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杠杆,多数人立刻联想到负面效应,特别是那些害怕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他们坚决避开杠杆,这种想法其实过于极端了,恰当使用各种杠杆,是现代家庭财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讲讲偏激的负杠杆与实用的正杠杆,便于理解:
过度使用债务杠杆,是将借来的钱投入已有的投资组合中,极端分子主张,所有借助杠杆完成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都是错误的,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正确。
杠杆产生不利后果的起因在于某个领域某些人的严重问题被过分渲染了,举两个事例:首先是2017至2019年期间大量出现的各类网络信贷平台,随之出现了“无抵押贷款”“高校信贷”“设计陷阱式贷款”“预扣高额费用”等形式,这些其实并非合规的金融方式,产生了极为糟糕的社会效应;其次是资本市场部分案例的过度传播影响:比如股票、期货等交易里时常发生高杠杆操作,较为知名的就是某网红公司通过借壳控股万家文化事件,动用6000万资金实现了51倍的杠杆,借入约31亿资金意图成为实际控制人,最终被证监会查处,禁止5年内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管,这一事件引发了巨大反响,明星、上市公司、6000万、31亿,这四个要素就足以吸引普通民众的高度注意,原来杠杆可以这样运用。负面传千里,所以许多老百姓谈“杠杆”色变。
杠杆是一种理性的金融手段,理应起到关键且有益的推动作用,切莫将其歪曲。
实用的正向杠杆。家庭中目前常使用的杠杆有:
房屋抵押贷款,本质上就是凭借购房预付款取得不动产的购买权利,多数家庭难以全款置产,这种方式有助于家庭资金周转得当,同时能提升家庭的生活水平。
购车贷款:首期支付十分之一购车款,就能提车使用,通常三年左右结清贷款,这种方案较为普遍,多数人能够认可。
此外,涵盖装修借款、购物借款、商业借款、求学借款等类别。通常而言,应用于制造、日常、商业活动、教育领域的融资手段,个人视作有益的杠杆作用。
另外存在一种应对将来不确定危险的工具,鲜为人知,实际操作者也不多,这是本文着重想告知大家的要旨。
一年之中,只要支付100到500元,万一受伤、生病或者遭遇变故,医疗费用全部承担,倘若不幸离世,能够获得几十万或一百万的赔偿,这种性价比极其突出。
大约需要十年时间进行投资,每年投入金额约为1500元,能够利用100至150万的杠杆,若遭遇交通事故,根据事故的性质,可以获得100至150万的赔偿,如果没有发生事故,那么十年内总共投入的15000元,经过12倍的增长,将会返还18000元,既实现了高杠杆的运用,又能在到期时偿还本金和利息。
二十年不断付出,整体付出量达资金总额的百分之四,能够引发千万级别的效应,具体如何操作?这二十年里每年投入两千元,不论出现何种意外导致离世,都会获得一百万的补偿,这笔钱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用来补偿经济上的损失,确保家庭房产贷款无压力、孩子教育不受干扰、生活水准不降低,或许还能维持婚姻稳定、孩子身份不变等。
三十年来不断给予资金支持,累计投入金额达到总预算的四成到六成,以此作为依据可以获取高达五十万元的长期贷款,折合每年大约一万元,凡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病症,病情较轻者可以获得十五万元,病情属于中等的可以获得三十万元,而病情极为严重的则能获得五十万元,一旦确诊便会立即发放这笔款项,并且这种承诺不会终止,未来还可能继续提供若干笔五十万元的资助。
这几种情况,大致需要付出四到六成的资源,表面上看利用效益并不显著,然而,倘若在开始投资的前一两年遭遇变故或罹患重病,那么这种投入的价值就极为可观,对保障家庭财政稳定和生命延续具有莫大作用。
从不同层面解析保险,第一个是意外险,第二个是带有返还功能的长期出行意外险,第三个是固定期限的寿险,第四个是重大健康问题保险,其实保险产品丰富多样,例如高额医疗、住院费用补偿、终身保障型保险等等。保险品类繁多,依据个人状况选择专业顾问进行合理组合,能够更有效地运用保险金额的放大作用来防范家庭可能遭遇的意外。
总之:运用杠杆必然要承担代价,令人不解的是,许多人愿意在将来承担高杠杆代价(房贷),却许多人不愿意现在承担低杠杆代价(保险)。这或许就是人的本性,也可以说是未能看穿事物的本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