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永远不缺乏新的概念。
近期,“躺平”一词在网络上崭露头角——它源自于“家里蹲”、“佛性”、“韭菜”等网络流行语,所谓的“躺平”,按照字面意思,即是倒地不起,不再充满激情、追求成功。由此产生的“躺平族”,专门指那些因社会压力巨大或个人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而采取消极态度、生活迷茫的年轻一代。
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躺平族”青年正在引发讨论。
“躺平”怎么火的?
“躺平”现象之所以迅速走红,其源头可追溯至一位网友所发布的帖子。该帖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其中充满了诸如“两年多未曾就业,实则并无不妥”、“躺平是我的智者之道,唯有躺平,方显人的价值”等关于“躺平”的观点。
这位主角透露,他每日仅进食两次,无所事事,每月开销不过二三百元,闲暇时光便投身于垂钓、游泳和锻炼。他手握“演员证”,心情愉悦时,还会前往横店一游。对他而言,人生便是悠然自得地躺卧,过得既轻松又惬意。
发帖之后,众多网友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他们赞叹这种“躺平”的生活状态实在太过惬意,甚至有人提议要集体效仿。这股热潮之下,各种“躺平”的声音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只要我躺得够快,资本就剥削不到我”;
“社会险恶,先躺为敬”;
“躺平是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连股市里的韭菜都说,“只要我们躺平,你就割不到我”。
……
自然,这种对生活放任自流的态度引起了众多人的反感,其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特聘副教授李锋亮便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李锋亮教授指出,“采取这种‘躺平’的态度极其不负责任,不仅对不上自己的父母,更是对那些辛勤工作的亿万纳税人缺乏应有的尊重。”李教授指出,他的观点中还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他坚定地支持“内卷”现象。在他看来,“内卷”实际上扮演了教育选拔的角色,假如没有这种内卷,那么来自优势家庭的子女将会轻易地击败弱势家庭的子女,导致社会上不再有出身寒门的优秀人才,也不再存在世家大族的低层次人物。
该言论一经发表,自然不难预料,一片吐槽声四起。这场争论更是将“躺平”话题推向高潮,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辩论,短视频等话题一度成为热搜榜上的热门。
靠躺平对抗内卷
通过搜集网络上的众多案例访谈,我们可以勾勒出“躺平”这一现象的轮廓:有的人厌倦了大型企业的996工作制,转而选择了稳定性高的大学专职教师职位;有的人逃避了职场中虚假的人际交往,转而从事零工;有的人创业失败,选择在家静候继承家产;有的人认清了真实的自我,经历三次离职后,回到四线城市担任咖啡店服务员;还有的人拒绝晋升和加薪,找到了一份悠闲的养老工作,过着舒适的生活……
实际上,这些热衷于“躺平文化”的年轻人并非全然是消极懈怠的态度,他们也不等同于几年前在网络上流行的“葛优躺”以及“丧文化”现象,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依旧保持着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他们并不愿意投身于社会体系预先设定的轨迹,不愿意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节奏飞快的赛道中,通过加班加点、拼命提升业绩等传统手段来追求“升职加薪”和“购房购车”的目标。相反,他们选择主动退出这场追求社会成功快感的过程,转而将评价的标准定位在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内心认同上。
这也正是为何部分年轻人放弃在知名互联网企业或国有企业的职位,转而投身于三四线城市的平凡咖啡店工作,乃至成为外卖配送员。这样的选择,使得他们在时间安排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掌控感。
“躺平”这一现象其实并不算是什么全新的想法,它从“丧文化”到“佛系生活”,这种消极的生存状态也在持续地演变。随着“内卷”这一词汇在舆论中广泛传播,“躺平”也随之被高调提出,与“内卷”展开了一场对抗与较量。
年轻人选择“躺平”,意味着他们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边缘之路,脱离了加班、晋升、赚钱、购房等社会普遍追求的道路,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化解外界对个人意志的束缚。“若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调整心态”,这种充满励志色彩的自我慰藉,无需刻意教导,年轻人在社会的历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一生存智慧。
可以说,“躺平”这种行为可以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规避激烈竞争的手段:它意味着选择退出竞争,保持一种低欲望的生活状态。
躺平文化的社会溯源
这种现象并非某个国家所独有,欧美地区存在所谓的“尼特族”,而日本则称之为“低欲望社会”。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它便会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保功能,经济机会的选择也相对多样化,此时加班劳动的额外收益会逐渐减少,从而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一批难以扶植的年轻群体。
而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
在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各国正遭遇着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并存的“滞胀”困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朋克文化在底层民众中迅速崛起并壮大。年轻人通过采用简单的音乐形式、非传统的服饰风格以及无所畏惧的言辞,向现实生活发起挑战。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的2008年,不读书、不就业、不提升技能的“尼特族”群体逐渐壮大,并逐渐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陷入了漫长的经济低迷期,由此催生了拒绝社交、自我隔离的“蛰居族”现象,并逐步演化成大前研一所说的“低欲望社会”——人口持续减少、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了进取心和追求欲望,甚至近年来兴起的“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理念,也与这一社会现象密切相关。
当前,国内“躺平族”现象的涌现与上述情况颇为相似,背后同样蕴含着复杂的经济与社会根源。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也在进行深度调整,这导致行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竞争愈发激烈,这些现象最终在个人工作和生活中表现为“内卷”现象。另一方面,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人们可以选择放慢生活节奏,通过较为舒适的工作方式来换取满意的生活水平,或者依赖过去的积累过上安逸的生活。
因此,那些思想开放、不受传统束缚的年轻人,往往会萌生尝试一种更为悠闲生活的念头——“躺平”。然而,与那些在行动上真正选择“躺平”的人相比,那些在职位上早早丧失斗志、对工作持消极态度的“精神躺平”者,或许也并不罕见。
年轻人“躺平”在传递什么信号
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讨论区以及社交圈中,人们对选择“躺平”生活方式的看法各执一词。有人将其视为“非暴力不合作”的体现,有人认为它是青年一代的集体抗争,有人指责这是青年们逃避责任、懈怠社会担当的行为,有人将其看作是佛系态度的深化或倒退,还有人批评“躺平”是不道德的行径,耗费了纳税人的资源和力量,更有声音指责这是对父母和亲友的不负责任……
不论何种情况,都无不涉及对当代年轻人“躺平”心态或行为的评价,要么是价值上的认同,要么是道德上的批评。然而,真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这一群体的,却寥寥无几。
近几十载,社会在技术与思想的引领下迅猛进步,那些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的群体率先占据了发展的主动权,并占据了社会上相当比例的财富和资源,某些行业甚至将财富资源的衍生与创造空间榨取殆尽;加之近年来逆全球化的趋势加剧,外部发展空间日益紧张,青年人选择“躺平”在许多情况下也成了他们的无奈之举。
许多年轻人心中存有欲望,然而在社会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下,即便是基本的生活欲望,其实现难度也相当大。高昂的住宅价格、持续的物价上涨、长时间的工作模式,从996到007,教育资源的不充足、医患关系的紧张……即便是渴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或是努力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也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发现自己原地踏步,最终只能选择接受现状,选择“躺平”。
这些年轻人的选择看似消极,实则透露出一个信息:对他们而言,社会环境、生活开销、成长道路并不那么宜人。相较之下,尽管躺平显得有些消沉,但至少在精神上不那么疲惫。网络上的营销策略虽然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障碍依旧横亘在年轻人面前,这恰恰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躺平表面上看似是一种妥协或放弃的态度,实则是一种“向下突破天花板”的反抗,通过采取最消极的方式来进行抗争。尽管996的加班制度、充满尔虞我诈的职场氛围以及赤裸裸的成功崇拜在舆论上受到了广泛的批评,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一旦年轻人选择了某个职业路径,他们往往难以抵挡这种大趋势。那些在价值观上被否定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他们的选择。
年轻人选择躺平的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难以准确统计。然而,躺平现象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它成为众多年轻人寻求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这一点本身就足以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显而易见,在现代社会,我们仍需努力创造更多条件,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以便他们在社会体系中实现自我价值。
生活若洋溢着欢乐,青年人的内心便少了与舆论潮流抗衡的强烈冲突,于是,那些长期追求的发展目标和社会愿景,或许便在不经意间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