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从事保险行业的人很多,或许不少人遭遇过朋友半强制性推荐保险产品,或者怂恿加入保险销售行列的情况。
不过,保险似乎在许多人心目中算不上体面的工作,尽管该领域已有为数不少的人年收入达到百万元或千万元级别,却仍旧难免遭受某些人的轻视。
近日读了一篇报道《成功人士转行卖保险:收入丰厚,却遭人非议“不体面”》
我在保险领域工作了八年,被许多人视为资产百万的阶层,这跟保险行业长久积累的弊病有着相当联系。
我向来觉得,若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至少需要经历两到三年的持续投入和积累,否则对行业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刻洞察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无法准确把握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更不清楚个人应该如何突破重围,进行有效的理性分析。
对工作本身理解的深度、价值认同、责任担当就更无从谈起了。
“3年入门,5年懂行”是很有道理的。
保险行业(寿险业)中,许多人只是短暂参与者,停留时间通常不长,一两年左右,有时仅三四个月,也有时仅一两个月。
在中国,超过六百万人接触过保险业务,然而,真正能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的不足百分之一。
从事保险行业后,周围的人开始疏远我,许多人认为从事保险工作后我的变化很明显,每次见面就跟你谈论生死议题,如果没有保险就彻底没希望了,我想这也是大家不愿接触保险的原因之一。
这份职业为何会造成个人与旁人如此大的麻烦,实在无从解释。
多年从事保险行业,体会最为深刻的是,对于专业态度缺少应有的尊重,对销售工作也有错误认识,只会说些场面话,搞些应酬活动,拉拢人际关系,这基本上是众多保险从业者的想法。
销售看似门槛不高,实则对个人能力有严苛标准,善于倾听、懂得提问、能够沟通是基本条件,我们以协助他人化解困难为职业方向,但多数客户并不认同,部分人群对保险仍存有欺诈观念,这表明过往不良影响依然显著
保险产品具有特殊性,它不属于迫切需要购买的物品,并非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硬性需求。
保险服务周期太长,一买很可能就是一辈子;
感受很不佳,购买保障后不会立刻应用,比如重大疾病险,需患病方可显现其价值。
这种服务具有恒久性,普通人很难体会到保障的好处,然而它对家庭却不可或缺,这形成了一种对比。
这需要专业人士能够平和应对客户的无知,特别是要清晰透彻,深入浅出地阐释保险的意义,这种技能对于业务员来说并非易事。
1、从业人员的素质堪忧
时常可以听见这样的话,总而言之没事情做,就去从事保险行业了,刚刚生产完孩子,工作机会不理想,就选择做保险了,只要本人有意愿,能够进行沟通,就能够加入保险销售,据说在保险领域工作,年薪可以达到一百万
这种看法之下,指望不同领域的人在短期内转变对保险领域的看法,非常困难。
想让真正优秀的人进入保险行业,太难了;
整体来说,这个行业还是太缺乏人才;
海外保险行业人员普遍具备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教育背景,而日本保险领域常见从业人员为四五十岁的中年群体。
一个人的成长程度,往往能从年龄上比较明显地看出来,经历的事情多,承受的负担重,就会让人对家庭应尽的义务有更透彻的认识。
相比之下,部分保险从业者的一些行为,作为同行,确实让人非常气愤,甚至想破口大骂!
经常听到人说要普法、要医学科普,金融同样需要科普!
保险属于金融服务范畴,融合了金融、保险医学、法律、财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沟通、表达及逻辑思维要求很高,基础销售工作就足以令许多人感到退缩,因此这并非适合所有人从事的职业。
2、保险是工具,我们把它当成产品,满大街的叫卖是不对的!
现在的朋友圈,要往极端点发展,就是下一个淘宝!
各种直销、微商、保险、代购等交易方式,正如邓紫棋所唱,全是虚假,全是欺骗!
社交平台演变为交易场所,过于追求利益、显得过于现实,令人感到沮丧,这是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氛围,消费者又怎能信任专业、冷静、可靠的保险安排?哗众取宠、轻浮不安、缺乏严谨的推广文字,彻底违背了经济、资金、契约等事务本应遵循的理性原则。
过去的保障依靠储蓄,依靠回报,依靠增值,如今的保障变成了重大疾病险,变成了高额医疗险,在这个全球经济排名第二的国家,这样的观念究竟何时才能完全摒弃,保险其实是一种手段,它能够处理财务事宜,是一种金融手段,是法律基础,也是财产安排。
保险的功能各有不同,富人能借助它,普通人也能借助它。医疗、法律、经济领域都与他相关联,资源分配、身体保养、财产延续都能借助保险来完成个人规划。
3、群体性非理性,朋友圈的快意人生和痛苦焦虑轮番上演
知名摇滚乐人臧天朔离世,相声界名宿常宝华、说书泰斗单田芳等也相继辞世,许多网友开始在社交平台追思摇滚乐,追忆年少时光,抒发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我印象深的是有人写了这样一段话:
社交平台上的欢愉经历与忧愁情绪交替出现,然而多数人难以吸取教训,耐心等待,过段时间,类似的状况必将重演!
先前在社交圈内引起广泛批评的事件,涉及深圳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幼女罗一笑,相关众筹活动被部分人斥责为带有盈利性质的宣传,而重庆富侨洗脚公司的经营者郭家富,曾经在年初为职员们赠送了保时捷卡宴作为福利,不过最近一次留意到他的动态,是在社交平台上发起为重病患者筹集医疗开销的请求。
这就是生活!
有一种老话这样说,平时多加储备,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等到真正需要时却已无计可施,我认为保险正是这样。
重庆某交通银行分行负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最终却代价惨重,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抗癌历程,只留下妻子和九岁的小女儿,以及一个令人深感不安的将来,现在才明白,事先谋划是多么关键的做法。
4、保险被当成生意买卖,返佣等劣质行为还存在
很多人倾向于将保险与创业事业相联系,声称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人寿保险领域的创业者,目标是为上万家家庭提供保障服务。
刚进入某个领域三个月就期望每年能赚一百万,到处找人一起做事情,这是把强烈的愿望误当作真正的志向了。
何为创业者?何为企业家?何为生意人?
这个人既不了解行业背景,也不熟悉工作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毫无基础,接着你却对朋友说这个领域前景广阔,能一年赚取百万收入,这是什么行为?这属于“贪心、急躁、追求暴利”,这些都是错误的心态!
用这种想法去从事工作,就难怪购买者会对保险产生“拉人头”的错误认知。
假如我们是以开创者的姿态开展事业,作为企业的发起人,是决定迅速积累资本并公开募股,还是踏踏实实地提供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创造实际利益?
你能给到消费者、客户的价值是什么呢?
是对金融产品有准确的认识,对人寿险有公正的看法,愿意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去传播合理的防护思想。
《道德经》阐述了老子为人处世的原则:人们的行为准则在于有所作为却不与人相争,我认为这是保险从业者最适宜的心态,应当逐步拓展客户资源,渐渐在这个领域确立自身地位,进而达成真正的职业目标!切莫总想着开创事业、组建团队、担任领导,踏踏实实聚拢客户,增强个人业务能力远比什么都关键!
历经岁月洗礼、市场检验和自我反思,凭借过往职业积累、行业理解以及超越本职与日常的观察角度,才能深刻理解事物本质,进而发掘出符合行业特点、具备进取精神且甘于踏实进步的人才,共同开创事业,这方为创业的真谛,这方为生意的核心。
正本清源之论,我四问保险,帮您理清思路;
1、保险是一个工具还是产品?
假如推销保险只是售卖一种商品,那么为何保险研究的相关学科都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这些顶尖学府开设呢?
如果可以通过追求短、快、频,为什么不去蓝翔技校培训上岗呢?
说明一项产品介绍时间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然而专业的保险方案设计必须与客户交流至少六十分钟以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举个例子:
保险代理人一定要牢记一件事情:你是客户的家庭财务规划师!
为什么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不去药房而是挤破脑袋往三甲医院进呢?
因为医院比药房和药贩子专业,规范,有前途。
另外,对于一名患者,实施诊断和治疗能够体现医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能彰显医生自身的意义。
做好保险规划同样要经过审视和研判,初学者往往倾向于立刻给出方案,因此难以获得认可。
购买保险的核心要点在于,你需要搞清楚,你的家庭应该配置哪些类型的保障,你期望借助保险手段实现哪些目标。
一上来就推荐价格便宜的保险,你说这种行为和贩卖药品的人有何不同呢?
2、每个家庭需要的保险是不是一样的?
答案很简单:
探究一个疑问:倘若确实动用资金,究竟需要多少财力来处理原本由个人负责的开销?明确应有的保障额度是多少,这就是确定保障金额的出发点。
张三与李四的家庭经济状况大相径庭,他们的收入水平、支出习惯、家庭构成、未来规划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规划保险时,所遵循的原则、确定保障金额的方式以及制定投保方案都必须有所不同;如同裁缝做衣服,每个人的体型都不相同,必须量身定制。
再深入探讨一个疑问:当前设计的这个计划,果真能够持续到老吗?
许多人购买保险后便将其闲置,误以为保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有了保险就高枕无忧了,实际上,保险的组合安排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会因不同时期而异,五年之后,家庭的经济状况可能发生改变,原先制定的计划可能不再适用,是否需要修正?怎样进行修正?
3、如何体现保险配置的专业价值?
家庭经济状况的分析、抵御意外能力的审核、购买与确认保险的流程、操作精确细致、处理索赔的速度快慢、办理手续是否方便;保险合同的定期复查、良好人际交往的维护。
概括而言:确定投保金额,选择保障类型,明确缴费期限,考虑购买渠道。
保险是一种经济手段,旨在保障家庭财产的稳定,因此,在安排保险之前,必须清楚家庭资金的具体状况,包括“薪资所得、日常开销、盈利水平、各类资产(不动产、投资品)的转化能力、以及所欠债务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
不清楚这些关键点,就进行保险安排,这无异于盲目决策,显然是犯了主观臆断和僵化思维的错误。
核保领域有特定的学科分支,称为核保医学,个人申请保险时可能出现五种情形,分别是正常承保,即符合标准体条件,延期承保,即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再决定,加费承保,即需要支付比标准体更多的保费,责任排除,例如乙肝患者可能被排除肝癌的赔付范围,以及拒绝承保,即保险公司决定不承保该申请人。
以往某些保险公司拒绝赔付的情况,并非完全由保险公司造成,其中也存在一些骗保的实例,因此必须消除理赔方面的问题和隐患,否则保险就失去了其保障的根本意义。
理赔是最好的服务!
如今购买保险变得简单快捷,许多人都认为申请理赔时无需借助中介,个人便能顺利完成所有流程。
这样做难道不很容易吗,那保险公司岂不是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销售,还需要管理那么多的中介人员吗?之前提到的财务评估,是你自己完成的吗?是否存在公正的评价依据?
清楚处理补偿事务的步骤吗?提交补偿请求书掌握如何操作?倘若个人遭遇变故,由谁负责协助办理补偿手续?与保险公司打交道期间,所需付出的交流代价、时间开销、精神付出,是否进行过评估?
4、保险是一项什么服务?
保险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服务,我非常重视人的意义,包括个人观念、心态、技能水平以及职业责任感。
代理人和客户需要构建一项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何谓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代理人和客户的关系是双向的,真诚、自然,彼此认同和尊重;
彼此加深认识,彼此建立信心,理念上彼此接近,并且共同珍视职业的价值,形成一致看法。
必须认识到:所有领域中的顶尖人才几乎都怀有职业责任感,这种使命感构成了他们成为杰出人才的关键特质,源于他们对自己极高的期许,以及对工作意义的不懈追求。
此处可阐述一个保险业正面人际交往范式,名为MDRT完整人生观,该理念致力于实现健康、事业、财富、家庭、社交等多维度平衡,并追求长久的幸福感受。
最终归纳一下,保险保障的是整个流程,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服务互动!假如你仅仅注意到年薪高达百万,加入条件简单,工作时段灵活,那么或许这个职业并不契合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