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界,波澜依旧不断。在网络上,YU7的订单价格一度飙升到一至两万元,众多二手YU7的价格更是上涨了四至五万元。消费者们焦急地等待着,而黄牛们则在这场由时间差带来的奇幻盛宴中,享受着倒卖转手的丰厚利润——这场盛宴将小米汽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雷军率领的小米汽车团队,通过一场犹如春运抢票般热烈的“购车狂欢”活动,成功地将“饥饿营销”这一概念深深地印入了2025年的汽车消费领域。
1. YU7加价4万卖爆
小米推出的第二款车型YU7备受追捧,导致众多有意购车者无法顺利下单。在那时,咸鱼平台上涌现出众多黄牛,他们以1万元的价格转手YU7订单,更有甚者以2万元的价格转让YU7 MAX订单。对于一辆价值二三十万元的车来说,转让订单的费用高达一两万元,相当于价格上涨了10%,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尽管现在热度有所减退,但咸鱼上的交易行情显示,YU7订单的转让价格仍在5000元左右。而这个价格基本是YU7标准版,PRO/MAX版的要更贵。
在同一时期,二手车交易平台上涌现出了加价转手的YU7二手车。这些卖家可能包括个人车主,二手车经销商,甚至可能是黄牛。这些YU7二手车中,以MAX版本为主力,且大多数车辆行驶里程在数十至一百公里之间,属于典型的“开封即售”类型。尽管是二手车,但它们也可谓是“准新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YU7的二手价格普遍超过了37万元。而YU7 MAX版本的售价却不足33万元,这样的价格差距相当于额外增加了4万元以上的费用。
2. 小米擅长饥饿营销
小米在YU7订单以及二手车溢价销售的背后,深植着其骨子里的“饥饿营销”策略,这一招数正是雷军擅长的手段。回顾小米的成长之路,饥饿营销无疑是其屡战屡胜的“神秘法宝”。在小米手机初期,凭借其极高的性价比和互联网直销的模式,成功打造了供不应求的抢购狂潮。每一款手机的单次发售量都严格控制在数万到数十万之间,远低于市场的巨大需求。通过分阶段地释放库存,营造出一种“稍纵即逝”的紧迫感,促使消费者们心跳加速,纷纷急切地加入到抢购的行列中。
在这一过程中,F码的特权地位进一步将饥饿营销推向了顶峰。F码,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购买凭证,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仅限于发放给论坛活跃用户、媒体评测人员以及合作伙伴等核心群体。对于持有者来说,它就像是一张“特权门票”,使他们能够绕过抢购环节,直接进行购买。这种特殊的优待引发了用户强烈的炫耀欲望,F 码在二手市场上甚至被炒到了高价,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交象征。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小米手机实现了销售业绩的屡次突破,饥饿营销也成为了小米品牌的一个显著特征。
3. 雷军造车故伎重演?
小米进军汽车界,雷军依旧秉持着流量驱动和限量发售的营销策略。小米YU7的抢购热潮和价格飙升,实际上是其“超高性价比搭配限量发售”策略的成效。然而,若将YU7的火爆程度完全归咎于“限量发售”,则显得过于单一。实际上,无论营销手段多么高明,产品的实力才是根本。无可否认,在产品性能方面,无论是哪款产品,抑或是YU7,均不逊色于任何竞争对手。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市场营销方面颇具实力,其汽车产品不仅具备社交属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
小米工厂中那些尚未升级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剧了YU7车型市场的供不应求现象。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一期工厂,其设计年产量仅为15万辆,然而通过生产线改进和员工加班加点,今年的实际产量有望达到30万辆。然而,即便如此,这也仅能满足SU7的产量需求。而二期工厂虽然刚刚建成并投入生产,但其产能目前仍处于调试和逐步提升的阶段。YU产品开售仅一小时,大定订单量便超过了28.9万台,而18小时后,锁单量更是突破了24万台。如此巨大的订单量,恐怕小米工厂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完毕,这也难怪YU7的提车等待时间竟然长达一年之久。
小米YU7的抢购热潮与价格攀升,源自于饥饿营销策略与产能限制的叠加效应。在汽车制造领域,雷军不仅要承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还需解决产能短缺的实际挑战。展望未来,小米汽车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协调好市场需求与供应,消除消费者对饥饿营销的疑虑,使得消费者能够轻松购得心仪的汽车,这无疑是雷军和小米汽车必须深思熟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终究,饥饿营销或许能暂时吸引关注,却不宜作为长久之计来损害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