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290,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导读:数家房企的股价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元。
作者 |第一财经 郑娜
A股市场首批退市房企名单由四川蓝光发展率先公布。该公司,曾被称为“行业翘楚”,于5月30日晚上发布官方声明。声明内容指出,公司股票将于6月6日停止交易并从交易所除名。
2023年之后,很多A股房地产企业,由于财务状况、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被标记为风险公司,再加上销售情况不好,股价持续下跌,导致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股价跌到了1元以下。
紧接着*ST蓝光的情况,面临退市的A股上市房地产公司数量持续增加。最近,像ST泰禾、*ST嘉凯、ST阳光城、*ST泛海等好几家房地产企业,都公布了可能因面值退市的通知。按照规则,股价收盘时连续二十天低于1元面值,交易所就有权强制股票退出市场。
当前困境里,部分房地产企业正动用多种手段应对股价持续下跌的局面,例如公司高层、股东及相关方宣布了买入自家股票的行动方案,目的是提振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从而脱离股价低于一元的困境,但上述努力收效甚微。
业内普遍看法是,近期众多出险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退市风险原本就在预料之中,这是该行业过去长期依赖“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之一。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面临困境的房地产企业需迅速制定债务调整计划,以恢复正常运营,通过业务盈利来消除被终止上市的可能性。
蓝光成A股首家退市房企
港股市场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新力控股已经停止交易,*ST蓝光则成为A股市场首位离开主板的公司,也是房地产领域的。
ST蓝光于30日晚上发布通告,表明已经接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决定书〔2023〕115号),上交所最终裁定该公司股票将不再继续上市。
公司被终止交易的根本因素在于股价跌至1元以下。今年4月6日到5月9日这期间,*ST蓝光的股票价格持续20个交易日,每天的收盘价都低于1元人民币。这种情况符合公开交易规则里关于股票终止交易的规定。
依照相关条款,*ST蓝光股票无需参与退市预备阶段的交易,在相关披露之后五个交易日之内,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对*ST蓝光股票实施摘牌,停止其上市交易。
自5月10日以来,*ST蓝光已经暂停交易,股价维持在上一交易日的0.4元每股水平。同月23日,该公司聘请了山西证券担任主办券商,目的是为了退市之后能够顺利进入股转系统,并开展相关配合工作。
有消息称,蓝光集团股票一旦被终止上市,公司会将其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挂牌交易,确保股票在摘牌后45个交易日内能够完成转让手续。
蓝光发展是房地产行业较早出现问题的企业之一,在出清过程中率先陷入困境,于2021年正式宣告无法偿还债务,此前尝试通过出售资产等手段自救,但均未取得成功,公司上市九年历程也将就此结束。
A股上市房地产公司中,不少与*ST蓝光情况类似,深陷债务违约和亏损困境,因此被冠以ST标签。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大约有十家房地产公司的股票价格持续低于一元。*ST中天和ST美置这两家公司已经达到了交易类强制退市的标准,目前它们已经暂停交易,正在等待交易所做出最终裁决。
*ST蓝光宣布不再上市的同日,*ST嘉凯公布警示声明,该企业股票收盘价已持续二十天低于一元人民币。三十一日,*ST嘉凯被停牌下跌,报值为零点四九元,退出市场已无法避免。
另外,ST阳光城、*ST宋都、ST粤泰、ST美置、ST泰禾这些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股票收盘价,已经连续十个交易日低于一元。
刘水强调,对于遭遇风险的房地产企业而言,上市公司停止交易会带来显著的不利后果,具体体现在,企业融资途径会变得狭窄,加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可能性,干扰企业的投资行为;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会缩水,股东的经济利益会蒙受损失,削弱投资者的信心;企业的社会形象会变差,进而降低品牌和产品的认可程度以及客户的忠诚度,对房地产项目的销售造成阻碍。
多家公司启动保壳行动
要挣脱“1元魔咒”的束缚,一些上市房地产企业也实施了自救,运用多种手段来稳定公司市值。许荣茂掌控的上市公司ST世茂(600823.SH)最近也参与了维护股价的行动。
五月份刚开始的时候,由于2022年那一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收到了否定性评价,世茂股份因此遭到了其他类型风险警示的对待,其股票的名称改成了“ST世茂”。
受“戴帽”事件作用,从5月5日到16日这连续八个交易日,ST世茂每天都以跌停板结束交易;接着又遭遇了多个交易日的持续下跌,到5月30日收盘时,ST时世茂的股价报收于1.01元,已经非常接近退市红线。
5月30日夜间,该企业公开发文表明,旨在增强股东信任,公司主要股东峰盈国际或许其协同方打算从5月31日开始三个月内购买公司股份,预定购买金额在一亿元以上至两亿元之间,且买入价不会超过每股1.3元。5月31日,ST世茂呈现“一字型”封板情形,当日收盘价报1.06元。
还有*ST泛海、ST美置、金科股份等企业,尝试用类似方法避免公司被终止上市,金科股份虽然没有被标记为ST,但是因为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加上发生多起法律诉讼,导致其股价持续走低,5月24日收盘时直接跌破1元人民币。5月23日,金科披露了控股股东的增持方案,24日又公布了18位高管的增持安排,增持期限都是六个月,增持额度分别为五千万元到一亿元、五百万元到一千万元。
金科最近增加持股的行为效果不大,投资者并不看好,公司股价持续走低。到5月31日收盘时,金科股价为0.89元,并且已经连续6天低于1元。
还有荣盛发展不打算眼睁睁看着股票跌停板。2022年起,这家房企像其他遇到麻烦的地产商一样,碰到了债务违约、巨额亏损的困境,股价持续走低。5月24日和25日两天连续跌停,到5月26日,荣盛发展股价跌到1.17元,离“1元股”的边缘越来越近。为了阻止股价进一步下跌,5月26日,公司以准备购买控股股东旗下的新能源业务为由,宣布暂停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文化旅游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ST新联(000620.SZ)在主要股东增持之后,股价连续获得八个涨停板。到5月31日收盘时,该企业股价报收1.44元。
然而,根据行业专家分析,增加持股或暂停交易来减轻短期退市风险,并非根本解决方案,由于缺乏扎实的基本条件,股价极有可能再次跌破一元门槛。
刘水对记者说,高管和股东增持等稳定举措,能够提升公司发展信心,改善公司发展前景,从而推动股价上涨,从短期角度分析,这些措施确实对股价运行有积极作用。但是,从长期角度考虑,公司股价的变动,最终取决于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对于存在风险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关键在于债务调整的进程,只有债务调整获得显著突破,才会对公司股价产生决定性作用。



		
		
		
