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释永信,众人各有评说,其中八成之人持不同观点。有人称他为“少林寺商业化的推动者”,有人指责他“不专心修行”,然而也有人认为,若非他,少林寺或许仍旧隐匿于嵩山之巅,尘封岁月。今日我们不究对错,只来聊聊这位由安徽农村出身,最终成为武林领袖的方丈,背后究竟蕴藏着多少传奇故事。
1981年,安徽颍上遭遇严重旱情,农田中的裂痕足以容纳半只鞋子。当时年仅16岁的刘应成(他的俗名)带着两个冰冷的馒头,跟随一位走街串巷的货郎向西行进。行至嵩山脚下,抬头仰望,只见少林寺的山门墙皮剥落,斑驳不堪,然而屋檐下那口古老的铜钟,在山风的吹拂下,“哐——”地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其音清亮得仿佛能直达人的骨髓。
他就挪不动步了。
老方丈正与行正和尚一同注视着那孩子,只见他黑瘦的身影,但眼中却闪烁着光芒。老方丈便询问道:“你想要出家?究竟是为了什么?”孩子挺直了脖子,声音中带着些许颤抖:“我想要让这座寺庙……再次焕发生机。”
剃度的那一天,刀刃轻轻掠过头皮,带来一阵寒意。他凝视着地上散落的碎发,它们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金黄的光芒。师父为他赐予法号“永信”,并言道:“永守初心,信念传承佛法。”这四个字,自此成为了他一生的印记,亦引发了诸多争议。
那时候的少林寺,是真穷。
僧侣需亲自挥锄耕作,担水需跋涉二里崎岖的山路。某年寒冬,大雪封山,寺庙里粮草断绝了三天,永信随师兄弟们前往后山采集野菜,煮食树皮汤,味道苦涩得让人舌头发麻。夜晚,他躺在透风的禅房里,用修补过的棉絮裹身,对身边的师兄说:“我们不能一直如此,要让外界了解,少林寺不仅有古老的庙宇,更有真正的精髓。”
他视作“真谛”的,乃少林武术,那些渐行渐远的古老药方,以及师父们代代相传的禅宗智慧。
1999年,释永信在34岁那年荣任少林寺方丈。在那个满头白发的僧侣群体中,他显得尤为年轻,简直就像是个未成年的“小和尚”。
刚上任不久,他竟然做出了一件颇具争议的举动——试图为少林寺寻找新的生机与发展之路。
首先,将珍藏的少林药局药材取出。这个药局的历史悠久,已有千年传承,其中藏有治疗跌打损伤的珍贵秘方。一位守护药方终生的老药工焦急地说:“这是先祖留下的珍贵之物,怎能随意出售?”
永信手提着新鲜制作的活络膏包装盒,指向盒面上的达摩画像:“您瞧,这上面标注着非遗传承,一目了然地展示着这是祖先的智慧结晶。既能帮助受伤者使用,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林寺的优良传统,为何不可以呢?”
他随后开设了网店,店名定为“少林欢喜地”。看到这一幕,弟子们的脸色变得苍白:“师父,出家人居然开店,这岂不是太过世俗了?”然而,他毫不犹豫地坐在镜头前,手持一串菩提子,笑着解释:“这并非单纯的买卖,而是要让那些远隔千里的朋友,也能感受到禅意的存在。”
第一年,网店销售额达到了三百万。有人在网上对他进行了侮辱,称他为“满身铜臭”,但他并未生气,反而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去瞧瞧,有多少外国朋友是因为这些商品而来到少林寺学习武术的?我们的文化,应该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
争议最大的,是他在澳洲买地那回。
2015年,他投入了超过四百万澳元,于墨尔本购置了一块土地,计划打造少林文化中心。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媒体的广泛热议:“僧侣涉足房地产业?难道是要成为跨国企业家?”
他没有立即进行辩解,而是带着记者一同查看规划图,解释道:“这里将建造禅堂,供外国人静坐修炼;还将开设中医馆,向他们传授推拿技艺;同时,还将设立演武场,让我们的武僧教授太极。这并非单纯的房地产开发,而是将我们的文化根基,在海外扎根得更深。”
那地方后来真成了澳洲人的热门去处,每到周末总有一群人排着队学习太极,品尝禅茶。有一次,一位澳洲老太太拉着他说:“以前我以为中国功夫只是打打杀杀,现在才明白,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
他带徒弟也有意思。
释小龙自幼便踏入少林寺门墙,彼时年仅两岁,尚且是个稚嫩孩童,站立都显得摇摇晃晃。永信法师亲自为他系上沙袋,那小家伙痛哭流涕,声嘶力竭。法师蹲下身来,轻声安慰:“小龙啊,练武并非徒有其表,而是能助人挺直腰杆,增强内在的力量。”
释小龙后来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童星,有人质疑永信是在利用自己的徒弟进行炒作。面对这样的说法,他只是微微一笑:“以前,我的师父教导我如何挑水劈柴,而今,我则教授他如何借助镜头展现武艺,这些都是师父应当承担的责任。”
然而,却也有弟子与他决裂。释延鲁曾公开指控他,指责他侵吞了慈善捐款。那时,寺庙内气氛紧张至极,永信将延鲁召至方丈室,闭门长谈了三个小时。延鲁离开时眼中含泪,之后他对人说:“师父告诉我,少林寺是众人的,若有任何不满,我们应公开讨论,切莫让外人笑我们。”
今年夏天,听说佛教协会把他的戒牒注销了,说他涉嫌挪用资金。
少林寺山门前,众多信徒手持标语,泪流满面地呼喊“方丈无辜”。然而,永信却显得异常镇定,在整理行囊之际,将那件陪伴他二十余年的僧袍叠得整整齐齐,仿佛依旧崭新。有人询问他是否感到懊悔,他回答道:“当初我踏入此地时,寺庙破败不堪;如今,少林寺名扬四海。如此便已足够。”
释永信,他宛如少林寺里那座古老的大钟,敲击时声势浩大,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其打破了宁静的修行环境;然而,也有人深信,那钟声之中蕴含着先辈们的精神与活力——既要坚守传统,亦能走出山门,开拓新天地。
他究竟功过如何?或许就如同嵩山之上的云雾,时而聚集,时而消散,消散后又重新聚拢。然而,只要少林寺的钟声依旧回荡,关于他的传说,便将长久地被人们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