与者。在收集他们使用产品后的评价时,我们发现大家普遍更加重视产品的颜色选择。
汽车上的玻璃部件面积宽广,其色彩必须保持中性,最好是黑色或是单一色调。再者,玻璃的明暗对比需鲜明,黑暗时须深沉,明亮时则需明亮。
第三点是防晒和隔热性能,最后其实才会考虑调光速度。
36氪:除了隐私和防晒,汽车玻璃未来还会有更多玩法吗?
何嘉智指出,现阶段我们仅完成了侧窗与天幕的改造。然而,后挡风玻璃以及两侧的前窗和前挡风玻璃尚未进行改造。调光玻璃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应用于整车调光。
36氪:现在还没实现全车调光的原因是什么?
何嘉智指出,目前法规对前挡风玻璃和前侧窗的透光率有规定,但随着我们向L4级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汽车将逐渐转变为第三个移动空间,此时,全车调光功能将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针对其他技术路径,比如液晶玻璃这种调光技术,由于液晶分子的特性,目前它仅适用于制作侧窗等曲率较小的玻璃产品。然而,我们的EC技术却具备支持大面积、大曲率以及各种异形玻璃的能力,这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